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翠翠 張瑞麗 李慧娟 魏 萌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護理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11)
?
老年人對公共場所利用的影響因素
孫翠翠張瑞麗李慧娟魏萌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護理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11)
〔摘要〕目的調查老年人經常利用的公共場所及老年人反映公共場所中存在的問題。方法調查老年人219例,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收集資料。結果老年人利用較多的公共場所為公園、廣場、藥店、超市和銀行;公共場所自身條件、老年人身心需要是其利用的主要影響因素;老年人反映公共場所存在的問題有衛生間數量甚少、尋找困難,避雨場所少,公共座椅數量少、位置設置不合理,道路質量差,夜晚照明不充分。結論老年人利用的公共場所與其生活和活動密切相關;公共場所中設施對老年人而言還存在諸多問題;重視老年人利用的公共場所及改善場所中設施對增加老年人外出活動、促進積極老齡化至關重要。
〔關鍵詞〕公共場所;公共設施
老年人有更多的機會外出活動,有更多的機會利用公共場所,本研究旨在調查老年人外出經常利用的公共場所,總結老年人利用公共場所過程中所反映的問題。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采用目的抽樣和便利抽樣相結合的方法,于2012年6~9月在石家莊市社區、公園等場所選取年齡在65周歲及以上、認知正常、溝通交流無障礙的常住老年人219人,其中男81人,女138人;年齡65~90〔平均(73.78±5.673)〕歲;文化程度中小學及以下者為46.1%,初中35.2%,高中或中專13.2%,大專及以上5.5%;居住安排中與配偶同住者占47.5%,與子女同住和獨居者分別占45.7%和6.8%;慢性病患病狀況中無慢性病者50人,有慢性病者169人。
1.2研究工具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資料,調查問卷在參閱大量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經過預調查及多次討論、修改完善制定而成。調查問卷包括老年人一般資料、老年人公共場所利用情況(利用頻率及利用原因)及開放式問題(您所利用的公共場所存在問題)三部分。
1.3資料收集所有調查問卷均由研究者本人面對面收集,首先向老年人說明此次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征得同意后再進行調查。調查者向老年人逐條詢問問卷的內容,確定老年人理解并做出反饋后,代行填寫在調查問卷上,問卷當場完成并收回。共發放問卷225份,回收有效問卷219份(97.33%)。
2結果
2.1老年人公共場所的利用頻率老年人利用較多的公共場所為公園、廣場、藥店、超市和銀行。見表1。
2.2老年人利用公共場所的影響因素見表2。
2.3老年人反映公共場所中存在的問題老年人反映公共場所中最多的問題是公共衛生間數量甚少,尋找困難(169人),其他問題依次是室外避雨場所少(116人)、公共座椅數量少,位置設置不合理(110人)、道路質量差,防滑性差(61人)和夜晚照明差(22人)。

表1 老年人公共場所利用頻率〔n(%),n=219〕

表2 老年人利用公共場所的影響因素
3討論
研究報道老年人多在公園、廣場等人流較集中的地方活動〔1,2〕。環境好是老年人前往該地的主要原因,年齡越大,老年人越關注自身的健康,軀體活動能夠使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在環境優美的場所中軀體活動更有助于促進其身心愉悅,而公園就是人們進行軀體活動非常重要的資源和場所〔3〕。其次老年人選擇在距離家近的地方活動,王莉莉〔4〕的研究也證實老年人喜歡在住所附近的地方活動。Cohen等〔3〕對洛杉磯的研究顯示靠近公園居住與軀體活動和公園利用之間顯著相關,并且研究也指出公園的數量和位置不能滿足需求。研究顯示老年人對離家距離的要求最高,意見最一致,他們對附近區域的環境熟悉,愿意在離家近的地方活動〔5〕,老年人年齡越大,活動時就近心理越強烈,過遠的距離會感到疲勞,獨自離家太遠缺乏安全感〔6〕。由此可見,公園作為小區的配套設施,對維持老年人的健康活動及社交活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老年活動中心具有娛樂、健身、學習、交流、康復等功能,能夠豐富老年人的晚年生活。Kim等〔7〕研究指出參與老年活動中心的各項活動能夠影響老年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利用老年活動中心者具有較高的身體功能、活力及較好的心理狀態,其健康相關生活質量也有所提高。此次調查多數老年人從不利用老年活動中心,這與社區內沒有設置老年活動中心有關,通過交談了解到大部分老年人對中心設置有較高的愿望,認為非常有必要設置這樣的場所,為他們提供參與各項活動的機會。部分老年人對中心內設置的以非肢體運動為主的項目(如麻將、撲克、象棋等)不感興趣,而更愿意到室外環境中(如公園)散步與活動。