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穎
當我們用手打著拍子時,大腦皮層就會出現誘導性抑制區,使發音的神經沖動渠道阻塞,從而使發音現象得到抑制。
從小聲到無聲
要不發聲,通常需要經過兩個階段的訓練。
第一階段,當孩子出聲朗讀的時候,盡量壓底音量,防止大聲閱讀。
第二階段,可以用舌頭抵在唇間或口含糖塊,這樣可以抑制嘴部肌肉的運動。
避免唇讀和心讀
在進行默讀的過程中,除了不能采取朗讀的方法以外,還要糾正兩種不易覺察的有聲閱讀形式,即唇讀和心讀。唇讀就是嘴唇微動但不發出聲音的讀書法;心讀是我們在內心深處始終自言自語,清晰地發著并聽著每個字的字音的讀書法。
這兩種閱讀雖然也是“無聲”的,但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默讀,照樣會影響閱讀速度。
糾正唇讀的辦法是閱讀時采取閉口的方法,或者在牙齒間銜一根筷子,直到糾正“唇讀”的習慣為止。要糾正心讀,則只有靠我們用意志來克服。
節奏敲打法
當然,對于初學默讀的孩子說,可以采用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例如節奏敲打法,以消除潛在的發音現象。
節奏敲打法,是前蘇聯任金教授提出的,也叫語言中樞障礙法。這個方法就是在默讀文章時,手指頭按照一定的節奏進行敲打。
有聲閱讀是眼、腦、口、耳四個器官的共同活動,有利加深理解和促進記憶,但閱讀速度受到發聲速度的制約,速度相當慢。
默讀只運用眼睛和大腦兩個器官,是大腦對文字的思維反映。整個活動在人腦內部默默進行,省略了口的發聲,沒有耳朵的監聽過程,因而速度快許多。
對于剛開始識字、初學閱讀的孩子來說,要做到無聲閱讀恐怕很難。但孩子已經掌握很多字,能夠自主出聲閱讀的話,則可以逐漸訓練他進行默讀。
這種連續性的節奏聲,能夠破壞讀書時形成的習慣性發音,也就是說,既能防止外發音(出聲),又能防止內發音(心讀)。因為,當我們用手打著拍子時,大腦皮層就會出現誘導性抑制區,這種誘導性的抑制區會使發音的神經沖動渠道阻塞,從而使發音現象得到抑制。
一般來說,只要這樣訓練20小時左右,就可以形成一種新的信息傳遞程序。這時不用節奏敲打,就能實現“文字符號——意義”的默讀。
具體怎么做呢?
第一步:講解節奏。爸爸媽媽對照節拍示范敲打動作。通常用的是2/4拍,節奏為X X X X/X— X—/ X— X,即第一小節敲打四次,第二、三小節敲打二次,每次延長一拍,且每一小節第一拍打得較響。
第二步:孩子練習至熟練。要求孩子用整個手臂,而不是用手腕拍打,且要打得有力、均勻。爸爸媽媽要時時檢查孩子是否拍得準確,是否連續不斷。
第三步:敲擊時嘗試默讀。當孩子能自動拍打時,就可以開始邊敲擊邊默讀。這時,默讀與敲打肯定會相互影響,所以爸爸媽媽應向孩子強調,一定要把拍子拍準,默讀速度慢一點沒關系。反復訓練,直到默讀不再受敲擊的影響。
有些朋友不懂樂理,弄不懂上面的敲擊法,怎么辦呢?對此,我們還有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截取自己或孩子所熟悉的歌曲或音樂片斷,按其節奏反復敲打,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注意事項
第一,以上只是訓練無聲閱讀的練習方法,一旦掌握無聲閱讀,就不要再用了,絕不能形成依賴。
第二,練習的初期肯定會影響閱讀質量,甚至什么也讀不懂,但只要堅持練習一段時間就會學會無聲閱讀。所以在孩子訓練初期,爸爸媽媽最好能為孩子選一些比較淺顯的讀物,降低難度。
第三,孩子如果能順利地將默讀與拍打同時進行,不僅節拍不亂,而且能理解并記住讀物內容,這時,爸爸媽媽就應加大閱讀量和讀物的難度,鞏固訓練成果。
第四,節奏敲打法必須經過15~20小時的訓練,才能消除頭腦中潛在的發音,實現視讀,也叫“眼腦直映”。建議每天堅持訓練10~15分鐘。在孩子還沒形成“心讀”習慣之前進行這項訓練,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