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依洛 馮衛東
入境始與親,語語悟其神——人教版二下《畫家和牧童》課堂實錄與點評
冷依洛1馮衛東2
《畫家和牧童》;情境教學;激活體驗;學用互哺
師: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畫家和牧童”的故事,伸出小手,和老師一起寫:“畫”字“田”要擺中間;“家”的寶蓋頭大一點,才能為你擋風遮雨;“牧”字注意牛字旁最后一筆要變成提;“童”字橫畫很多,最長的為第二橫,就像你們伸開的雙臂。請齊讀課題。
師:文中的畫家叫……(出示課件,學生拼讀“戴嵩”)這個“嵩”指的是山大而高。
師:“戴”不僅表示姓,它還是表示動作的詞呢!全班活動一下,跟我一起說、一起做。看看老師在干什么?(教師依次做戴帽子、戴眼鏡、戴耳環、戴紅領巾等動作,學生分別把這些動作說出來。)
師:所有佩戴物品的動作,我們都用這個“戴”字。現在,我們一起跟戴嵩打招呼:“你好,戴嵩!”
師:戴嵩看見你們這么友好,就把自己的作品拿出來了,快來欣賞一下。細心的小朋友就會發現戴嵩最喜歡畫什么。
生:戴嵩最喜歡畫牛。
師:他畫得怎么樣?
生:他畫的牛很好,特別像真的。
師:是呀,尤其是這幅《斗牛圖》,被譽為國寶級名畫,目前被收藏在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天的故事就和它有關,大家一起讀讀這個故事吧。
師:請注意老師的讀書要求,(出示PPT)自由大聲地讀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看著課文下面的拼音卡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師:故事讀完了,你們知道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
師:大家的讀書收獲真豐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幾個新詞語。(出示“價錢”“購買”)誰愿意當小老師教教其他小朋友?
生:(把“錢”讀成第三聲。)
師:你的聲音很洪亮,但在這里,“錢”應該讀第二聲,請你再讀一讀。
師:在生活中你還在哪里見過這兩個詞語?
生:爸爸媽媽帶我去超市時我看到過這些字。
生:……
師:我現在是一位商場推銷員,想請你們幫我宣傳一下商品。如果你們認識這些海報上的字就大聲讀出來。
生:(學生認讀海報中的字。)
師:能全部讀出來的小朋友一定是善于觀察、善于積累的好孩子,好習慣要保持哦!
師:(出示第二組詞語“教書”“夾在中間”)誰有信心讀準確?
生:(把“教書”的“教”讀成第四聲。)
師:其實小老師也沒有教錯,因為“教”“夾”都是多音字,誰知道這兩個字的其他讀音,并能組個詞呢?
生:……
師:看,當“夾”讀第一聲就是動詞,讀第二聲就是名詞。讓我們一起積累這兩組多音字。(全班齊讀)只有掌握多音字不同的讀音,才能正確使用。
師:接下來就有趣啦!(出示“驅”的甲骨文寫法,像是一幅“趕馬圖”。)你看到什么?
生:馬在拉車。
師:課文下方的生字表里,有一個字表示了這幅圖的意思。(學生快速找到“驅”這個字。)我們看看這個字和這幅圖,圖上有馬,生字里也有“馬”字旁,而這個“區”像不像馬拉的車廂?所以“驅”是一個象形字。(“驅”中的“區”既是形旁,也是聲旁,還是擬聲詞,擬驅趕動物發出“區”的聲音。這里說“驅”是一個象形字不全面。——點評者注。)“驅”就是“趕”的意思,課文中有“驅”的詞語是“驅趕”,所以這個詞語中的兩個字都是一個意思。
師:課文中還有一些這樣的詞,(出示PPT)請你們認真聽,等一會要學著老師的樣子,來介紹這些詞語,我們比一比誰說得最好。“‘驅'和‘趕'都是‘趕'的意思,驅趕。”誰來接著介紹?
生:……
師:在積累詞語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學著歸類記憶。(出示圖片)你們看看圖上這位老師的表情和神態,可以用課文中哪個詞來表現?
