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赟
(新疆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新疆阿勒泰836500)
淺論新疆阿勒泰地區成礦條件及找礦潛力分析
■王赟
(新疆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新疆阿勒泰836500)
針對新疆阿勒泰地區,從區域成礦條件、主要成礦的礦床類型及未來的找礦前景綜合分析了該地區的整體找礦概況,以期為相關讀者提供的一定的建議和參考。
新疆 阿勒泰 成礦 條件 潛力
新疆阿勒泰地區位于北緯45°00′~49°10′49″,東經85°30′46″~91°04′14″,地域面積11.7平方千米。本區處于歐亞大陸腹地,屬大陸性氣候,緯度高,氣候嚴寒,年平均氣溫1.7~4.1℃,年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47℃,溫差達86℃,物理風化作用強烈。由于地質構造的作用,形成了阿爾泰褶皺帶、薩吾爾弧形褶皺帶和額爾齊斯擠壓帶。山區新構造運動異常活躍,在繼承歷次構造運動,特別是斷裂構造運動的基礎上,形成了高差幾百米、起伏懸殊的臺階狀陡坎,以額爾齊斯河為界,向北地形呈臺階狀上升,形成了阿爾泰山區巍峨的階狀地貌形態。
阿勒泰地區位處西伯利亞板塊與準噶爾板塊兩大地質構造取元接合部位,西與哈薩克斯坦山區阿爾泰稀有金屬、鎢、鉬、汞、鐵成礦帶,阿爾泰金、銅、多金屬、稀有金屬成礦帶,扎爾馬-薩吾爾銅、金、鎢、鈦、稀有金屬成礦帶相接;東與蒙古鐵、銅、鉛、鋅、金、錳、鎢、錫、鉬成礦帶和金、銅、鎳、鉬、鈦、絡成礦一帶相連。處于世界級有色金屈、貴金屬、稀存金屬、黑色金屬成礦區帶中段,成礦地質條件優越。
2.1 阿爾泰早古生代山弧帶
該帶構成了阿爾泰古生代陸緣活動帶的主體。山元古界、震H-寒武紀和奧陶-志留紀穩定邊緣環境的類復理石建造及少量安山巖-流紋巖組合的火山巖組成;發育大量交代型鉀長花崗巖,伴有大量交代型偉晶巖;變質作用強烈,以低壓相系型為主,次為中相系型,形成低綠片巖相-低角閃巖相的變質相系。構造上類似科迪拉勒式山弧帶,特點足北部褶皺舒緩開闊,南部招皺構造線型緊閉,且斷裂構造發育,一系列疊瓦式斷裂夾持巖層向南逆掩,形成一系列構造推覆體。
2.2 薩吾爾-二臺晚古生代島弧帶
該帶北界為科克森套斷裂及喬夏哈拉斷裂,南界為和布克賽爾凹地北緣斷裂,西段薩吾爾山一帶為泥盆系性火山巖建造及石炭紀鈣堿性花崗建造組成,有少量二疊紀非造山正長巖類小侵入體;中段北準噶爾有奧陶紀碳酸鹽沉枳、泥盆紀火山巖建造以及輝長巖-鈉質花崗忠侵入體、晚石炭世及二疊紀的局部火山磨拉石沉積和少量非造山小型侵入體,以及晚石炭世末在哈拉通克一線含有銅銳鎂鐵-超鎂鐵質雜巖體沿深斷裂生成;東段三塘湖-淖毛湖-瓊河圳一線泥盆紀有較多的斜長花崗巖-二長花崗忠類告維及晚石炭紀、二疊紀的周部火山磨拉石沉積。
2.3 唐巴勒-克拉麥里古生代復合溝弧帶
該帶以賽米斯臺-東泉成礦帶的南界為北界。南界西以準噶爾盆地西北緣為界,東以卡拉走斷裂為界,呈北東-東西-北西展布,長800公里,寬10~70公里,面積約16000平方公里。該帶屬于古生代弧溝系。在達拉布特一帶,南部早奧陶世開始成為哈薩克斯坦-伊犁古陸北側的大陸邊緣,中奧陶世-中志留世為洋殼,晚志留世轉入匯聚;北部志留紀開始拉張,泥盆紀出現洋殼,石炭紀轉入匯聚,以火山類復理石及碎屑巖建造為主,晚石炭世初固結。固結鉀長花崗巖發育。新陸殼形成后的活化期陸內盆嶺分化時期形成規模巨大的推覆構造,對部分礦產的形成和富集起控制作用。