有些活動中心對老年人利用有限制(如老干部活動中心)。老年人利用超市、商場、便利店的目的是購買日常生活用品,滿足生活需要,其中超市利用頻率相對較高,超市具有品種多、種類全、明碼標價、定期促銷、一次性結賬等特點,這些特點能夠滿足老年人計劃消費的需求,因而能夠吸引老年人前往購物。老年人不利用的原因在于購物有家人代勞或身體限制。老年人年齡大,身體活動不方便,購物需要消耗一定的體力和時間,夏季室內空調溫度過低,老年人身體接受不了過冷的刺激,室內地面太過光滑、走路不安全、人流量大、休息場所少。因此,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超市、商場等商業機構不僅要供應老年人商品,還應在購物環境上考慮老年人的身體特點,在安全性及為其提供更多中途休息場所上給予重視,讓老年人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社會,獨立地利用社會資源,擴大生活范圍,減少老年人的社會隔離感及對子女的依賴,生活獨立性高可以增強老年人的自信,也是建立積極晚年生活的基礎。
菜市場總體利用率僅為10%,但全部是經常利用者。菜市場具有需討價還價、反復計算、環境臟亂等特點,因此,利用人數少。少數老年人利用頻率高的原因是市場上的物品新鮮,尤其是蔬菜類,價格實惠,并且市場距離家近,利用方便。
老年人利用銀行、郵局的目的是領取養老金,不利用的原因是不需要辦理相應的業務或業務有子女代辦,因此,這些場所的利用與老年人以往的工作和經濟狀況有關。
藥店是老年人經常利用的場所,此次調查有75%以上老年人都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來維持身體狀況,老年人常到藥店自行購買藥物,而不使用處方藥。醫院利用頻率較低,這也與老年人不去醫院看病,自行購買藥物或認為醫院手續麻煩、等候時間較長等因素有關。本研究結果與國外的研究〔8~11〕結果不同,可能原因是中西方文化及生活情趣上存在差異。Valdemarsson等〔8〕對瑞典的研究顯示百貨公司、藥店、郵局、銀行和制造廠是受老年人歡迎、利用頻率較高的場所;咖啡廳和文化機構是少部分人利用頻率較高的場所。Michael等〔9〕和King等〔10〕對美國的研究顯示較受老年人歡迎的場所有郵局、藥店、飯店、銀行、雜貨店和商場。Wang等〔11〕在休斯頓的研究中老年人的散步目的地包括郵局、銀行、藥店、商場、零售店、超市、食品店、飯店等場所,與年輕人相比,藥店、宗教機構更受老年人歡迎。
衛生間是公共場所必備設施之一,其數量缺乏是老年人反映最突出的問題,特別在公路邊、街道上衛生間嚴重缺乏。由于數量少,尋找困難,可能使得部分老年人,尤其是男性老年人減少了外出活動,男性患前列腺炎的比例較高,容易出現尿頻、尿急的現象,因此,對衛生間需求較高。有時老年人外出不得不利用機關單位的衛生間。此外,由于衛生間數量缺乏、便利性差,還導致一部分人隨處小便,給城市的環保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國外也有相應的報道,如Day〔12〕的研究指出,公共衛生間能夠使長時間在外活動的老年人感到更加方便和放心,但同時他們也指出提供的衛生間數量太少,不能滿足實際需要,Smith〔13〕對英國的研究也報道公共衛生間數量較少,并且公眾對衛生間的關注也甚少。老年人反映室外的避雨場所少,公園、廣場人流較為集中,現有的涼亭空間較小,所能容納的人數有限,部分涼亭頂部露天,無法遮雨,因此,涼亭的設計還應注意美觀與實用相結合。公共座椅在城市環境中是最常見及基本的設施,設置座椅的地方自然成為人前往、逗留、聚會的場所。本調查與王江萍〔14〕和王怡婷〔15〕的研究結果一致。在老年人活動較多、聚集較多的地方座椅嚴重缺乏,有些公園內老年人只能坐在樹池邊緣或花池邊緣的石頭上,部分座椅沒有設在樹蔭下,夏季利用率低。由于座椅少,還導致出現老年人爭搶座椅、鬧矛盾的現象。老年人患關節炎、腰椎疾病的比例較高,這些疾病影響其活動耐力,他們在活動中途需要利用座椅休息。Day〔12〕對蘇格蘭的研究也指出老年人外出行走中途沒有座椅休息,造成諸多不便。老年人反映室內的公共座椅數量也甚少,尤其在商場和超市內座椅嚴重缺乏,商場內沒有供休息的座椅或有些座椅必須消費才能利用。楊西文〔16〕對西安的研究也指出商場或超市內座椅缺乏,超市的座椅都設在自選購物區外或結款臺外,要想休息不得不終止購物。道路的質量對老年人活動有影響,質量好的道路對老年人活動有積極意義〔17〕,質量較差的道路會增加老年人的行走困難,限制其外出活動〔18〕,本次調查老年人反映道路有裂縫,高低不平,松動的磚塊容易導致行人跌倒,下雨天氣磚下積水對行走造成麻煩。Valdemarsson等〔8〕的研究指出石頭路面容易導致老年人跌倒,卡住輪椅,不規則的路面妨礙拄拐杖老年人的通行。尤黎明等〔19〕研究也指出地面潮濕和不平坦是導致老年人跌倒的危險因素。大理石路面對老年人而言安全隱患更大,他們反映此種路面容易損壞、實用性差、太過光滑,特別是雨雪天氣行走極不安全,老年人非常關注自身的安全,他們害怕跌倒受傷,必須小心謹慎行走,而不得已時要繞開行走。部分老年人反映夜晚照明不充分,特別在小區內,昏暗的燈光再加上老年人視力、識別能力的下降很容易出現意外,這也是老年人晚上較少外出活動的原因,國外有研究也報道過相同的問題〔17,20〕。
4參考文獻
1羅貴新,閆常鑫.社區老年人戶外活動環境的探究〔C〕.長沙:2005年全省城鄉規劃論文競賽獲獎論文,2005:28-31.
2傅樺,趙麗娟.北京地區老年人口日常活動的時空特點〔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9;30(6):48-51.
