武 瓊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太原設計院,山西太原 030013)
?
南同蒲鐵路黃河橋改線方案研究
武瓊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太原設計院,山西太原030013)
Research on Route Change Scheme of Yellow River Bridge on South Tongpu Railway
WU Qiong
摘要南同蒲鐵路屬路網干線,風陵渡黃河特大橋建成于上世紀70年代,目前病害嚴重,行車限速25 km/h,已成為鐵路安全運輸的隱患點。黃河橋改線方案結合黃河河道管理、開發區規劃、文物保護區等因素影響,經鐵路運營條件、工程技術條件、工程投資等綜合比選,推薦技術經濟佳、安全可靠、可實施性強的風陵渡站跨黃河方案。
關鍵詞南同蒲鐵路黃河橋改線方案研究
1概述
南同蒲鐵路是侯月線的后方通道和山西省南北物資交流的主要通道,屬路網干線。風陵渡黃河特大橋所處線路歸西安鐵路局管轄,屬于南同蒲南段(侯馬—華山)的一部分。南同蒲南段主要為區域內的貨物和直通貨流的通道,具有隴海線和侯西線、侯月線,蒙華通道與南同蒲線、侯月線的連接線作用。
既有風陵渡黃河特大橋建成于20世紀70年代,為單線鐵路橋,全長1 199.6 m,上部結構采用戰備用的拆裝式梁作為永久性橋梁。隨著服役期的增長,陸續出現上平聯橫向連接桿裂縫、高強度螺栓折斷頻繁等病害,該橋從2001年5月17日起,限速25 km/h至今。該橋梁體設計荷載采用1959年的設計規范,設計荷載中-22級,已不符合現行設計規范,梁體安全儲備下降,給安全運輸生產帶來隱患,不能滿足目前鐵路發展的需要。
鑒于既有黃河橋建成年代較早、技術標準偏低且病害嚴重,為保證鐵路運營安全,取消黃河橋限速點,該段鐵路需要進行改建,采用較高標準,一次改線繞行,新建黃河橋,全面提高線路質量。
2自然特征
2.1地形地貌
線路主要經過高階地平原、黃河河谷及黃土臺塬等地貌單元。
高階地平原區一般高程在367~385 m之間,高階地平原區邊緣處與黃河河谷過渡區地形陡峭。
黃河河谷區北岸為河漫灘及一級階地,地形略有起伏,高程為331~333 m,多已開辟為耕地。南岸由河道向南依次為河漫灘、一級階地,河漫灘較寬,寬度約560 m,地表大部分被蘆葦叢覆蓋;一級階地高出河漫灘約4 m。
黃土臺塬區包括黃河—渭河南岸一級臺塬、渭河南岸二級臺塬。黃河—渭河南岸一級臺塬塬頂較為平坦,塬頂一般高程為420~450 m,總體呈西高東低之勢,邊緣處較為陡峭,沖溝發育,多傾向渭河。
2.2工程地質
沿線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0.20g。分布于黃河河谷區地下水位以下的粉砂、細砂及中砂為地震可液化土層,主要分布新生界第四系地層。
第四系全新統地層(Q4):河谷兩岸均有分布。
第四系上更新統地層(Q3):黃河南岸分布。
第四系下更新統地層(Q1):河谷兩岸均有分布。
2.3水文地質
黃河河谷區地下水埋藏較淺,一級階地一般為5~6 m,河漫灘小于1 m,含水層為粉土及砂類土,主要補給為河水及大氣降水。高階地及黃土臺塬區地下水埋藏較深,深度數十米不等,主要以大氣降水補給。
2.4水文
沿線主要河流為黃河、渭河。
3方案研究
3.1控制因素
(1)黃河
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河之一。黃河橋改線的重點是跨越黃河,合理地選擇跨河位置是改線方案研究的重點。既有南同蒲鐵路位于黃河、渭河、洛河交匯處河段,新建黃河橋對水文“潼關高程”的影響相當復雜。
根據黃河河道管理要求,黃河上修橋需征求黃河河務部門意見,必須滿足行洪、防凌、通航等方面要求。經過與河務部門咨詢:既有鐵路橋下游2.3 km左右有一座公路橋,新建黃河橋不能在兩橋間,且距離兩橋不得小于2 km;新橋建成后,舊橋應拆除;河段內主河槽跨度不得小于100 m,灘地跨度不得小于40 m;本段黃河規劃為Ⅳ級航道標準。
(2)潼關故城遺址
潼關古城地處陜西省關中平原東端,居秦、晉、豫三省交界處,始建于唐朝,面積約2.38 km2,城池周長約7.96 km。地勢險要,為戰略要地,歷朝均依險設防。原建有六處城門,東、西、南、北、小南及小北門,后又興建了南、北水關樓,以及眾多街、巷和古建筑。
潼關故城遺址1992年4月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既有南同蒲鐵路以隧道形式穿過遺址保護區,根據文物部門意見,鐵路改線需繞避遺址保護區范圍。
(3)山西風陵渡經濟開發區
山西風陵渡經濟開發區于1992年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為省級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為17.2 km2。目前以生物醫藥、電子材料、新型材料、綠色食品、環保設備及現代物流為產業導向,孕育了一批規模以上企業,初步形成了以綠色食品、新型材料、醫藥化工、電子材料等為骨干的支柱產業。
南同蒲鐵路位于開發區其中,改建線路應盡量減少對其規劃影響。
(4)鳳凰嘴黃河文化風景區
鳳凰嘴位于芮城縣風陵渡鎮境內,因其地勢形如鳳凰頭部而得名。鳳凰嘴位于晉、秦、豫三省交界處,黃、洛、渭三河交匯處,華北、中原、西北經濟通衢處,黃河南流東去大彎處。風陵渡黃河旅游景區已列入開發區“十三五”規劃,鳳凰嘴黃河文化風景區為其中一景,改建線路應盡量減少對其影響。
(5)區域地形地貌
線路所經區域為河谷地貌,地形起伏較大,改線將會產生橋梁及隧道工程,橋梁及隧道長度的選擇也是改線方案的重點。
(6)連霍高速公路
根據規劃,連霍高速公路陜西省管段將由雙向四車道拓寬至雙向八車道,鐵路跨越時應考慮采用大跨度連續梁。
3.2方案

