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有效減少工傷事故的分析與對策研究
健全工傷預防體系,既能降低工傷事故率,又可減輕社保基金的支付壓力,減少企業工傷保險費負擔。成都市武侯區自被確定為全市工傷預防試點區以來,認真調研分析,積極探索實踐,對工傷預防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和定位。本文通過對近10年武侯區工傷事故調研分析,提出了加強工傷預防的對策建議。
工傷事故發生趨勢。2005年112件,2014年649件,10年來增長了近5倍,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工傷事故行業分布。工傷事故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零售業、建筑業、房地產業等5大行業。其中,制造業一直是工傷事故發生最為集中的行業,平均占到當年工傷事故總數的30%。
工傷事故易發病癥。工傷事故易發病癥主要集中在腿腳、手臂和頭面部,幾乎占每年工傷事故總數的近9成。
工傷職工性別分布。工傷職工主要以男性為主,平均占當年工傷事故總數的70%,其中2013年,男性工傷職工占84%。
工傷職工入職時間分析。工傷職工入職5年以下的平均占當年工傷總數的51%,入職5年至10年的占30%,入職10年以上的占19%。隨著入職時間增長,工作經驗日益豐富,發生工傷事故的概率逐漸降低。
員工個人安全意識不牢。部分單位和工作人員對工傷預防的認識不夠深入,缺乏預防意識、基本知識與技能。有的入職不久,缺乏崗位經驗;有的盡管工作時間較長,但安全意識不牢;還有的為減少工作量,擅自改變操作流程,增加工傷事故發生幾率。調研發現,在發生7—11級工傷事故的職工中,有近4成是由于自身安全意識不牢,不按操作規程。
用工單位防范措施不力。事前,部分用人單位沒有對單位職工進行很好的工傷預防知識技能培訓;事中,用人單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沒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預防措施;事后,有的用人單位不但不及時積極救治,反而百般拖延甚至拒絕支付職工的工傷醫療費、傷殘補助金等合法費用。
安全事故責任追究不到位。現階段對工傷預防經費使用的監督管理機制尚不健全,誰監管、怎樣監管以及如何追責等問題還不明確。
注重加強工傷預防安全教育。加強政策宣傳引導。采取“點線面”相結合的宣傳模式,向全轄區企業員工廣泛宣傳政策法規,免費發放宣傳教育手冊;選取工傷事故多發行業的重點企業,有針對性地開展面對面工傷預防宣傳;運用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開展“珍惜生命、預防工傷”主題系列宣傳活動。定期開展安全教育。開展“工傷預防”專題教育,定期組織轄區內企業負責人參加;組成“工傷預防”流動大講堂,到轄區內各企業駐地,現場講授安全常識及工傷預防知識。切實營造安全氛圍。企業要通過播放LED屏、制作宣傳櫥窗、張貼安全標示等方式,讓員工強化安全意識。
定期組織工傷預防技能培訓。培訓對象要突出工傷易發人群。重點突出制造行業、年齡44歲以下的員工,特別是新入職、新上崗人員,培訓結束后持證上崗率要達到100%。培訓內容要突出安全操作流程。把各崗位安全生產的注意事項,按照上崗流程,逐個步驟標示出工傷風險點。培訓方式要突出實地操作示范。組織上崗3年以上的安全生產標兵與新上崗人員,結成“一對一”幫扶對子,面對面講解,手把手示范。
全面完善工傷預防制度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組織召開工傷預防工作聯席會議,通報工傷預防工作開展及工傷預防費使用情況,分析安全生產事故、職業病防治和工傷預防工作形勢,協商研究解決辦法。建立考核評價制度。完善《工傷預防費用使用方案》、《工傷預防項目績效評估考核辦法》等配套規章制度,實施工傷預防專項績效考核。建立工傷預防獎勵制度。充分發揮工傷預防獎勵對企業的激勵作用,提高高風險行業企業的安全生產獎勵數額。
切實加強工傷預防檢查監督。嚴格落實責任對象。按照《工傷預防項目績效評估考核辦法》,明確劃分各職能部門責任要求,組成聯合檢查組,加強對工傷預防工作的監督。全面加強檢查監督。重點檢查用人單位是否遵守勞動保障與安全生產相關法律法規;是否建立勞動保障與安全生產責任制及相關規章制度和工作臺帳;是否全員參加工傷保險,是否按時足額繳費;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等是否持證上崗;工傷事故發生后,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事故再度發生。加大整改治理力度。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對工傷事故多發和重點安全生產事故用人單位進行聯合排查,簽訂整改承諾書,建立問題臺賬,提高工傷預防工作管理水平。
(作者單位:成都市武侯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