3Cohen DA,Mckenzie TL,Sehgal A,etal.Contribution of public parks to physical activity〔J〕.Am J Pub Health,2007;97:509-14.
4王莉莉.中國老年人閑暇活動參與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西北人口,2011;3(32):35-42.
5周尚意,梁紅梅,李亮.“室外桃源”就在家門口——對城市老年人戶外公共活動場所的調查〔J〕.中國社會保健,2002;5(5):42-3.
6張運吉,林永吉.公園利用中老年人個人屬性的研究〔J〕.農業科技與信息(現代園林),2008;5(5):21-6.
7Kim HS,Harada K,Miyashita M,etal.Use of senior center and the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Korean older adults〔J〕.J Prevent Med Pub Health,2011;44(4):149-56.
8Valdemarsson M,Jernryd E,Iwarsson S.Preferences and frequencies of visits to public facilities in old age-a pilot study in a Swedish town center〔J〕.Arch Gerontol Geriat,2005;40(1):15-28.
9Michael YL,Green MK,Farquhar SA.Neighborhood design and active aging〔J〕.Health Place,2006;12(4):734-40.
10King CW,Brach SJ,Belle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venience of destinations and walking levels in older women〔J〕.Am J Health Promot,2003;18(1):74-82.
11Wang Z,Lee C.Site an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for walking among older adults〔J〕.Health Place,2010;16:1268-79.
12Day R.Local environments and older people's health:dimensions from a comparative qualitative study in Scotland〔J〕.Health Place,2008;14(2):299-312.
13Smith RS.Public toilets down the drain? Why privies are a public health concern〔J〕.Pub Health,2010;124(11):613-6.
14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環境規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107.
15王怡婷.都市居民對鄰里公共設施使用后評估之研究——以桃園市東埔里為例〔D〕.臺北:中國文化大學,2000.
16楊西文.老年宜居型城市環境探析-以西安市為例〔J〕.城市問題,2009;(8):44-8.
17Clarke P,Ela RN.Environments for healthy ageing:a critical review〔J〕.Maturitas,2009;64:14-9.
18Clarke P,Ailshire JA,Bader M.Mobility disability and the urban built environment〔J〕.Am J Epidemiol,2008;168(5):506-13.
19尤黎明,張美芬,張軍,等.與老年人跌倒有關的環境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1;21(6):403-5.
20Corseuil MW,Schneider IC,Silva DS,etal.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obstacles to commu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Brazilian elderly〔J〕.Prevent Med,2011;53(4-5):289-92.
〔2015-02-13修回〕
(編輯杜娟)
〔中圖分類號〕T597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5-1205-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5.083
通訊作者:張瑞麗(1966-),女,碩士生導師,主任護師,主要從事老年護理學研究。
第一作者:孫翠翠(1985-),女,在讀碩士,主要從事老年護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