生:和藹。
師:請你當老師教教大家。
…………
師:現在我需要一名小助手,合作表演情景劇。(老師演媽媽,學生演兒子。兒子吃飯時不珍惜糧食,媽媽批評他,兒子感到慚愧。要求根據上述情境猜出“批評”和“慚愧”兩個詞,然后再請配合表演的學生帶全班讀兩遍詞語。)
師:這是我們今天學習的詞語。請大家用喜歡的方式記一記。
師:對于這些詞語我們不僅要會讀還要會寫。看這兩個字,注意它們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先說出結構,再找到關鍵筆畫。關鍵筆畫指的是寫在橫中線或者豎中線上的筆畫。……仔細觀察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指導書寫“批評”這兩個字。)
師:請從課文中找出寫戴嵩怎么畫畫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來。
師:(巡視學生的情況)請你來揭曉答案。
學:“他一會兒濃墨涂抹,一會兒輕筆細描,很快就畫成了。”
師:這個句子很難讀,因為有兩個難讀的詞語。請你們借助拼音自己先試著讀一讀這兩個詞語。有信心的同學就來當小老師。
生:……
師:孩子們,讓我們來想象一下“濃墨涂抹”是什么樣的畫法?
生:就是用筆重重地畫。
生:“輕筆細描”就是用毛筆輕輕地畫。
師:我們來驗證一下答案。(播放畫家畫小鳥的視頻)這位畫家正在畫一只山雀,在描繪厚重的羽毛時,他用濃濃的墨汁涂畫,這就叫“濃墨涂抹”,在描繪淺色的地方時就用毛筆輕輕勾描,這就叫“輕筆細描”。了解了這兩種畫法之后,再看看戴嵩的《斗牛圖》,圖上哪里用的是濃墨涂抹,哪里用的是輕筆細描?
生:牛的整個身體都是濃墨涂抹的畫法。
生:牛角用輕筆細描。
師:所以從這幅圖上我們知道了“濃墨涂抹”就是講究重,“輕筆細描”則講究輕,現在我把這兩個詞放回句子中,你們知道該怎么讀好這句話了嗎?
生:……
師:你們聽出來了嗎?他把“濃墨涂抹”讀得重,“輕筆細描”讀得輕。誰愿意和他比一比?(指名讀,該生朗讀得也很好。)戴嵩用濃墨涂抹、輕筆細描的畫法就把牛畫得那么活靈活現,你們說他畫得好不好?(全班齊答“畫得好”,教師板書“畫得好”。)
師:讓我們帶著這種體會一起讀這兩個四字詞語。你們讀得很有味道,可是我也發現一個問題,“很快就畫成了”這半句話是在告訴我們什么?
生:戴嵩畫畫速度很快。
師:那想一想該怎么讀?速度要快一些了,可是還不夠快!因為除了“很快”這個詞,句子中還有表示“快”的詞語,請你們找一找。
生:我從“一會兒……一會兒……”中體會到了很快。
師:你找到了,請你讀一讀這個句子。
師:從這些表示快的詞語中我們又有了新的感受,戴嵩不僅畫得好而且……(全班齊答“畫得快”,教師板書“畫得快”。)這里有兩個句子,你們能很快地把它們補充完整嗎?
1.游樂園里真好玩,我一會兒________,一會兒________,開心極了!
2.天上的白云千變萬化,一會兒________,一會兒________,有趣極了!
師:你們說得這樣精彩,希望也能讀得精彩。現在我們合作讀書,戴嵩畫得好是因為他日日看牛,認真觀察,牛的樣子就在眼前,請女生讀。(女生齊讀)畫得快是因為他夜夜畫牛,仔細揣摩,牛的神韻就在心中,請男生讀。(男生齊讀)
師:戴嵩畫得又好又快,你們可以用什么詞語夸夸他呢?(學生一時之間都沒想到)老師送你們一個詞。(板書:畫技高超)
師:如此畫技高超的作品,大家都來圍觀了。(出示第一自然段)誰愿意讀?(指名讀)如果你在那里,你會去看嗎?有沒有會跑著去看畫的?來吧,你們都起立,請帶著這種迫切的心情讀出來。
師:老師聽出來了,你們不約而同地重讀了這組關聯詞:“一……就……”。誰能用這組關聯詞造句?
