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偉節
【名家視線】
“學導課堂”:教學變革深水區的有效選擇——基于江蘇省寶應縣實驗小學的校本探索
辜偉節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重構課堂教學的結構體系勢在必行。“學導課堂”堅持以生為本,關注課堂的整體性建構,注重引導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以期真正實現以學定教、以導促學的課堂教學變革目標。
“學導課堂”;生本思想;整體教學;主體互動
時下,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十多年來課程改革所激發產生的內力一直在向課堂教學深處延伸。廣大中小學教師更注重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深度探究課堂教學變革的走勢、本質與范式,從先學后教到以學定教,從自主學習、教師引導到深度思維、促進發展,教學變革正在一步步逼近核心領地,重構課堂教學的結構體系已經逐步成為一種校本探索的現實可能。
基于此,江蘇省寶應縣實驗小學與《江蘇教育》雜志聯合推出“‘學導課堂'結構重建”的專題,旨在突出課堂教學“以生為本”、引領學生發展的價值追求,積極探索:基于課程標準,深入學科本質的學習;依據學科規律,走向學生心靈深處的學習;倡導“學導課堂”,保障學生持續深度建構的學習,真正實現以學定教、以導促學的課堂教學變革目標。本文擬從生本立場的價值選擇、整體教學的建構選擇、主體互動的策略選擇三個維度對本主題作些粗淺的探究,以求教于各方大家。
進入深水區的課堂教學變革,必然會在基于事實性的現實教學中,不斷嘗試進行教學形態的實踐創新,并著力于對指導教學實踐行為進行相應的價值選擇。因為課堂教與學活動本身具有價值性,采用教師獨白式的輸入,抑或是師生之間的互動,還是學生自主探究,這仍然是一個價值問題。寶應實小倡導“學導課堂”的校本實踐,充分體現了課堂教學中校長與教師的價值選擇,具體表現為以下兩點:
1.學生主體地位的價值選擇。課堂教學變革的終極目標,就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確保學生立場的實現,使他們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學導課堂”集中體現了生本思想,十分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地位,高度強調學生課堂上自主學習權、話語權、質疑權、展示權、選擇權等權利的回歸,主張一切課堂教學活動都要基于學生、為了學生、適合學生,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和自主建構知識體系。誠如陳士才校長在介紹時所說:“在‘學導課堂'上,教師只需講10分鐘,學生參與的時間增加到20分鐘,還有10分鐘的練習時間。”這足以說明:“學導課堂”為學生自主學習留足了時間和機會,課堂教學的起點逐步從“教”轉向“學”,讓位于“學”,為“學”服務,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學習中心取向的價值選擇。課堂教學深度變革的邏輯起點,就是力求將“以教師教為中心”的課堂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的課堂,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場所,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課堂的核心,讓學習真正發生。寶應實小在探索“學導課堂”的實踐中,始終堅持“學習中心”的課堂教學變革取向,具體地說:課堂學習究竟從哪里開始,主要以學情為依據;課堂學習究竟走向何處,主要以明晰的學習目標為準繩;課堂學習究竟選擇什么方式呈現,主要以具體的學習內容為關照。學習中心的價值取向還體現在課堂中學生學習行為的真實發生,不僅看外在形態:座位變化了,課堂熱鬧了,舉手頻繁了……更重要的是學生能主動地學習,真正養成了傾聽、記錄、討論、質疑等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形成了帶得走的能力與素養。
進入深水區的課堂教學變革,必然會從零散走向系統、從單一走向結構、從局部走向整體,教師需要關注課堂教學理念、教學關系、教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整體結構性建構。寶應實小在深度理解“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功效”之道的基礎上,十分關注“學導課堂”的整體結構性建構,試圖通過改造、重組課堂教學結構,最大限度地優化課堂結構要素及其關系和課堂教學流程及其功效,使得課堂教學高質態有章可循,具體表現為以下兩點:
1.學導整體融通的建構選擇。課堂教學深度變革的關鍵要義,就是凸顯學生與教師兩大核心要素,這既關乎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又關乎課堂的“學”與“導”。正確處理好“學”與“導”之間的關系,堅持 “學導”整體融通是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的重要使命。為此,“學導課堂”在整體結構重建中,充分認識到:課堂結構中的每一個要素和流程都有相對獨立的邏輯與規律,且同時指向和蘊含著“學”與“導”。在“學導”整體融通的教學過程中,“學”與“導”之間不是以平行的兩個要素簡單相加構成完整課堂教學結構的,而是依據“學”與“導”不同的功能定位建構的,教師的“導”只有作用于學生主體能動的“學”,才能真正實現“學導”目標,“導”永遠無法代替“學”完成課堂教學建構的過程。
2.“四環”整體聯動的建構選擇。課堂教學深度變革的著力要點,就是要從整體上全面建構課堂教學的結構與流程,積極創生有利于學生充分自主發展的課堂結構樣態,促進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和教學質量與效益的提高。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自由差異成長的需求,“學導課堂”建構了有效預學(預)、板塊展示(展)、評價引領(評)、練習提升(練)“四環”整體聯動的課堂教學模式,始終把課堂的各個環節視為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并通過“預—展—評—練”的特殊形式或鏈條組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產生先學后導、順學而導、以學定導的整體效應。
進入深水區的課堂教學變革,期待教師和學生作為教與學的“雙主體”,尤其是還原學生課堂互動的主體地位,真正選擇有利于促進學生思想自由、觀點出新、個性表達的有效互動策略,進一步明晰主體互動教學的價值追求和本質內涵。寶應實小在推進“學導課堂”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整個學習過程,尋找師生、生生互動的策略和方式,在交互質疑的過程中建構知識的意義,具體表現為以下兩點:
1.生生互動集智的策略選擇。課堂教學深度變革的基本走勢,就是充分激活學生主體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根據自己先前的知識和經驗,與他人協商、會話、溝通、交流,教師不斷創新學生互動學習的策略與方法,讓理念真正落地,促使課堂教學發生實質性變化。在“學導課堂”上,學生基于先前的獨立思考,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圍繞學習主題互動交流,呈現不同學習個體的所知所感,常常是你說我補充,你補充我匯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積極運用多元的互動策略、開放的互動空間、輕松的互動氛圍,針對生生互動時出現的重難點問題給予指導與點撥,力求引導每個學生通過交互“集智”,水到渠成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沉浸于獨學與互學之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和信心,為他們踴躍表達、自覺自愿地進行互動學習與評價提供了平臺。
2.師生互動導學的策略選擇。課堂教學深度變革的鮮明特質,就是教師力求在常態的合作探究互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獨特的“指導學問”和“引導精神”作用,使自己“教”的設計與行為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有效的“學”服務,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在“學導課堂”中,幾乎每個環節都注重從學生個體學習到師生互動學導的轉變,無論是有效預學中導學問題設計的互動、板塊展示中與學生交流觀點或問題的互動,還是評價引領中與學生參評之間的對話互動,抑或是練習提升中解說習題與編題效度的互動,尤其是針對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出現的爭議、提醒學生有效參與互動、引導學生學會評議、協調學生之間的觀點沖突等,都強調師生之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間的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可見,“學導課堂”關注師生互動策略的選擇,在相互對話交流中,不斷加深師生之間的主體情誼,促進學生個體生成知識意義、提高思維品質、實現深度學習,并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G623.5
A
1005-6009(2016)36-0018-02
辜偉節,江蘇省揚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江蘇揚州,225000)院長,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