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輝 岳晨萍
淺析內蒙紅嶺鉛鋅礦礦區外圍找礦前景
■呂國輝1岳晨萍2
紅嶺鉛鋅礦區及外圍位于神山-白音諾爾銅、鉛、鋅、鐵、鈮(鉭)成礦帶(Ⅳ級),浩布高-敖腦大壩銅、鉛、鋅成礦帶(Ⅴ級)內,該帶內礦產較為豐富,目前發現礦產有鉛、鋅、鐵、銅、錫、水晶、螢石等,礦(化)體均發育在燕山期花崗巖體內部及其與二疊系地層的外接觸帶。紅嶺鉛鋅礦發育在燕山期花崗巖體與二疊系地層的外接觸帶石矽卡巖中。紅嶺鉛鋅礦外圍出露的地層與礦區相同,燕山期花崗巖分布廣泛。紅嶺鉛鋅礦外圍是尋找矽卡巖型礦床的有利部位,也是尋找脈狀礦體的有利部位。
找礦前景 紅嶺鉛鋅礦外圍 矽卡巖型及脈狀礦床
紅嶺鉛鋅礦位處天山—內蒙中部—興安地槽褶皺區、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華力西地槽褶皺帶,黃崗—甘珠爾廟復式背斜北東端。自晚古生代以來區域褶皺、斷裂構造發育,巖漿活動強烈頻繁,為區域內生礦產的成礦提供了良好的時空條件和物質來源,形成了規模較大的黃岡梁—甘珠爾廟成礦帶。區域出露地層有:古生界二疊系、中生界侏羅系中及新生界第四系。巖漿巖為燕山期花崗巖。該區位于額濟納旗—興安嶺元古代華力西燕山期銅、鉛、鋅、金、銀、鉻、鈮成礦區(Ⅱ級),突泉—林西華力西燕山期鐵(錫)銅、鉛、鋅、銀、鈮(鉭)成礦帶(Ⅲ級),神山-白音諾爾銅、鉛、鋅、鐵、鈮(鉭)成礦帶(Ⅳ級),浩布高—敖腦大壩銅、鉛、鋅成礦帶(Ⅴ級)。該帶大致呈北東向展布。該區內礦產較為豐富,目前發現礦產有鉛、鋅、鐵、銅、錫、水晶、螢石等,礦化體均發育在燕山期花崗巖體內部及其與二疊系地層的外接觸帶。該區對內生多金屬礦床形成極為有利,結合區內地層、巖漿巖及構造特征,分析如下:(1)二疊系地層為礦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質來源,為本區的礦源層。區內已知多金屬礦(化)點和新發現多金屬礦化多產在二疊系地層中或者其附近,說明該套地層和多金屬成礦關系密切。從鄰區浩布高銅多金屬礦看,礦主要產于二疊系哲斯組白色大理巖中,礦區外圍發育有與浩布高銅多金屬礦相同層位的二疊系哲斯組白色大理巖,該層有較好的找礦遠景。(2)燕山期強烈的巖漿活動為成礦物質的運移和富集提供了載體(巖漿熱液)和動力。區內已知多金屬礦(化)點和新發現多金屬礦(化)點或找礦線索不僅與二疊系關系密切,還與燕山期巖漿活動有關,在巖體與二疊系內外接觸帶是區內已知多金屬礦(化)點和新發現多金屬礦(化)點的主要分布區域。此外,根據1/20萬區域地質資料,礦區外圍發育兩處為銅礦(化)點,其中小罕山銅礦化點以含銅石英脈形式產于花崗巖中。另一處銅礦(化)點產于花崗巖與哲斯組的粉砂質板巖接觸帶中的石英脈邊部。(3)北東向構造帶是區內規模較大的構造體系,為含礦熱液的運移和富集提供了通道和場所,是本區的導礦、容礦構造,它控制著燕山期花崗巖體和多金屬礦產的分布。浩布高—敖腦大壩銅、鉛、鋅成礦帶位于該北東向構造帶內。綜上所述,二疊系地層為礦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質來源,燕山期強烈的巖漿活動為成礦物質的運移和富集提供了載體(流體)和動力,而以北東向為主的區域性斷裂為含礦熱液的運移和富集提供了通道和場所,為內生礦產的形成提供有利條件。礦床成因類型主要以矽卡巖型和中溫熱液填充型為主。矽卡巖型以鄰區浩布高銅多金屬礦為代表,后者多和石英脈關系密切。礦區外圍位于礦產豐富的成礦帶上,地層、巖漿巖及構造條件與區域上成型礦山相同或相近,因此對尋找內生多金屬礦產極為有利。