生1:下課鈴一響,我就跑出去玩耍。
生2:上課鈴一響,我就跑回教室準備上課。
…………
師:孩子們,那么多人圍觀,只有商人、教書先生在夸嗎?想想還有誰會來夸贊他?他們是干什么的?(學生答“農夫、船夫、詩人……”)農夫在夸,船夫在夸,詩人也在夸,這就叫“紛紛夸贊”。(點擊PPT,全班齊讀相關的句子。)課文中沒寫他們是怎么夸的,我們來當當小作家,想一想這些人會怎么夸戴嵩?
生:你畫得真好呀,我都想把你的畫掛在家里天天欣賞。
生:你畫得太好了,跟真的一樣。
師:孩子們,我知道你們都想夸夸戴嵩,但是想不到怎么夸,你看老師這里的法寶,(出示PPT)“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出神入化、惟妙惟肖”這四個詞語都是夸贊畫技高超的,請你們模仿商人、教書先生的樣子來夸獎夸獎戴嵩。同桌之間先夸夸,有信心夸好的再舉手。
師:讓我們坐上時空穿梭機,一起穿越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在下戴嵩,是個畫家,今天應朋友之邀畫了這幅“斗牛圖”,我對自己畫的這幅畫非常滿意,期待你們夸夸我。
生:畫得太像了,簡直活靈活現。
生:畫活了,真是栩栩如生。
生:畫得太像了,簡直惟妙惟肖。
師:你們的稱贊讓戴嵩有些洋洋得意了,可是這時傳來了小牧童的聲音,(出示PPT)看看這句話的提示語。(指名讀。)
師:誰來點評一下?
生:他讀得挺好的,因為他是大聲喊出來的。
師:對呀,他讀的時候注意到了“喊著”這個詞。至于小牧童為什么這樣說,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師:最后請同學們齊讀課文1至4自然段,再次感受戴嵩的高超畫技。(全班齊讀。)
師:今天的作業,第一項是把本課老師教寫的生字認真書寫兩遍,第二項是請爸爸媽媽幫你們找一找《韓干畫馬》的故事讀一讀。
【課堂點評】
在我看來,小冷老師這一課是成功的,是好的。這主要因為,它是一堂比較典型的情境教學的語文課,較好地運用了藝術再現情境、語言描繪情境、角色體驗情境等手段,讓二年級學生置身于戴嵩畫畫、牧童“說畫”等情境中,課堂教學既形象生動,又進行了有效的語言與思維訓練。
1.鏈接生活,還原“實境”,在直觀景象中實現“感知”。
我在《情境教學策略》一書中談到了十二種策略,第一條便是“鏈接真的生活策略”。李吉林老師常把學生帶到最真實的生活中;(課堂里的)冷老師自然不能這樣做,因此她為兒童鏈接的生活以及還原的“實境”只能是模擬的生活或“實境”,它們既有靜態的,也有動態的,譬如關于“價錢”“購買”兩詞,用的是商場及其物價標簽等靜態的“實境”;而關于“戴”這個詞,則用了現場演示的“實境”,它是動態的。無論靜態還是動態的“實境”,都較為充分地利用、驅動與發揮了學生此前積累的 “全真生活經驗”,讓他們能夠非常便捷地獲得關于這些詞或概念異常鮮明的“感知”(即“感受性認知”,它是低年段兒童認知世界的主要方式)。“感知”介乎模糊印象與“可言化認知”之間,課后,倘要問學生什么是“價錢”“購買”,他們也許仍然難以通過自己的語言將其解釋清楚,但至少到了“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狀態,也可以說是一種“感受性(或意會性)理解”的狀態,而這種狀體相對于“感受性認知”,則是一種提升與進步。
2.角色扮演,激活體驗,在情景對話中體悟“符意”。
這里的“符意”即符號的意義。語詞或語言是對世界的抽象與概括,是“世界的符號”,情境教學的功能之一是讓這些抽象與概括化了的符號再回到它原初的具象狀態中,兒童往往是通過這條“回歸”之路,實現其對原先所在生活世界的“回家”。魯潔教授認為,在學校為兒童設置了一道“教室—生活”之間的厚障壁之后,兒童往往回不去了,情境教學則解答了這個“世界性難題”。冷老師很巧妙地請一個男孩和她一起表演情景劇——媽媽批評兒子浪費糧食的錯誤行為,兒子對此感到慚愧,這樣一來,原本對二年級學生來說還有點陌生的 “批評”“慚愧”(尤其是第二個詞)的詞意就被他們比較深刻地體悟到了。這既是對語言本身的學習,也是對生活道理的學習,或者說是對生活意義的學習,于是符號意義與生活意義便融二為一了。
3.巧加訓練,學用互哺,在語境“潛入”中滋養語感。
這是我覺得這堂課特別好的一點,也是它最出彩的地方。
