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主持人/張瓊
?
莫讓小愛好,變成“大癮頭”
●策劃/本刊編輯部主持人/張瓊
●邀請嘉賓/胡健波(杭州心悅健康咨詢服務有限公司心理咨詢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注冊心理治療師,國家法醫精神病執業鑒定人。擅長臨床心理評估、情緒與壓力管理、臨床常見心理問題咨詢與治療等)
最近有則新聞:一位來自遼寧撫順的李先生因為長年喝酒,得了一種怪病,脖子比河馬還粗。據李先生自己介紹,他從18歲開始喝酒,每天至少二三斤,一年得喝1000斤酒,這還不算上啤酒的。醫生讓其戒酒,李先生卻十分為難。“我也覺得喝酒不好,尤其是在9年前發現自己的脖子變粗時,但就是控制不住。”在醫院治療期間,李先生每天仍要喝1—2斤白酒。
喝酒本是怡情養性,少量的酒對健康也有一定好處,但如果愛好變成了一種難以割舍,對健康生活造成了不良影響的,就變成了“癮”。其實生活中,像李先生這樣的人并不少見,只是大家的各有各的“癮”而已。

陳祥,46歲,某服裝制造加工廠老總。前一陣子,陳祥又躺著進醫院了,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因為喝酒進醫院了。陳祥的酒癮已經有十幾年了。年輕時,因為公司剛起步,他經常因應酬而喝酒,那時對喝酒還十分反感。但32歲那年,因為投資錯誤,公司面臨資金危機,焦慮著急的陳祥不知不覺就依賴上了喝酒帶來的一時“放松”。每次應酬時喝酒也特別積極,非要喝個酩酊大醉不可。一喝就是十幾年,直到如今,陳祥不喝酒就會手抖、冒虛汗,一日三飲,喝過酒了才安心。
現在,陳祥已經年過五十,身體健康已經紅燈頻閃。“我知道我的身體已經不容許喝酒了,酒精肝、糖尿病、高血壓……我也想戒酒,去醫院治療、在家關著自己……但最后還是無果。”陳祥無奈地說。
專家解析:
酒癮的形成固然與基因有密切關系,但患酒癮人數的日益增加卻是與社會文化有關:生活富裕習慣飲酒作樂,還有交際應酬中的干杯文化等,都是導致酒癮增加的原因。大家不但對酒的戒心遠低于毒品,很多人還會因酒量好而自以為豪。
從醫學角度看,大腦的“獎賞機制”是酒讓人上癮的原因。人在取得成功和成就的時候,身體會分泌一種“快樂素”,使人感到滿足和幸福。但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不會分泌很多的“快樂素”,除非在大量飲酒的時候。因此,有些人就會越來越貪戀杯中之物,以在不通過努力取得成功時,也能感受到巨大的歡樂。但這種歡樂是短暫的,一旦停止飲酒,神經細胞合成快樂素的速度不足以抵消快樂素的消耗,血液快樂素的水平反而比正常更低,這就是“酒入愁腸愁更愁”的真相。
更嚴重的是,我們的大腦一旦得不到快樂素的安慰,就會立馬性情狂躁,給人帶來痛苦,酗酒者因此出現“戒斷反應”,輕者感到無聊、煩躁,重者出現抽搐、嘔吐等軀體癥狀,從而被迫再次飲酒,以獲取高水平的快樂素。到這個時候,酗酒已經不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快樂,而是為了避免不飲酒的痛苦——這被稱為“生理依賴性”。適當的藥物輔助可有效控制戒斷癥狀群,積極改善大腦功能和神經系統癥狀,并予以保肝降酶、營養支持治療,可以使患者做到不飲酒也不難受。但目前,醫療科技還沒有研制出能替代酒精的戒酒藥。目前應用的戒酒藥物走的是“曲線救國”路線:讓患者在飲酒時產生軀體不適,從而打斷酒精—快樂素的聯系,以達到戒酒的目的,代表藥物有戒酒硫、呋喃唑酮和阿樸嗎啡。

去年國際禁毒日,網絡頭條被導演張元再度吸毒被抓的消息刷爆。緊接著,媒體再爆猛料稱著名編劇、作家寧財神也因吸毒被捕。在“世界禁毒日”,娛樂圈為社會公益做出了反面貢獻。2015年3月,還有“好聲音”李代沫吸毒、演員王學兵涉嫌容留他人吸毒;11月,47歲的歌手毛寧也因吸毒被抓……
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名人”鋌而走險去吸毒?公安部禁毒局局長劉躍在采訪中說:明星們比較有錢,他們還相信一套“歪理邪說”,吸毒可以找到藝術靈感,也有的人是為了排解壓力,甚至有的是為了減肥……也有一些新人為了能盡快融入圈子,也因此沾染上毒品,從而走上不歸路。
毒品,已成為嚴重的國際性問題,嚴重危害人們的身心健康,以及家庭、社會的安定。那為什么那么多人會染上毒癮,又屢教不改,戒不了毒呢?
