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明玥
生活上需要適應的細節,出游時怎么解決,回鄉就怎么解決;至于如何平衡祭祖和幼兒之間的種種問題,且看過來人是如何解決的——
清明時節,總免不了要回鄉祭祖,那么問題來了,是帶孩子呢,還是不帶孩子呢?
帶孩子吧,一怕春寒料峭,二怕回鄉生活上不適應,加上祭祖之事孩子也不懂,不如不去;但不帶吧,想到離鄉日久,孩子對老家、對祖先、對故去的親人都印象模糊,又不愿錯失了拉近孩子與故鄉大地的機會,畢竟,那才是我們的根。
兩方皆有理,該如何抉擇呢?我來幫您下個決心——若說是帶孩子去春游,您還有那么多顧慮嗎?肯定就果斷出行了吧?所以,帶上孩子吧,春暖花開,向故里而游,生活上需要適應的細節,出游時怎么解決,回鄉就怎么解決;至于如何平衡祭祖和幼兒之間的種種問題,且看過來人是如何解決的——
“我對爺爺一點印象都沒有,為什么一定要去看他?”
林林3歲半時爺爺就去世了,年幼的他對爺爺印象不深,所以這兩年每到回鄉祭祖時,他總是百般不情愿。雖然老人家不在了,但故去的親人依然是親人,林林小時候,爺爺可沒少疼愛他。要想林林真心實意參與祭祖,就必須讓爺爺的形象立體起來,林林媽媽想了個好招——請奶奶講述爺爺年輕時的故事。
爺爺當年,比林林爸爸還要年輕的時候,是個什么樣的俊小伙兒,發生過怎樣的趣事?媽媽請奶奶拿出老相冊來,與林林一起觀賞、講解。奶奶說,爺爺當年在滑冰場上蹬著自己焊接的冰鞋兜圈飛翔,是圍觀者心中的“男神”呢;爺爺還會吹笛子、口琴,吹個口哨都能把百鳥爭鳴模仿得惟妙惟肖呢;更別說組裝自行車、扎風箏、自制萬花筒等簡單技能了,一句話——什么都難不倒爺爺!聽著聽著,一個有童心、有趣味、認真負責的爺爺就這樣逐漸走進了林林心里,讓他起了敬佩之意,哈,爺爺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回憶,而是心中的偶像啦。
“鄉下好臟,我不想去!”
安安從小在城市里養尊處優,所以當爸爸準備帶她回鄉祭祖時,她大聲反對:“我討厭走那么長的泥濘路!我用不慣那兒的廁所!我吃不慣老家的大饅頭,我想吃炸雞和漢堡!”怎么辦呢?安安所提的問題,都是農村切實的狀況,不能哄騙也沒法隱瞞,如何讓孩子欣然接受一個與城市完全迥異的“鄉村style”?媽媽心想,老祖宗設立這個節日的時候,就是為了讓一家人可以在故里團聚,讓后輩能借著祭祖的時機,好好享受春光,享受生命,所以清明的傳統活動,本來就跟踏青、看花、挑菜、簪柳結合在一起。于是,媽媽給安安列出了一張清明回鄉活動表——
折柳。此時,鄉下的柳枝已經吐露出珍珠般的嫩芽,媽媽可以給安安編一頂柳條帽,保準城市里哪兒都買不到。可別小看了小小的柳枝,過去,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可以預報天氣,說是“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有些地方還有民諺:“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就是說,清明不戴柳條帽,好看的小姑娘都變成老太婆啦。噗嗤一聲,安安被這說法逗樂了。
做青團。還記得去年回鄉時讓你吃得停不了口的美味青團嗎?那可是嬸嬸親手制作的哦,今年回去不但可以再次一飽口福,還能幫嬸嬸一起動手,自制青團呢!媽媽特地給安安上網搜了搜圖片教程,原來啊,青團是將雀麥草的青汁和糯米一起舂合,然后包上甜咸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制成的。看著圖片中蒸出的青團色澤鮮綠,安安早就按捺不住流下了口水:“哎呀,總是吃炸雞漢堡也挺膩的,還是動手做青團有意思呀!”
螺螄上房。俗話說:“清明螺,賽只鵝。”媽媽到市場買回了螺螄,讓它吐盡肚腸中的臟污后,用針挑出螺螄肉烹食,這也是清明的習俗之一,叫“挑青”。吃完后,媽媽告訴安安說,螺螄殼要扔到房頂上,據說這是因為屋瓦上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養蠶。可是,城市里的房子都那么高,怎么能扔得上去呀!這下安安主動提議:等咱們回到了鄉下,一定要再煮一次螺獅,我還要跟村里的小伙伴比賽誰扔得遠、誰扔得高呢!
“鞭炮太響,煙熏太嗆,我不想喘不過氣。”
豆豆打小氣管敏感,農村祭祖儀式繁多,免不了會有鞭炮硝煙和紙錢焚燒,常導致他咳嗽不止。又到清明時節,回鄉后,媽媽跟爸爸商量:“咱能不能變通一下,采取更文明的祭祖方式,讓孩子也能親自參與,并且對這些儀式發自內心地認同?”爸爸點頭贊同,可也帶著好奇,什么是更文明的祭祖方式呢?
敬獻鮮花與米酒。這次祭祖,媽媽沒帶鞭炮和紙錢,而是買了黃白兩色的菊花,并且帶去了自釀的米酒。在敬獻的過程中,媽媽還領著豆豆拔去墓碑旁的雜草,修剪周圍新種的小樹。沒有了吵鬧的鞭炮和嗆人的硝煙,一家人祭祖之余,更能好好欣賞郊野的美景,成為大自然的聆聽者而非破壞者。
一棵小樹也有故事。媽媽告訴豆豆,清明節植樹的風俗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當年,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于大柳樹下。第二年,晉文公親率群臣爬上山來祭拜介子推時,發現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便命令清明節大家都要種樹。
系上心愿卡。傳統的祭祖儀式上,許多人會跪拜先人,燒香許愿,希望祖先保佑。如何能將這一儀式轉變得更新穎文明,且適合孩子參加呢?媽媽想到了心愿卡的形式,她教豆豆一筆一劃地把自己的心愿寫成卡片,甚至折成紙鶴,系在公墓的松柏上,這樣既不會被煙火嗆喉,又能寄托思念,連爸爸都贊賞不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