一些人忌言“訓練”,似乎它與應試教育是一碼事,而對于李吉林、錢夢龍等名師來說,卻從不回避它。李老師提出“以訓練代分析”,錢老師則認為“以訓練為主線”。問題不是要不要訓練,而是進行什么樣的訓練,以及怎樣進行訓練。冷老師著力運用“學用互哺”的方式訓練學生語言習得的能力,可謂訓之得法,練之有趣。
“學用互哺”為我所創,意即既學又用,學而后用,以用促學。我還說,“用是最好的學”。冷老師為了讓學生夸贊“我”(戴嵩),提供了“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四個成語,它們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還不甚明了。這不要緊,把它們看似無意、實則有情地“嵌入”(李吉林語)一定的語境中,使得本來抽象的語詞頓時“站立”起來——這一刻應該沒有誰不知道“栩栩如生”是指戴嵩畫的牛好像活了一般。這既是情境(或語境)創設所生發的功能,也是“語用”(詞語運用)所迸射出來的力量。有的老師或許也會呈現這一類詞語,卻讓它們抽象、孤立、生冷地出現,然后讓學生讀一讀、記一記,結果只能形成短暫而膚淺的記憶。由此可見,以用促學是進行“深度學習”的一種有效方法、優效路徑。
當然,這里所說的學或用的目的不是精確認知。這讓我想起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所說的話,兒童的思維分為浪漫、精確和綜合三個階段。12歲以前大多處于“浪漫”(即有所模糊、混沌)的體悟階段,二年級更是。如此“浪漫”的時段恰恰是利于兒童良好語感潛滋暗長的時期。這給我們一點啟示:有時無妨設置一些跨度較大的問題,讓兒童暫且生成一定的“浪漫”印象,此種印象一旦豐實起來,就能為他們今后精確理解和綜合運用奠定必要的基礎。
4.活實結合,有趣有效,在快樂學習中獲得發展。
基于個人長期的觀察、思考、研究,我形成了一種為不少同行所認可的“好課觀”:一堂課好不好,許多人說了未必正確,主要看兩點,一是對“課標”(具體到一堂課,則是它的教學目標)的觀照與落實情況,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語文及其教學是一種實踐活動,本堂課“語文實踐”(這里可以理解為是語文訓練)的取向確乎比較明顯;二是看學生有沒有在課堂學習中有所 “增值”(崔允漷教授把它概括為動力值、知能值、方法值和意義值),在課堂現場的每一位老師都能看到學生思維活躍,言語靈動,交流踴躍的場面,由此亦可大致判斷它是有所“增值”的;這個“值”也體現在學生的情意、態度上,在40分鐘的學習中,他們興趣盎然,樂此不疲,這應該就是崔教授所謂的“動力值”的增加吧。
不必諱言,冷老師作為一名教學閱歷較淺的年輕教師,她的課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這里就課堂中的一些環節或細節提出若干“建言”,供大家參考:
1.規律“留待”兒童發現。
兒童天生是發現者,我們要把發現的權利歸還給他們。我在一些場合倡言,“規律就在那里”,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善于對自我的教學進行“發現化改造”。這正如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所說,“泄露一個可以由學生自己發現的秘密,這是壞的教學法,甚至是一種罪惡”。
本課中“夾”“教”兩字的多音讀法以及“驅趕”“價錢”“購買”“夸贊”四個詞的同義復指現象,都是冷老師自己說出來的,并且說得較早。可不可以讓學生自己發現呢?我以為是可以的。要有更多的耐心,力爭讓他們“悟”出來,這其實也是兒童“生產知識”(郭思樂語)的一個過程。他們自己悟出來,發現了,印象會更深刻,情感上也會更“珍惜”。
話說回來,上述詞語的讀音或構成,屬于純粹的“語知”,在二年級不一定(都)要講(清楚),即便講,也不必涉及相關術語。還是前面那句話,兒童尚處于“浪漫”階段,此時提出“精確”要求,進行“精確化處理”,或許有些操之過急。
2.“差別感受”培養“細心”。
