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藝術
——談語文課堂中的“靜堂”策略
江蘇省漣水縣鄭梁梅中學 馮小玉
靜水深流,大音希聲,“靜”的力量在大自然中無處不在。語文課堂上適時的“靜堂”藝術,同樣會對提升課堂效益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師剛進入課堂,面對的是課間的雜亂和喧鬧,學生處在課間的興奮中。此時教師靜待片刻,用親切的目光環視全班學生,以靜靜的眼神與全班學生對視一番,會迅速冷卻學生課間興奮而散亂的細胞,實現課堂氣氛的快速凝聚。而后,教師一段匠心獨運的開場白,會立刻抓住學生,將學生引入文本的意境。課前的“靜堂”猶如“醒木”,使學生的精神狀態實現“課間”和“課堂”的自然過渡。
“以讀為本”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理念,但“讀書”不僅僅體現為書聲瑯瑯的有聲朗讀,還有同樣重要的無聲靜讀。平心靜氣,屏氣凝神,以一種靜靜的姿態讀書,很多時候更有效。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發現語文課上如下兩種情形更適宜“靜讀”。
一是初讀時靜讀。2011版新課標實施以來,讓“語文回家”的呼聲日益高漲,朗讀教學甚囂塵上。書聲瑯瑯成為很多語文老師課堂追求的主旋律,好像只要學生朗讀了語文課就有了語文味。殊不知,語文學習中,如果一接觸文本就大聲朗讀,除了那慷慨激昂的熱鬧氛圍,對學生而言能留下什么?學生初讀文本,更需要靜讀,在靜讀中瀏覽文章內容,在靜讀中查閱生字詞,在靜讀中讀順句子。這樣的靜讀,既經濟(節約了時間)又實用(學生完成初讀任務)何樂而不為?特別是對于一些篇幅很長的文章,靜讀的優越性更是明顯。筆者聽過一位老師執教《臺階》一文,初讀文本時教師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開始教室內人聲鼎沸,4分鐘后學生漸漸倦怠,聲音漸消,8分鐘還聞讀書慢者小聲朗讀,教師見初讀時間過長,不得已匆匆打斷。由于初讀的倦怠和匆忙,整堂課都在陷于沉悶、流于膚淺。
二是感情朗讀前的靜讀?!罢埻瑢W們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在語文課堂上出現頻率甚高,但學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卻較少。究其原因,除了教師朗讀指導乏力外,學生對文本缺少深入的理解也是重要原因。感情朗讀前,不妨讓學生靜讀,平心靜氣讀進文本,屏氣凝神與文本對話,體會文本意蘊和內涵,揣摩作者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靜讀涵泳,體會切合文本的語氣語調。在充分的靜讀基礎上,學生才會有悟有得,才不會出現任何課文都用“抑揚頓挫”的腔調去朗讀的尷尬局面。如此,有感情地朗讀才能成為可能。
語文課堂確應充滿生機,新一輪課改后的語文課堂更是“熱鬧”,一堂課教師謹言精語,學生小組合作人聲鼎沸。好像學生的“動”起來已經成為課堂評價的唯一要求,殊不知語文學習中學生思維品質的深層次提升才是語文能力發展的重要標志,這樣內隱式的思維發展很多情況下靠“靜思”來實現。
一是問題回答前的靜思。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會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老師問完一個問題后,一部分孩子總會很快地舉手回答,而剩下的一部分孩子,他們每次都不會主動去舉手。這時我們就會斷定:后一部分孩子的課堂表現不夠積極??墒聦嵰苍S并非如此,我想更多的時候應該是他們還沒有準備好答案,不敢回答。我相信,如果這時我們能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思考,讓先舉手的同學在腦子里把答案想得更全面些,把語言組織得更流暢些;讓一時想不出答案的同學再默讀靜思一會兒。這樣,我們優等生的思維一定會更嚴密,語言表達一定會更流暢,后進生也一定會有更充分的思考空間,所有學生的的語文素養一定會在靜思中得到鍛煉和提升。
二是合作學習前的靜思。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有利于課堂信息的多向互動,學生在小組內的閱讀經驗交流,使得閱讀教學充滿了未知的困惑與已知的快樂。現實情況是:小組合作學習成了一種華彩的“表演”,個別活躍、善于表達的學生成了小組合作學習的“主演”,其他學生只做“配角”,或者淪為“觀眾”“看客”的現象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其原因在于合作學習前學生“靜思”時間不足,教師在組織學生合作之前,一定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空。只有建立在個體靜思基礎上的合作學習,才能實現相互啟發,優勢互補。不給學生靜思的時間,很多后進的學生可能只是單純地接受知識的“容器”,永遠不可能培養和呈現自身獨特的思維方式,而優等生也可能會出現對問題的解決呈現出單一的解決方法,不利于發散思維。長此以往,學生思維的敏捷性下降,思維品質可能會降低。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語文需要想象,閱讀離不開聯想,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維之花的綻放,都是作者想象升華的結晶,運用“靜想”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是語文課堂行之有效的方法。朱自清的《綠》以瑰麗的想象、華麗的辭藻全方位、多角度描繪了梅雨潭的“綠”,但是如果我們以粗放式的朗讀組織教學很多時候無法體會作者寫作之精妙。讓課堂安靜下來,在靜讀中想象“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中“綠”那醉人色彩;在靜讀中想象“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中“綠”那迷人姿態。靜靜想象,讓文字以畫面形式在頭腦中呈現,用心去細細觸摸文本特有的體溫,靜想達意之深,妙不可言。
“靜寫”,指在語文課上教師能有意識地將閱讀與寫作結合起來,讓學生從閱讀中受到啟發,發現寫作方法,適時學習借鑒,給學生安靜的寫作機會,從而提高閱讀和作文水平。學習到《老山界》一文中精彩語段:“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奔馳,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作者用聯想的方法生動形象地描寫了大自然“不可捉摸的聲響”。教師找準讀寫結合點,適時讓學生以“一種你欣賞的聲音”為內容,注意運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寫一段話。學生在喧鬧的閱讀中立刻安靜下來投入平心靜氣的寫作中,動靜結合中實現了寫作能力的及時遷移。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根據文本特點找到讀寫結合點。適時“靜寫”,讓學生內化閱讀知識,實現寫作能力遷移也是語文靜堂的有效方法。
語文教師應多思考一些“靜堂”的策略,讓適時的“安靜”與“靈動”“熱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語文課堂才能給學生們帶來更多的發展與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