專家解析:
許多吸毒者都是從有錢開始的,其要害就是“享受”,不設心理防線。
大多數吸毒者在吸毒成癮后,心理上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為了籌集毒資,去欺騙親屬、朋友,有的吸毒者向家里要錢說是去戒毒,實際上去買了毒品。同時對親人情感淡漠,甚至冷酷無情,在毒癮發作時,如果家人不給錢,甚至發生慘劇。
此外,一旦吸毒成癮,就會對生活無目標、無信心,整天只是追求一口“煙”。為了不斷追求“飄”的感覺,采取多種方式,常用的方式是不斷加大吸毒劑量或由原來燙吸的方式改換為肌肉注射、靜脈注射,這樣給其帶來的損害也會越來越大。有些人的吸毒劑量達到一定程度后找不到原來的“感覺”,甚至自愿去戒毒所戒幾天毒,然后再吸,重找“飄”的感覺,而這些人往往會因毒品過量而死亡。
也有許多吸毒者意識到毒品的危害,試圖擺脫毒品的束縛,但往往經過多次反復后喪失信心,認為這輩子都戒不了,因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越陷越深。
那毒癮該如何戒除呢?吸毒者首先本人要樹立堅定的戒毒信心,正確認識戒毒的客觀性,相信毒品是完全可以戒掉的,有了堅定的信心,就等于戒毒成功了一半。其次,要尋求家庭和社會的關愛,家庭主要成員如父母能以良好的情緒狀態、正確的行為方式去接納吸毒者,在他們遇到困難、操守信心不足時,及時地給予關心、幫助和鼓勵。缺乏家庭有效的支持也是造成復吸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戒毒過程中難免有所反復,要分析自己以往戒毒失敗的原因,修正努力方向,最終是能夠克服毒癮的。同時在治療過程中,要重視心理的輔導,不斷鼓勵其戒毒決心。此外,也可以采取一種吸毒人員自己幫助自己的模式。一些戒毒成功的人士經過培訓和選拔來從事心理康復治療、返回社會訓練等方面的工作。這種模式是希望吸毒人員自己解脫之后,再幫助其他人。這樣既可以控制自己復吸,同時也幫助了其他戒毒人員,一舉兩得。
許亦明曾是一位機械加工廠老板,真正的千萬富豪,如今卻因為賭博輸光了所有家產,還欠債超過百萬元,妻離子散,淪為人人白眼相向的敗家子。
許亦明學會賭博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他還是鄉里最早的幾個百萬富翁。轉折是在1996年,香港即將回歸,港澳游十分流行。他和當地鄉鎮上幾個企業家一起,第一次來到了澳門賭場。那次許亦明運氣不錯,一共贏了5萬多元,從此就欲罷不能。
從1997年初到2000年初,三年時間里,許亦明大概贏了200萬元左右。但是,他辦的企業基本上沒多大發展,1997年別人和他規模差不多的企業,到了2001年年利潤達到了500萬,而他的企業還在百萬元左右徘徊。
2002年的一場大賭讓許亦明徹底失去了理智。“當時我在杭州認識了幾個老板,他們說海寧有個賓館玩牌很爽快,而且很安全。”在這些朋友的介紹下,2002年4月的一天,他在那兒輸掉了300萬元。接下去就一發不可收,一共輸掉了1100多萬元。
其中,他至少發誓了幾十次,準備戒賭。家里人、生意上的伙伴也勸他罷手。但他一空下來,腦子里就都是牌。有時候和人談生意時,腦子也在想著一副好牌。贏了還想贏,輸了更想翻本。2002年,在輸掉300萬元后,許亦明心態徹底失衡了,一心想著把300萬元贏回來。但是,接下去的兩年多里,他不但輸掉了所有的現金和存款,還把企業也賣掉了。
專家解析:
人在賭博的時候,大腦內會產生一種叫做“內啡肽”的快樂素物質,會讓人產生愉悅感,漸漸地人就對賭博產生依賴,從而上癮。當一個人嗜賭成性的程度越重,內啡肽的分泌就會處在越高水平,這些病人如吸了毒品一樣。多數病人在每次輸了錢后,心情很差,但只要一開始賭博,馬上情緒高漲,興奮不已。若一段時間停止賭博,則會出現心煩意亂、緊張焦慮、失眠、食欲不振等。