在對語意的理解、詞語語法構成的分析等方面,我們不必(過早)追求“說明白”“精確化”,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要能因勢利導,適當培養兒童明敏善感的“細心”。我這里說的是“和藹”一詞,冷老師出示一位女教師和藹形象的圖片,請學生聯系、猜想可用文中的哪個詞來描述她的這一形象,大家很快也很容易地找到了“和藹”二字,此處通過形象來感受、體悟詞意,做得不錯;如果能增加一兩幅“表情圖”,譬如或平靜,或沉思,或興奮的表情,這就有了比較,再讓學生從中找出“和藹圖”,難度會加大一點,但稍作努力他們也會判準、找出,這時他們對“和藹”一詞的感悟理應比前面的情形來得更深刻。當然,這些不必一一通過PPT呈現,教師自己的“青春面龐”就是最便捷、最生動的教學資源,學生倘能在教師變化的神態中找準并說出哪種情形是“和藹”,則說明他們確實明白了“和藹”是什么意思。注意,這幾幅圖或幾種表情之間不宜有“大尺度”差異,譬如不要呈現猙獰面目等形象,迥然不同的兩物比較不利于培養細膩的感悟心。法國作家福樓拜說:“描寫一個動作可以有好多動詞,但只有一個最準確。”李吉林老師則強調通過“差別感受性”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感……這些都能給我們啟示:在尊重低年段兒童“浪漫”思維特征的同時,還可以幫助他們練就對語言的穎悟——較為精準的語感。
3.朗讀不必“望文定調”。
朗誦是一種藝術,朗讀則是一種很重要的語文學習能力。朗讀自有其一定的 “專業技術要求”,但較好地掌握這項技術的教師不太多。很多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在讀音的輕重徐疾處理上都比較機械。冷老師似乎也沒能“免俗”,譬如“濃墨涂抹”要求重讀,“輕筆細描”要求輕讀(在現場,這兩個短語讀出來甚至有點夸張性的差別),而“很快”“一會兒”則要求很快地讀出來……我不知道這樣處理有沒有道理,但有兩點想法或許有些道理:一是注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朗讀體驗;二是課后向專業工作者或專業書籍學習,畢竟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不是小事,不宜簡單地或生硬地“望文定調”。
4.“坡度”設定因群而異。
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提供一種坡度讓學生去攀登。這個坡度大小要合宜,坡度合宜就是對這個年齡段兒童的貼心與貼身關懷、關照。譬如本課的兩處填空,從學生的現場表現看,幾無“坡度”,大家都能輕松過關。這一環節或許可以減省下來,以此騰出時間,進行更多利于學生“增值”的其他訓練。這樣說或許是對冷老師的苛求,但其中蘊含的道理卻值得年輕老師記取:一是盡量多地了解、尊重學生的現實狀況;二是減少或消除學生不需要付出學習努力就能輕松完成的教學環節。前面談到的冷老師提供“栩栩如生”等四個成語,讓學生用它們來夸獎“我”(戴嵩)的那個部分,應該就有這樣的“氛圍”或“狀態”。對于起點較高、基礎較好的學生群體,這樣的氛圍或許可以更濃烈一些,這樣的狀態也可以更長久一點。
我對此處“填空”一事的評析,實際上還旁涉“教學內容的確定”問題,這是語文教學中重中之重、難中之難的大問題,王榮生博士的相關論述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因此建議冷老師和更多年輕的同道也對此予以必要的審視與省思。“填空”那個環節可以刪除,那么,對作為動詞的“戴”的理解與運用等,是不是也可以不講不教呢?我想是可以的。在“教學內容的確定”問題上實在難以一錘定音并且不宜定于一尊的現實面前,一線教師自有選擇和確定具體內容的權利,但有一點無可置疑:我們要盡力選擇、確定最需要教學,同時也是學生在這個“當口”最需要學會、理解和應用的內容。而倘有這樣一份“選擇理性”“確定自覺”,那么對于前述問題的解決必定不無裨益。
1.冷依洛,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拉瑪依市第十八小學(新疆克拉瑪依,834000),一級教師;2.馮衛東,江蘇省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江蘇南通,226000)副主任,正高級教師,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