2.1 地層
區內地層主要有哲斯組(P2zs)和滿克頭鄂博組(J3mk)及第四系。二疊系中統哲斯組(P2zs):下部為粉砂巖、泥質板巖夾大理巖等,大理巖呈透鏡狀或似層狀產出,含苔蘚蟲化石。地層走向50°~60°,傾向北西,傾角70°~80°。在構造薄弱部位,含碳酸鹽層位與燕山早期第三階段第一次侵入體(Jηoπ52-3a)發生矽卡巖化反應,形成北東向的矽卡巖(化)帶,成為本區賦礦圍巖。中部以蝕變安山巖為主夾流紋質凝灰熔巖、角礫凝灰巖;上部為角礫凝灰巖夾薄層安山巖、粉砂巖、泥質板巖夾火山角礫巖等。安山巖普遍具次閃石化,巖石中細脈狀、星點浸染狀黃鐵礦化、黃銅礦化亦很普遍。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J3mk):巖性為流紋質晶屑巖屑角礫熔巖、火山角礫巖、凝灰角礫巖及流紋巖等。區域上其不整合覆蓋哲斯組(P2zs)之上,礦區范圍內為斷層接觸。該組地層中發現有脈狀銅礦化體。
2.2 構造
華力西晚期強烈的構造運動,在礦區二疊系哲斯組地層形成了一個倒轉背斜構造,背斜軸面走向北東、傾向北西。本區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主要表現為地形深切割、脈巖充填及發育的硅化、褐鐵礦化蝕變帶等。在二疊世地層中以北東向斷裂構造為主,其次有少量北西向、近東西向及近南北向斷裂構造。在燕山期侵入體及侏羅世地層中以北西向及近南北向斷裂構造為主,其次為北東向及近東西向斷裂。二疊世地層中以北東向斷裂構造和燕山期侵入體及侏羅世地層中的北東向、北西向、近南北向斷裂構造為區內主要含礦構造。
2.3 巖漿巖
主要有兩個巖體,即分布在普查區西北部的烏蘭楚魯特巖體和東南部的烏蘭壩巖體,其時代以燕山晚期為主、其次為燕山早期。礦區外圍花崗巖中1:20萬資料中有兩處銅礦化點,野外調查發現多條礦化蝕變帶。
紅嶺鉛鋅礦區是一個以鋅為主,鉛、銅、鐵為副伴有銀、錫、硫、鎘有益元素的大型矽卡巖型礦床。礦區東西長5.7公里。礦帶沿二疊系哲斯組地層中的大理巖層位分布,礦體總體走向北東59°,傾向北西,傾角較陡,一般傾角均大于75°,地表局部近于直立,沿著大理巖的底板分布,礦體賦存于石榴石、透輝石矽卡巖中。
(1)浩布高礦區是一個以鋅為主,鉛、銅、鐵為副伴有銀、錫、硫、鎘有益元素的大型矽卡巖型礦床,礦區外圍有哲斯組地層中的大理巖,且外圍區北部出露大面積的燕山期的巖漿巖,是尋找矽卡巖型礦床的有利部位。
(2)礦區外圍地層與巖漿巖接觸帶以外地區,是尋找脈狀礦體的有利部位,且在巖漿巖及侏羅系上統滿克頭鄂博組地層中已發現了銅礦化體。通過地質、物探、化探等勘查手段,在該地區有望找到矽卡巖型及脈狀礦床。
[1]向世紅.河南省內鄉北部礦集區銀金鉛鋅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研究及找礦方向[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
[2]彭能立.內蒙古金豆子山鉛鋅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研究 [D].中南大學,2013.
[3]鄭立明,張振國,王瑜.內蒙勒格代扎拉格一帶鋅多金屬化探異常特征及找礦前景 [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93-96.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5-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