嗜賭成癮,往往與個人的心理因素、尋求刺激、沖動性格及反社會行為有關,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或障礙,如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導致其心理上的畸變。
比起其他的“癮頭”,賭博被當成一種“事業”來奮斗,許多人奢望以小博大,一夜暴富,可以在工作上少奮斗,成就感非凡。這也能夠解釋為什么富豪都喜歡豪賭,他們追求的不僅僅是刺激、冒險,更是一位成功企業家所追求的快速“賺錢”帶來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該怎樣戒除賭癮呢?我認為首先要強制脫離原來的環境,把環境和從眾心理對人的影響徹底消除,讓他在一個遠離賭博環境的地方去反省自己的行為;其次,用他自己賭博的案例,如錢從何處來、贏錢后如何揮霍、輸錢后怎么辦等去深刻認識賭博的危害。認識到賭癮是一種不能強行控制的病態,給嗜賭人士戒賭適當的支持。戒除賭博可能需要長期的工作,而不能夠一下子強制性戒除賭博。但是可以逐步地從減少賭注,減少賭博時間,到最后演變成純粹的只打“衛生牌”,不再論輸贏了。
但對于賭癮單用心理治療往往不夠,必須聯合應用藥物治療。臨床上常見賭癮與心境障礙、藥物依賴、焦慮障礙、抑郁癥甚至自殺聯系在一起。賭癮可能作為應付抑郁或焦慮的手段,也可能是這些精神障礙的結果。應該鼓勵嗜賭人士參與有益身心的活動,比如參加社會義工,不取報酬地為一些弱勢人群提供方便,還可以定期去看望孤兒院的小朋友們,給那些失去親人的小朋友獻出一份愛心,使賭博的人戒除賭癮走向成功。

韓晨,某科技有限公司技術骨干,被公司內定成培養的“好苗子”。可自從他沉溺微信朋友圈后,就失去了上司的信任和好感。
剛開始,韓晨只是覺得很方便,這和朋友、同事們面對面聊天一樣,而且還能將朋友不在身邊時,把自己的生活狀態告訴朋友,尤其是在出差時,這種感覺更加強烈。但漸漸的,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情緒變成了一種期待,時不時就想去“朋友圈”翻翻,看看大家都有些什么新鮮事,如果是自己發了微信或者照片,就更加迫不及待地希望看到朋友們作何評論。他還不分時間場合,將一點芝麻綠豆大的小事也拍照發朋友圈……
工作中、開會時、朋友聚會、家庭聚會時,韓晨都自顧自地低頭玩手機,從最初的朋友圈曬微信,到后來的玩游戲、交虛擬女朋友……不僅在公司被領導看低,在生活中,妻子也和他抗議,甚至危及婚姻……
“其實我也不愿因此耽誤自己的工作、生活,但是離開手機就像缺了氧氣,讓我無法生活。”韓晨說。
專家解析:
電腦和手機中的社交方式,從電話、短信、網絡游戲、微博到微信,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尤其是最近幾年,這樣的場景已經比比皆是:早高峰時的地鐵,人們面朝手機,低下頭顱,仿佛新時代的禱告;朋友之間,用“點贊”重新勾勒友誼;家庭聚餐,晚輩將頭扭向自己的智能終端,置身于與遠方人的“氣泡”之中,留下長者的怨憤……
這種對網絡社交的“離不開”,是一種心理上的“成癮”。美國馬里蘭大學有過一項有關手機的調查。在這項名為“無設備世界”的研究項目中,研究者對世界上10個國家,1000人進行了24小時的“無媒體”體驗,讓他們在一天之內不使用包括手機在內的任何多媒體設備。經歷了這個項目的大部分人都表示,失去了手機讓他們“坐臥難安”,很多人甚至都沒能完成整個項目。
為什么人們會成為網絡社交的“囚徒”?
