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志遠
(新疆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新疆阿勒泰836500)
阿勒泰地區地質找礦方法的研究
■賈志遠
(新疆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新疆阿勒泰836500)
本文通過對新疆阿勒泰地區銅礦的勘查情況,以小紅山銅礦為例,就進一步新疆銅礦勘查提出建議。
新疆阿勒泰銅礦 巖漿熔離型
新疆已發現銅礦產地540多處,探明一定儲量的銅礦床近60處,可見其銅礦種類還是較豐富的。王有標(1978)、張良臣(1990)、董德俊(1993)、劉德權(1994)與田培仁(1994)等知名專家先后提出了新疆銅礦分類的劃分方案。其中王有標等將新疆銅礦分為六大類,即(1)塊狀硫化物型;(2)銅鎳硫化物型;(3)接觸交代型;(4)斑巖型;(5)砂巖型;(6)熱液脈型。田培仁將新疆銅礦分為:(1)巖漿熔離—貫入型銅鎳礦床;(2)海相火山巖型銅礦;(3)陸相火山巖銅礦;(4)斑巖型銅礦和層控熱液型銅礦五大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生礦產成礦規律及預測圖說明書》(1986)將新疆內生銅礦劃分為斑巖型、矽卡巖型、熱液型、火山巖型、層控熱液型及巖漿熔離型等六大類。
以上分類方案有其可取之處,作者從便于找礦勘查的角度出發,將新疆銅礦分為三個主攻類型、三個遠景類型、二個客觀存在類型。三個主攻類型即塊狀硫化物銅礦、銅鎳硫化物銅礦及斑巖銅礦;三個遠景類型即熱液變質改造型、陸相火山巖型、砂巖型這三類銅礦;二個客觀存在型銅礦即矽卡巖型銅礦、巖漿熱液型銅礦(脈狀)。所謂主攻類型即近期找礦的重點目標;遠景類型即指還未取得重大找礦突破、但其潛在的成礦條件與找礦遠景都不錯,可作為持久戰略目標留待深入解剖;客觀存在類型即指有此礦床類型存在,其價值與遠景均不太明朗、工作安排可暫緩的成礦類型。
新疆的銅礦勘查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七十年代末,喀拉通克大型銅鎳硫化物型銅礦的發現,掀起了在“三山兩盆”尋找與基性—超基性雜巖有關的銅鎳硫化物型礦床的高潮,隨著黃山、黃山東、香山等一批中—大型銅鎳硫化物礦床的發現及喀拉通克式“巖漿熔離—貫入型銅鎳礦床”成礦模式的問世,使新疆的銅鎳找礦進入鼎盛時期。
八十年代中后期,在阿爾泰南緣泥盆紀構造火山盆地中發現了阿舍勒大型塊狀硫化物銅(鋅)礦床,從而拉開了在北疆尋找陸緣裂谷帶晚古生代火山噴流沉積成因的塊狀硫化物(富)銅礦的序幕,而且隨著阿舍勒盆地銅礦找礦的深入及一些中型塊狀硫化物銅礦(如喬夏哈拉)的發現,使新疆的銅礦在全國的排名一下就躍升了許多。九十年代之后,先后發現的小熱泉子、土屋等中—大型銅礦床,尤其是最近新發現的大型斑巖銅礦———土屋銅礦,結束了新疆無成型斑巖銅礦的歷史,可以斷言這對于下個世紀天山南北的銅礦找礦勘查無疑是一個良好的昭示。
小紅山銅礦位于阿勒泰造山帶南緣克蘭復向斜的次級構造單元-阿勒泰復向斜的北東翼。自南向北由小紅山背斜及北部的開爾拍依向斜組成。小紅山背斜軸為北西向,核部由康布鐵堡組第四巖性段的霏細巖、火山角礫凝灰熔巖組成,兩翼為中泥盆統阿勒泰組第一巖性段,巖性為黑云母片巖。在東部轉折段可見變砂巖及砂礫巖圍繞霏細巖分布。背斜軸部走向315°,樞紐向南東傾伏,構成斜歪傾俯褶皺,小紅山銅礦位于該背斜南東核部轉折端一帶。受區域構造影響,礦區地層片理化發育,整體走向南東-北西向。礦區內斷裂十分發育,中部發育一條北西向主斷裂,這是北東-南西向擠壓作用下,伴隨褶皺構造而形成的,為礦區控礦斷層,長度約1500m,走向約305°,傾向30°~37°,傾角73°~80°,在此斷裂兩側發育數條北東向斷裂,近南北向斷裂,但規模不大,少數切割北西向斷裂及巖層,北西向斷裂破碎帶多被切割呈菱形塊狀,對礦化蝕變帶的分布有一定影響。
小紅山銅礦體主要賦存在于淺肉紅色及灰白色霏細巖中,礦體集中分布于霏細巖的東南部,銅礦體地表為氧化礦體,主要含銅礦物為藍銅礦和孔雀石。含銅礦物呈細脈狀、細脈浸染狀、網脈狀沿片理化帶、構造角礫巖及樹枝狀裂隙中分布,礦體與圍巖呈漸變過渡關系,受斷裂構造控制。根據礦物組合及結構構造特征推斷該礦體形成機理如下:在酸性霏細巖形成之后,火山角礫凝灰熔巖開始噴發,在角礫凝灰熔巖形成后期,含銅火山期后氣液在礦區東南部沿霏細巖裂理向上運移,到近地表處由于周圍壓力急速下降,發生“隱爆”,瞬間含礦氣液充填隱爆形成巖石裂隙及角礫巖中。由于含礦熱液規模較小形成礦體規模也小,最終在近地表形成脈狀銅礦體。因此,小紅山銅礦形成機理,就是在含礦氣液運移到近地表產生“隱爆”而形成的。礦體的形成與所處成礦地質背景密不可分,是火山作用的產物,成礦物質來源與火山活動相關。
(1)要從大區域的范圍內把握某地區成礦的可能性,成礦地質背景的把握,對進一步選擇找礦靶區是至關重要的,是進一步找礦獲得成功的前提。
(2)成礦地質背景分析要從區域大地構造背景(演化),到區域地球化學場,和區域巖漿巖、地層、構造,以及區域礦產等進行從何分析綜合分析。
(3)要建立區域構造格架,查清區域上各類構造體系,對構造體系的復合關系和構造體系及其應力場的發展演化過程進行研究,再進一步通過成礦構造分析,反演成礦構造體系和成礦構造應力場。在成礦構造應力場的確定中,成礦時期的確定是比較主要的。
(4)成礦時期往往是某個構造體系及其應力場活動的時期。在成礦構造應力場的確定中,要嚴格區分區域構造應力場和局部構造應力場,特別要注意從局部的派生構造確定的局部應力場或局部性構造體系受高序次構造體系及其應力場所控制;要按照構造或構造體系的次序關系,由局部到區域確定出區域性構造應力場乃至全球性構造應力場,才能正確地探討構造應力場的控礦規律。
(5)要注意吸收和運用新的科學成礦理論,將象幔源成礦、活化成礦、非線性成礦等觀點靈活地加以借鑒與運用。
[1]田文法,郝俊杰,嚴加永,等.綜合地球物理方法在邯邢式鐵礦深部找礦中的應用 [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0,4(25):1442-1452.
[2]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內生成礦規律及預測圖說明書.1986.95~105.
[3]田培仁.新疆銅(鎳鉬)礦主要礦床類型、特征及其分布規律 [J].礦產與地質,1994,8(5):321-325.
P641.4+3[文獻碼]B
1000-405X(2016)-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