圖1 各方案線路走向示意
根據區域地形地貌,結合河務部門相關意見,同時兼顧地方規劃及文物保護要求,對南同蒲鐵路黃河橋改線研究了4個線路方案,各方案線路走向示意見圖1。接風陵渡站跨黃河方案(Ⅰ方案):線路從風陵渡站南咽喉區引出,占用既有線位,線路折向西,經西王村和趙村,在鳳凰嘴北角設732 m隧道穿越,線路折向西南,出隧道后設3 900.48 m特大橋跨黃河及連霍高速,線路折向西北接既有線至改線終點,線路全長7.3 km。
新設風陵渡站跨黃河方案(Ⅱ方案):線路從風陵渡站北咽喉區外引出,繞避風陵渡電廠,基本并行既有線新設風陵渡站,線路折向西南,經田村和趙村,在鳳凰嘴西北角設582 m隧道穿越,出隧道后設4 026 m特大橋跨黃河及連霍高速,線路折向西接既有線至改線終點,線路全長7.167 km。
公路橋下游2 km跨黃河方案(Ⅲ方案):線路從風陵渡站南咽喉區引出,折向東,上跨運風高速連接線,在開發區南側平行規劃的南環公路向東行進,在澗口村西側,線路折向南,設4 987.2 m特大橋跨黃河和連霍高速,經南斜村和十里鋪村,在十里鋪村的東南側設6 550 m隧道穿越,線路折向西北,出隧道后跨潼洛川,經蘇家村線路繞避潼關故城遺址,在蘇家村西北側設1 336 m隧道。出隧道后,線路折向西接既有線至改線終點,線路全長16.007 km
首陽至公莊長橋跨黃河方案(Ⅳ方案):線路從首陽站南咽喉外譚國村南側引出,折向西南,經陽賢村、新堡子村、南斜村和西陽村,在西陽村西北側設7176.99 m特大橋跨黃河、渭河及連霍高速,經庭東村、五里鋪和西寨子村,線路折向西至公莊站東咽喉外接既有線至改線終點,線路全長11.239 km。
各方案主要工程技術經濟比較見表1。
3.3方案優缺點分析和推薦意見
各方案工程地質基本相當,不控制線路方案選擇,優缺點分析見表2。
綜合以上分析,Ⅰ方案無論從工程技術條件、工程經濟,以及對黃河河道、潼關故城遺址、風陵渡經濟開發區的影響,還是從運營、養護方面都占較大的優勢,因此推薦Ⅰ方案,即接風陵渡站跨黃河方案。
4結束語
考慮本線在路網中的地位、客貨運量水平及經濟代價,在后續的研究中,中國鐵路總公司要求對換梁改造進行更為細致的研究,意見更傾向于既有橋換梁改造。黃河橋改線方案的研究,從黃河河道管理要求、繞避規劃及文物保護區、鐵路運營、工程技術條件、工程經濟等方面,對黃河橋橋位選線的綜合比較,從一定程度上給決策部門提供了參考依據,同時積累了相關選線經驗。

表1 各方案主要工程技術經濟比較

表2 方案優缺點分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GB50090—2006鐵路線路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2]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鐵路工程設計技術手冊·線路[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4
[3]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南同蒲線風陵渡至華山段電化擴能改造工程預可行性研究[R].北京: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2014
[4]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南同蒲線侯馬至華山段電氣化擴能改造工程(西安局管段)可行性研究[R].北京: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2015
[5]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新建南同蒲鐵路黃河特大橋及引線工程可行性研究[R].西安:鐵道第一勘察設計院,2006
[6]朱濤.新恩陶鐵路接軌及走向方案研究[J].鐵道勘察,2012(2):70-74
[7]王洪雨.鄭州至焦作鐵路黃河橋位方案比選研究[J].鐵道勘察,2013(2):77-80
[8]TB10012—2007鐵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
中圖分類號:U21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479(2016)01-0074-04
作者簡介:武瓊(1983—),男,2006年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工學學士,工程師。
收稿日期:2015-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