因為社交網絡能社會交往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人們從健康的社交關系中能夠獲得信息、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取歸屬感和親密感,從而讓人覺得活得更加安全和幸福。從這個意義上說,微信使得人們能跨越時間、空間地進行溝通交流,為溝通提供了目前來看最大可能的便利性。中國人個性比較含蓄,很多情感難以當面表達,而微信創造出了一定的時空距離感,表達方式又可以通過錄音、文字、照片等多種方式,從而受到極大的歡迎。彼此連接,卻能互相隱身,有人陪伴卻無須付出友誼,這種網絡特性極大地彌補了人性中脆弱的一面。
其次,人們無形中將網絡中展現的社交生活看作一種炫耀和攀比——在社交生活中存在這樣的傾向:更多地顯露正面部分,隱藏負面部分,正如每個人在和朋友約見、吃飯的時候都會打扮得整齊漂亮……
“網癮”雖然不像酗酒和毒品那樣嚴重,但如果對其產生了過分的情感依賴,影響了日常生活的正常秩序和身心健康,就需要引起人們的注意了。
控制對手機、網絡的沉溺,首先要建立清醒的自我認識,意識到網絡依賴的問題,并有決心去糾正。其次是減少網絡的使用,盡量在非常必要的時候再使用,刪掉過分浪費時間的手機應用程序。
李新芳是個知性漂亮的女孩,很多人喜歡她。但一年前,她在商場里看到男友和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孩手挽手逛街時,心里的一角崩塌了。和男友分手后,郁悶無處發泄的她拖著好友逛街,花了7000元錢買了一件晚禮服。這件禮服可穿的機會其實很少,但她卻覺得很爽快。從那以后,李新芳的購物史進入了一個瘋狂階段,開始沉迷于購物而不可自拔。每當心情郁悶,她就到商場里瘋狂購物、瘋狂刷卡,直到卡被刷爆才停息,更不能讓朋友理解的是,她買的東西有些根本不需要,有些則很難有機會用得上。
李新芳一邊瘋狂地購物,一邊瘋狂地自責和恐慌,猶如一列脫軌的火車,一路狂奔,又一路下墜,不知道該怎么辦?
專家解析:
強迫性購物,我們通俗稱為“購物狂”,和一般的“買買買”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不得不承認,有了網絡購物后,“逛街”越來越方便,海外淘貨、貨比三家都不是問題,加上收入增加,許多人的購買欲確實空前高漲。不過,絕大多數人購物,沖得還是“這樣東西我想要”。比如你每個月收入只有兩千,卻看中了價值幾萬元的包包,朝思暮想還是忍不住買了回來,從消費理財的觀念上這或許有待商榷,但這行為本身并不能算病態。
而“強迫性購物”者的購物初衷,卻是標準的“只重過程,不看結果”,買了什么不重要,購買的過程才是他們“爽”的根源。所以即便事后肉痛,債臺高筑,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他們也無法做到“剁手”。根據匈牙利專家一項涉及三萬多人的數據分析顯示,在具有代表性的群體中,強迫性購物的總患病率為4.9%,以女性群體居多。
這種強迫性購物在心理學上,被歸屬于“沖動控制障礙”一類,與賭博成癮和濫用藥物成癮都可算同一類。強迫性購物是如何出現的呢?目前認為成因和抑郁癥有些相似——都和人大腦的神經遞質紊亂有關。因為神經遞質分泌和水平紊亂,不僅會影響到當事人的情緒,誘發抑郁癥這樣的疾病;還可能影響到人的認知和行為,導致強迫性購物這樣的情況出現。所以不用說,這當然是需要專業醫生治療的。
除了強迫性購物外,在“買買買”的浪潮下,還出現了一個被叫做“倉鼠星”人的群體。這些人熱愛收集,經常買來一堆東西放在家里不用,或者僅僅購買一個東西,就要收集全套顏色或型號。雖然這些表現看起來和強迫性購物很像,但在心理學上,都屬于一種相似的控制障礙。
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最新發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所述,囤積障礙也屬于心理精神疾病的一種,過去甚至認為它和強迫癥頗為相似。在國外有調查顯示,成人的囤積癥發病率約為1%~3%,在抑郁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患者中也不少見。
對待囤積障礙,目前主要還是通過認知行為治療來進行干預,因為許多囤積癥患者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認知,而這需要治療師幫助他們重新認識。另外有研究認為,焦慮、抑郁者更容易出現囤積行為,這種還需要根據當事人的情況來進行治療。重癥患者則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沉溺于“癮”的人分布于世界各階層,若是生理上的病因,則要及時求助醫療機構,防止病情惡化。但對于許多因為精神空虛或者精神追求遭遇瓶頸的人來說,則需重視“成癮”的防微杜漸。如何遠離陋習,擁有更豐富的精神世界和更高的精神追求?高爾基說:“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除了閱讀,還有其他多種多樣的好習慣,可以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我們還可以去親近家庭、擁抱愛人,甚至用愛和付出去為世界服務。這種愛和付出,能帶給人極大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那就是慈善和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