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仲元(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外科主任醫師)
?
“橋本氏病”,是甲狀腺結節的另一種說法嗎?
文/夏仲元(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外科主任醫師)

在體檢中發現甲狀腺結節,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前幾日,我的一位患者匆匆找到我,神情有些緊張,她告訴我,今年體檢,往常的甲狀腺結節被改成了“橋本氏病”,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病?
這位患者在6年前就檢查出甲狀腺結節,而且一直在我這邊復診,突然的改變讓這位患者有些手足無措。那“橋本氏病”與甲狀腺結節到底有什么關系?還是說甲狀腺結節本身就是橋本氏病,只是換了一種說法?
許多橋本氏病患者都會問,我們怎么會得外國人的病?其實這個病的真正名字叫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日本學者橋本根據其組織學特征于1912年首次報道,所以又叫橋本氏甲狀腺炎、橋本氏病。此病多發生于20~50歲的女性,中老年女性是橋本氏病的高發群體。起病隱匿,癥狀不典型。早期往往沒有臨床癥狀,部分人出現頸前不適感或壓迫感、頸前腫脹等表現。
目前病因并不確定,可能與遺傳、生活環境、高碘飲食、細菌或病毒感染、細胞因子治療及妊娠等有關。這些原因引起甲狀腺自身免疫性炎癥,大量淋巴細胞攻擊甲狀腺濾泡細胞,以濾泡細胞中的蛋白質和過氧化物酶作為抗原,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等抗體升高,破壞甲狀腺濾泡,導致甲狀腺激素合成減少,出現甲狀腺腫大甚至功能(FT3、FT4、TSH)異常。
橋本氏病患者早期部分無明顯臨床表現,部分出現甲狀腺腫大,可有結節,重者可有頸前壓迫感。很多橋本氏病患者會同時伴有甲亢或甲減。是不是橋本氏病主要通過大夫手診,發現甲狀腺腫大,質地像橡皮擦樣感覺,化驗可見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甲狀腺球蛋白抗體滴度明顯升高。有時候還需要做甲狀腺細針穿刺檢查,B超檢查也可以輔助診斷。
好多患者體檢發現自己有甲狀腺結節,或者自己觸摸甲狀腺有結節,這與橋本氏病有關系嗎?甲狀腺結節可以是各種甲狀腺病的伴隨癥狀,也可以是獨立的甲狀腺疾病。結節可以由多種病因引起,如炎癥反應、攝入碘過量或不足、甲狀腺囊腫、腫瘤性結節等,橋本氏病也可引起甲狀腺結節。但橋本氏病患者甲狀腺腫大不一定伴有結節。
那甲減與橋本氏病又會有什么聯系呢?有些患者就診時出現全身浮腫,臉部也腫脹嚴重,反應遲鈍,發呆,乏力、疲憊,精神狀態很差,甚至“我連打雞蛋的力氣都沒有”。許多患者以為自己得了腎病、肺病等,結果查了一圈也沒查出來自己得了什么病。最后來到我們科,經過檢查發現自己得了橋本氏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即橋本氏甲減。橋本氏病發展至后期由于自身抗體對甲狀腺濾泡的破壞,導致甲狀腺濾泡合成甲狀腺激素減少,所以往往出現甲減。甲減時由于甲狀腺激素相對或絕對不足,出現機體代謝減低、各個系統功能下降、水鹽代謝障礙等,所以就出現了以上典型的癥狀。
橋本氏病早期由于甲狀腺濾泡被破壞,甲狀腺激素合成減少,刺激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TSH,從而使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反應性增加,出現短暫的甲狀腺功能亢進表現,即甲亢。但隨著病情進展,濾泡逐漸萎縮、纖維化,合成甲狀腺激素越來越少,最終出現甲狀腺功能減退,這時就需要補充甲狀腺激素治療。
兒童也會得橋本氏病。而且近年來兒童橋本氏病的發病率在不斷上升,發病率約在0.5%~1.5%,占兒童甲狀腺腫的40%以上,9~12歲多見。在一個隨訪323例橋本氏甲狀腺炎的患兒研究中,3年后22%的患兒發展為甲減。而兒童獲得性甲減的主要病因就是橋本氏甲狀腺炎,其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甲狀腺腫大。峽部大為主,質地中、軟或韌,這是兒童橋本氏病最顯著的臨床特征。
橋本氏病的治療以糾正甲狀腺功能異常如甲亢、甲減的治療為主,尚無消除免疫反應的有效治療方法。橋本氏病早期僅表現為TPOAb、TGAb等抗體升高,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此時若甲狀腺功能正常,由于并沒有降低抗體的針對性藥物,西醫目前不主張干預治療;若甲狀腺功能應激性亢進,必要時可予抗甲狀腺素治療,如賽治。橋本氏病后期往往出現甲減,這時一般給予補充甲狀腺激素治療,如優甲樂,調整甲狀腺功能至正常狀態。那么早期僅有抗體升高到底需不需要干預?我們前期臨床證實,早期中醫藥干預十分必要。中醫藥在橋本氏病的治療尤其是降低相關抗體滴度方面有一定的優勢,通過干預可以調節患者的機體狀態和免疫功能,阻止或延緩甲減的發生。
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是甲狀腺激素合成的主要物質,并通過甲狀腺激素體現其生理功能,也是影響甲狀腺健康的重要環境因素。碘的攝入缺乏或過量,均可導致甲狀腺疾病。碘過量可導致橋本氏甲狀腺炎發病率的上升及病情的加重。對于具有甲狀腺自身免疫遺傳背景、碘缺乏背景和潛在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人群,碘過量的危害更為突出。自實行加碘鹽食用以來,橋本氏病的發病率上升了4.2個百分點。另有研究發現,碘超量地區比碘足量地區甲減和橋本氏甲狀腺炎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因此,在碘充足地區,即使出現甲減,也不必再額外補碘,盡量減少食用海帶等富碘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