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珠容
廣州天河區第一家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于2014年7月才開始試營業,如今卻已人氣高漲,生意非常不錯。書店的規模不大,還有諸多限制——只賣暢銷書、旅行類、建筑和建筑文化類圖書,不賣勵志書、商業書和武俠小說。盡管如此,生意依舊紅火。
我剛走進這家書店時,覺得它與我之前兼職過的所有場所一樣,沒什么特別。要說特別之處,也有:在過道旁設有留言墻,名曰“一人一事”,墻上掛著幾個便箋本,顧客想寫點什么,可以寫,寫完后貼在墻上;尤其令人費解的是,書店的一角還有一個小床鋪,說是給“沙發客”準備的。
2015年的暑假,我有一整天的時間。因為天熱,我選擇白天學習、休息,夜晚到書店打工。夜班才上了3天,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之前的所有不解。
晚上來書店的顧客雖然不少,卻非常安靜。這讓我意識到,夜晚來買書看書的顧客才是真正能靜下心讀書的人。因此我也就明白店老板為什么不賣勵志書、商業書和武俠小說——這些類別的書要么適合急功近利的人,要么適合極其無聊的人,但他想把書賣給真正需要的人。書店的免費閱讀區,顧客總是不少,但閱讀氛圍很好。一到晚上,老板就讓我在免費區擺放一排水杯,以方便顧客喝水。看得出來,這些小細節讓免費區的顧客很感動。
有一天我整理留言欄里的便簽條,隨便抽出一條,一看,滿是感傷。上面寫著:“就在一個小時零28分之前,我失戀了。縱使有那么一首歌,《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但我覺得,失戀只能痛在心里,如果哭出來,所有曾經的美好都將不復存在……”我這才意識到,留言欄和朋友圈的心情記錄截然不同。朋友圈是自己熟悉的圈子,人們常常只曬美好不曬憂傷;書店里,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人們更愿意敞開心扉,借紙筆留下真實心情。
我翻看更多留言,發現果然如此:
“華燈已下,我們未眠。”
“第一次來。第一次24小時不睡覺。不知道寫些什么,但覺得這里很不錯。它讓我想起了我曾經最愛、現在陌生的男孩。”
有個名叫果果的女性,留言寫了滿滿一頁:“前幾天,我在醫院里目睹了酸楚一幕。一對父母抱著7個月大的嬰兒就醫,醫生告知他們,孩子能救活,但術后有可能成為植物人。那位母親抱著孩子哭得泣不成聲,因為那位父親哽咽地對醫生說,他們家里還有好幾個孩子,要放棄治療……為什么要說起這個事兒?我剛剛看完《愿天堂就是書店的模樣》這本書。我也已為人母,我知道,醫院里那位母親這幾天每天都是肝腸寸斷……”
“一人一事”留言墻,分明就是一面傾訴墻,我卻一直沒看到它的美好。
老板在書店角落設置“沙發客”床鋪,我也很快知道緣由。早些年,老板是一名背包客,去臺灣旅游時,夜晚不愁沒地方住,因為總有熱情的民眾收留他。他因此萌生想法:若以后自己開一間24小時書店,就專門給沙發客留一個角落,為那些漂泊的人提供一個溫暖的窩。原來那些不解,其實都是滿滿的溫情。
原本我還認為書店的夜晚會非常安靜,其實,它也有熱鬧的時候。通常每周六晚上,店里都會舉行“深夜故事分享會”,主講人并非名人大咖,他們是街頭歌手、是支教志愿者、是畫家,甚至是像我一樣,有故事的大學生。他們分享的每個故事,都那樣真摯、真實、有溫度。
一段夜班上下來,我知道,書店的晚上基本沒有盈利。可老板始終堅持24小時經營。老板說:“書店的白天是生意,晚上是態度和溫情。”
我突然就明白了,善良而又聰明的老板其實是用書店晚上的溫情贏得了更好的白天!
編輯/尤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