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泗洪縣魏營中學 王 超
初中語文作文“立體化”教學的有效途徑初探
江蘇省泗洪縣魏營中學 王 超
中學生寫作呼喚真情、呼喚自由、呼喚思想,讓學生能寫、會寫、樂寫,必須找到一條理論結合實際,易理解易操作的教學途徑。本文的觀點是建立“立體化”寫作教學體系,關注學生的平時積累,關注學生的隨筆感悟,關注學生的短文訓練,關注學生的拓展聯想。
基礎 源泉 方法 途徑
傳統的作文教學往往圍繞“命題—解題—寫作—批閱—評講”的平面化模式展開,篇目之間互相孤立,作文教學隨意性較大,學生作文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相對薄弱。《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為此,我們要從作文教學觀的立場出發,努力構建作文教學體系,使之成為一項立體的、系統的工作,并滲透到語文教學、生活實踐的方方面面。
首先,閱讀的積累。《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不同學段學生的寫作都需要占有真實、豐富的材料。引導和促使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廣泛的閱讀,精要的摘錄是學生積累語匯、學會表達的最好途徑,筆者從學生一入學就重視他們的閱讀積累和語言摘抄,要求學生每學期都準備一個筆記本,在博覽群書的同時有意識地將美詞好句、錦段佳作抄入本中。在此過程中,教師還應當有意識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讓學生將摘抄的內容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分類,摘抄樣式可不拘一格,各顯其能。這樣長期積累下來再加之教師經常鼓勵學生溫習消化,可令學生掌握更多詞匯、句式和表達方式,為學生寫好作文打下堅實的語言基礎。
其次,生活的積累。《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人們對平時最熟悉不過的生活,總覺得平淡如水。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跳出平常思維的圈子,讓他們從生命的層面上,感受其中的精彩和不平凡,指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思想上的片刻閃光都可付諸于文字。中學生情感十分豐富,思想也處于急劇變化的階段,生活中各種事情會隨時觸動他們的心靈,這時應啟發他們去關注,去思考,這樣就會使文章有真實感,有豐富的人文氣息。例如在家庭中,教育學生積極參與和諧家庭的構建,體驗悠悠親情;在學校,讓每一位學生活躍在集體中,享受到表現自我的滿足;在社會上,引導學生力求有新的發現,從而引起他們的思考。所有的生活積累都將會使學生的心靈經受洗禮,讓他們的思想不斷成熟。
當學生面對一個生冷堅硬的作文題目時,就讓他們開啟一段寫作征程,可想而知,這個過程對他們來說不是煎熬又是什么?《文心雕龍》有言:“綴文者情動而辭發”,情不動何來辭?“為賦新詞強說愁”,終是做作之舉。同時《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因此,要真正調動起學生寫作的熱情,引導學生寫作的沖動,就必須鼓勵他們常寫隨筆,常抒內心感悟。有些學生有記日記的好習慣,日有所思,日有所記,那是最好不過的了。實踐證明,堅持寫日記,確實能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如果碰到特別感興趣,又有把握寫好的素材就建議學生寫成周記。在引導學生感悟時,還應該讓學生認識到,觀察事物的目的,不只是發現他們的相同點,更重要的是發現他們的不同點,引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對事物進行深入觀察,并寫出自己的見解,這樣我們的感悟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
如果說平時積累培養了學生的寫作之氣,隨筆感悟調動了學生的寫作之情,那么短作文的訓練則是為了更簡便快捷地使學生掌握各種寫作技能。短作文不僅包括諸如景物、情景等片段訓練,還包括說明事物、闡明觀點、記敘生活等相對完整的短文訓練。短作文訓練不注重鋪陳渲染等技法的運用,而偏重對一事一境,一物一情的細致描述。寫短就要寫精,寫精就要寫重點,寫中心。如教授完《石榴》這一課時,我讓學生分別拿出自己帶的一種水果,看看、摸摸、聞聞、嘗嘗,然后進行短文訓練,讓學生將自己的感覺寫下來。于是從學生心靈深處就流淌出了這樣的文字:“香蕉像一輪彎彎的月亮,又像一只小船,剝開它的皮,露出了乳白色的果肉,還聞到了淡淡的清香,輕輕咬上一口,感覺甜甜的、滑滑的,真是好吃極了!”“葡萄沒有成熟時,皮是翠綠色的,像一個個碧玉的翡翠,晶瑩剔透,熟透的葡萄是紫紅色的,晶瑩透明,輕輕掀開葡萄的外衣,一個嫩嫩的果肉呈現在我的眼前,果肉是半透明的,看上去像水晶,像瑪瑙。散發著迷人的香味,放一個入口,甜中帶酸,酸中帶甜。”
聯想是人們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關事物的心理過程,它是由此及彼的一種思維活動。《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聯想和幻想。作文離不開聯想。有了聯想,就可以把世間萬物聯系起來,從而使思維更活躍,眼界更開闊,文章內容更充實,構思更精巧,語言更生動。
朱自清的《綠》我認為是借助聯想拓展思路的典范。作者先著眼于梅雨潭的整體特征,展開相似聯想,用“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寫梅雨潭的顏色、質地及綠色潭面的形狀特征。在此基礎上,作者把思路拓展一步,著眼于波紋、波光與波色,通過相似聯想,具體形象地表現梅雨潭的綠之美。作者又通過對比聯想,使思路拓展到一個新的層次。他聯想到了北京什剎海的綠楊,杭州虎跑寺的“綠壁”,西湖的碧波,秦淮河的綠水。通過對比,說明只有梅雨潭的綠濃淡相宜,明暗適中,恰到好處。到這里,似乎把梅雨潭的綠寫夠了,寫盡了,但聯想又使作者的思路拓展到更新的層次:聯想到“輕盈的舞女”和“善歌的盲妹”,把綠的自身美與女子的形象美相融合。此時綠在作者心目中已經被完全人格化了,眼前的綠和聯想中小姑娘的形象完全融為一體,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完全的升華。教授完此文,筆者引導學生也展開聯想進行一篇《雨中》的短文訓練,有了范文聯想的引領,學生的思路更加開闊了:①雨中的校園,雨中的田野,雨中的人們;②教室外,爸爸(或媽媽)打著傘在雨中等我放學;③全組同學輪流背腿殘的××同學回家;④××同學追上雨中的×老師,把傘送給她(或他);⑤幾位大同學看到一位小同學滑倒在泥水中卻哈哈大笑。可見,聯想豐富,語言就豐富,就生動,就富于表現力。
作文訓練是一項綜合性長期性的訓練,不可一蹴而就。在系統的、“立體化”的專項寫作訓練基礎上,只有多思勤練,長期堅持,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讓學生充分感受發現的愉悅,體會成功的快樂。也才能讓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學有所得,獲得不同程度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