3.1 銅、鎮、鉬礦類型
巖漿銅鎳硫化物型銅鎳礦床主要分布于薩吾爾-二臺晚方生代弧后盆地中部,以嗜拉通克礦床為代表,產于石炭紀末的鎂鐵-超鎂鐵雜巖體中。拉張體制下的深大斷裂是其導礦構造,而與其次級斷裂交匯部位往往是形成含礦雜若體的有利部位,“面型”巖體往往有利于形成大礦,該類型礦床多賦存于巖體中、下部。巖體具較好旳巖相分帶,較高的硫、銅、鎳豐度值。火山-熱液型銅鉬礦床主要分布于薩吾爾-二臺晚古生代弧后盆地中部,以索爾庫都克銅礦床為代表,產于石炭系中-基性或中-酸性火山熔若-火山碎屑巖,處于弧后盆地或島弧帶多期斷裂活動部位。斑巖型銅礦床主要分布于科克森套-喬夏哈拉晚古生代弧溝帶東部,以青河縣卡拉先格爾和哈臘蘇銅礦點為代表,產出于大陸邊緣匯聚性過渡殼,圍巖為中泥盆統-下石炭統火山為熔巖-火山碎屑巖建造,侵入巖為華力西中期輝長若、閃長巖、閃長玢巖,礦體產于閃長扮巖體的內部或外接觸帶,具全巖礦化的特點。
3.2 鉛鋅礦類型
成因較單一,主要為火山噴流-沉積型鉛鋅礦,其次有火山巖-塊狀硫化物型銅鋅礦床。火山噴流-沉積型鉛鋅礦床主要分布于克蘭晚古生代弧后盆地中的麥茲和阿爾泰兩個火山盆地,以可可塔勒鉛鋅礦床為代表,產于下泥盆統康布鐵堡組海相酸性火山巖述選的凝灰砂巖和不純大理巖層中。礦體為層狀、似層狀,圍巖具有中-深度區域變質;火山巖-塊狀硫化物型銅鋅礦床主要以阿舍勒銅鋅礦為代表。
3.3 金礦類型
要有淺變質含炭細碎屑巖型、中酸性侵入體內外接觸帶型、海相火山巖型和砂金礦。淺變質含炭細碎屑巖型金礦主要分布于薩吾爾-二臺晚古生代弧后盆地中部,以沙爾布拉克金礦為代表,含礦巖系為厚度較大的呈薄層、瓦層產出的細碎屑巖,含礦層位常含較多的炭質,近礦圍巖蝕變主要為硅化、毒砂化和黃鐵礦化,各式各樣的構造碎屑帶是主要的控礦構造,成礦與巖柴活動無明顯聯系。
阿爾泰地成礦條件優越,可分為阿爾泰、準噶爾兩個成礦區。在大地構造上,阿爾泰成礦區屬阿泰造山帶的組成部分,呈北西-南東向展布,其地理位置涉及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蒙古和新疆的部分地區(阿勒泰地區)。按構造-建造-成礦特征的不同,劃分為山區阿爾泰和礦區阿爾泰成礦帶。山區阿爾泰以賦存鐵、鎢、鉬、汞、金等礦產為主,礦區阿爾泰以銅、鉛、鋅、金等礦產為主。阿爾泰成礦帶是一個多旋回的構造-成礦帶,以加里東旋回和華力西旋回的構造運動對本區的影響最大。這兩個旋回造成的巖漿侵位、火山活動及形成的火山機構是區內控制礦產形成與分布的主要因素。該成礦帶向東延入阿爾泰,構成走向北西西的阿爾泰加里東-海西期金、銅、鉛、鋅、錫、鎮、鐵、稀有金屬,具有很好的找礦前景。
[1]向陽.淺談阿勒泰地區的地質災害與防治 [J].新疆有色金屬,2008(5):24-25.
[2]陳毓川,新疆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規劃研究 [D].西安:長安大學,2011.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5-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