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第二小學 方儷雯
我的教學案例——孩子,你的進步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第二小學 方儷雯
我們學校始建于2009年8月,雖地處市中心地段,但所接納學生多屬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他們大多來自多子女家庭,少數民族學生偏多,學生家長多數是文盲、半文盲。說來您也許不相信,初接觸時,我吃驚于用普通話和家長、學生交流竟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對于一個由企業學校轉軌步入地方學校的我來說,這一切是難以置信、難于理解的。手里拿到的學生花名冊一眼望去家長工作單位一欄幾乎都是“無業”倆字,文化程度幾近“小學”、“初中”,獨生子女寥寥無幾,很多學生家長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書寫,我開始懊悔自己的選擇。可當我的眼睛與那一雙雙無知而散發著渴望的眼睛碰撞時,只覺得胸口隱隱作痛——殊不知在城市的一角居然還遺漏了這么多可憐的孩子。原先所處的教育教學環境、資源已經夠貧乏的了,可面對這些孩子時,我才發現自己這幾年里只知蒙頭教書,對教育的現狀是如此的不了解,看來我們國家在教育上有待解決的問題太多了,為此我深感慚愧,同時也深悟身上的擔子之重。
學校自建成以來,一直力求將各項工作做得盡善盡美,我們校長就生怕她的這群下屬中有誰營養不良,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和培訓的機會,讓我們“狂吃惡補”。2011年和2012年有幸聆聽了國際賞識學會會長曾桂安教授的兩次講座,對我觸動很大,“賞識教育”就像是一枚火種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學習與時間讓我發現賞識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師的贊美與欣賞就是對學生的肯定與鼓勵,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動力。這種力量可以使其內在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改變一個學生對自己、對生活的態度,令他們重拾信心和希望。
本學期班上新轉來一個叫安桂元的男孩,12歲,眼睛大大的,初見我時怯生生的,對于一個身居農村的孩子來說,來到一個新環境難免會有生澀感。
報名那天,拿到他的成長手冊,我皺了皺眉頭,單看上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欄:語文24,數學12分,就知道又要面臨一場頭疼的“攻堅戰”了。這倒使我不禁想起去年才接受的一個孩子——黃龍粉,進校測試時,語數雙科二十多分,記得接收了那個孩子當天,我曾在家人面前抱怨學校收了這么糟糕的學生。可吃驚的是在一旁看電視的兒子卻說:“媽媽,學校把這樣的孩子交給你是信任你,你應該高興才對啊……”聽孩子的一席話讓我羞愧不已。看看自己的孩子,再想想那些進城求學的孩子,他們懷揣著希望以及對我們的信任來到這里,可我……我覺得自己確實有必要自省:作為老師誰都喜歡教品學兼優的學生,既出成績又省心。可我們在追逐自身輕松的時候可曾想過那些所謂的學困生,相比同齡的孩子,他們已經輸在了起跑線,難道我們還要讓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嗎?
開學初,為了讓新來的孩子盡快融入到集體中,我在第一次班隊會上設計了一項活動,要求新傳學來的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全班同學做自我介紹。新來的同學可謂花樣百出,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介紹自己,希望能引起同學們對他們的關注。可到安桂元上講臺時,這孩子遲遲不肯上來,兩只手緊緊地抓著自己的桌子,同桌推他、同學們使勁的鼓掌都無濟于事。看著他漲紅的小臉,我想這項活動對于他來說是不是有點兒勉為其難。于是我及時地轉移孩子們對他的注意力:“安桂元同學可能還沒有準備好,我們再給他一點時間好嗎?有請下一位同學。”這時,我悄悄地走到他身邊,小聲地對他說:“一會兒上去你可以給同學們介紹一下你的年齡、興趣或者愛好,簡單的說兩句都行,假如不說會讓同學們失望的,因為你看到了同學們都很想認識你……”所有的新轉來的孩子都介紹完了自己,這時孩子們把目光都聚焦到安桂元身上,看著他趴在桌子上用那雙無助的眼睛望著我,我對他點了點頭并投去微笑,只見他緩緩地從座位上走下來,站到了講臺上,艱難的用很不標準的普通說:“我叫安桂元,今年12歲,以前在水城勺米小學讀書。”還沒等同學們反應過來,他已經走下講臺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了。說實話,就這么短短的兩句話,短暫的甚至連一分鐘都不到的時間,的確讓我替他捏了一把汗,不過我已經很欣慰了,畢竟對于他來說能邁出這一步實屬艱難,這也算是一次進步吧!
接下來的課堂觀察中,我發現這個孩子的基礎知識極差,雖說是五年級的學生,但實際水平達不到二年級學生的要求,識字量低。第一次習作我就發現在他的作文里一句完形的話都的找不到。我頭疼于該如何去給他的作文下評語,絞盡腦汁后我在他的作文旁寫下:從你的字里行間老師看得出你對待這次作文很認真,只要你相信自己,總有一天你會寫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作文發下去后,我又和孩子單獨交流了一次,并針對他的現狀,對他提出了一些要求,孩子欣然接受了。在本學期的最后一次習作中,透過從他的作文我基本能知道他想表達什么,欣喜間我忙把寫的比較好的句子圈畫出來,并在旁邊標注上了笑臉,雖說他寫的句子無法和班上的孩子比,但作文展示課上我還是把這些句子呈現給班上的同學,并對孩子們說:“我們不和別人比,只和自己比。”那一刻,我看到那孩子因興奮而熠熠閃光的眼睛和漲得通紅的笑臉。轉眼一學期過去了,孩子的成績在班上雖位居倒數,但相對于入學時的成績提高了很多,學期結束時,孩子拿到成績單,臉上露出的了少有的喜悅,我想他是看到了自己的進步。回顧與孩子的每次交流,似乎都能感受到他的成長和進步,哪怕很微小的一步我都為他高興。
記得曾幾何時,我是多么希望自己班上的差生都能轉走,希望自己教的都是齊刷刷的優等生。殊不知若真是那樣,恰恰不利于學生的個性成長,是一種畸形的教學氛圍,現在想來是多么的幼稚、可笑。俗話說:“十個手指各有長短”,何況一個班有幾十個學生呢?畢竟在一棵樹上是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我們又怎能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學生呢?我不會去對別人的人生做定斷,也不能去和孩子過不去,更不想和自己過不去,我覺得只要自己能使他們進步一點點,那便是我最大的快樂!親愛的老師們,請從不同的角度去鼓勵和贊美我們的學生,將信任和賞識給予他們,讓心與心交融和碰撞。相信在賞識的天空里,孩子們的眼睛會更加湛藍,更加高遠,甚至會插上理想的翅膀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