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 田明剛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山東正元地質勘查院山東濟南250101)
天山地區礦床成礦找礦研究分析
■吳浩 田明剛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山東正元地質勘查院山東濟南250101)
本文對資源勘查工程進行探究,闡述了新疆天山地區的地質礦產特征,并對天山地區成礦找礦進行了研究分析。
地質特征 成礦找礦 勘查
天山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金多金屬成礦區帶,中元古代,就有海底噴流成礦作用的發生,在元古代結晶基底以及震旦一奧陶紀蓋層沉積過程中,預富集了金等成礦物質,是后續成礦作用成礦物質來源之一奧陶紀開始的古克拉通解體、板塊拉張聚合交替活動,特別是發生于石炭紀一二疊紀的伊犁裂谷的形成,引發大規模的構造巖漿活動,為礦產成礦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條件。
1.1 新疆礦產資源豐富
據新疆國土資源廳介紹,在中國已探明儲量的一百七十多種礦藏資源中,新疆就有一百三十多種。由于國家近年來特別重視新疆地質礦產的勘探基礎工作,目前,新疆已經形成了“大地質、大礦業”的格局。新疆國土資源廳去年共接受探礦權申請六千余件,超過了過去五年來探礦權申請量的總和。另外,新疆地質找礦獲得多項重大突破,不僅發現了世界級鈉硝石礦,鈾、鐵、煤。在有色金屬的勘探找礦上也取得重大進展。地礦部門發現了總面積超過三千平方公里的鈉硝石礦床,初步查明遠景資源量一點八四億噸,規模和資源量僅次于智利,是世界第二大天然硝酸鹽資源。
1.2 新疆成礦條件優秀
新疆成礦地質條件得天獨厚,礦產資源潛力巨大,世界三大巨型成礦區域有兩個穿過新疆。有關專家認為,大批資金涌進新疆,開發新疆資源,對于國家的能源資源戰略意義非同一般,也和國家戰略資源的總體發展趨勢一致。
2.1 深部構造為成礦的運動提供場所
深部構造在不斷的演化中會逐漸發育出斷裂,這些斷裂的孔隙就是成礦運動的主要場所。斷裂的空隙深厚,適合流體的運移滲透,在漫長的歷史中慢慢發展為成礦流體上移的運輸管道,為成礦作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而且在深部構造中不同層次的地震也促進了流體的上移,加速了礦床的形成。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推動力就是大氣降水,大氣降水在開放的空隙中的滲流而導致的氧化環境促進了成礦物質在流體中的析出,使成礦物質得到高效的利用。
2.2 深部構造為成礦作用提供動力
深部構造的地震、巖漿活動以及地幔的上隆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可以加速成礦流體在成礦系統中的內部循環,更可以活化處于經過區域內部的惰性成礦元素,使其參與到礦床的循環之中。這不僅加速了成礦流體的循環,也增加了成礦元素,使礦床更加豐富。深部構造活動提供的熱能能夠使成礦作用在漫長的地質過程中周而復始的進行,也就能源源不斷地進行成礦作用。
2.3 成礦作用中的成礦物質依賴于深部構造
大量研究數據表明,銅、鋅、金、鉛等親硫金屬元素在地殼深部和上地幔部分的含量較高。在已經被發現并利用的位于地殼表層的許多礦床中,以金礦床為代表的大部分都是來源于地殼深部。因為地殼深部所屬的深斷裂系統十分有利于深部成礦物質移動到地表。而就外部形成條件來講,只有深層的地幔物質提供大量的成礦必需元素,而地幔內部的原始物質保有其成分的多樣性,這樣,成礦元素才能在局部大規模形成出現,從而產生獨一無二的超大型礦床。
3.1 鉛-鋅成礦因素分析
大地構造因素內生鉛-鋅礦床的分布與該區地質構造特征有密切關系。幾乎全部具有工業意義的礦床都聚集在庫拉明-克齊爾庫姆火山-侵入巖帶和南吉薩爾火山巖帶。這兩條帶從南、北兩側圍繞著南天山地槽系,疊加在庫拉明-費爾干納和拜松兩個中間地塊的邊緣部位。南天山地槽系內的鉛-鋅礦化數量較少,且分布不均勻,這與地槽系的拗陷不利于富集大型工業鉛-鋅礦床的觀點相適應。小型礦點見于近似“冒地槽型”構造中(北恰特卡爾)。在研究鉛-鋅礦床與構造-建造帶構造發展階段的關系時,發現黃鐵礦-多金屬建造和黃鐵礦-碳酸鹽-重品石-鉛-鋅建造(碳酸鹽巖石內的層狀礦體)的礦床產生在中間地塊活化的早期階段。
3.2 巖漿作用因素
鉛、鋅礦床明顯地與噴發巖漿作用、而且首先與花崗巖類系列的巖漿巖建造相聯系。早石炭世(華力西早期)海底流紋巖建造的成礦特點是它產生了黃鐵礦-多金屬礦床。二疊紀地面酸性火山巖造成石英-銀-方鉛礦建造和石英-重晶石-螢石-多金屬建造的礦床(阿加塔、恰巴爾加塔)。火山巖也產生了與濱海地區類似的錫-銀-多金屬礦點(北沙瓦茲)。華力西旋回晚期與地面酸性火山巖有關的鉛、鋅礦床以與螢石、銻共生并且礦體呈脈型為特征,而華力西旋回晚期與海底流紋巖建造有關的礦床則以同圍巖整合產出的層一帶狀礦層為特征。巖漿作用對層控礦床(碳酸鹽巖層中的同生-后生礦床)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3.3 巖性-地層因素
在天山地區,從寒武系到阿爾布和土倫階的地層中,鉛、鋅礦化廣泛分布。絕大多數礦床(點)和全部具有鉛、鋅工業儲量的礦床都產在海相泥盆系和下石炭統巖層內。在中天山,從南向北,含礦層位順剖面向上移動,從庫拉明-費爾干納中間地塊南緣至庫拉明中部地區,然后到北恰特卡爾帶過渡的地方,鉛、鋅礦含礦層位由吉維特和弗拉斯階上升到法門階,然后上升到杜內階和維憲階。隨著礦床層位升高,其成分也發生了變化。多數有遠景的黃鐵礦-多金屬建造礦床集中在維憲階。
3.4 構造― 形態因素
構造-形態因素對中亞鉛-鋅礦的富集起著巨大作用。斷裂褶皺構造控制著礦體在礦田和礦床中的具體位置。黃鐵礦-多金屬礦床受火山-斷褶構造的控制,而在火山斷褶構造范圍內受線形和環形斷裂、建造間和建造內破碎帶及片理化帶、斷層、背斜褶皺、褶皺-層間斷裂相結合的構造因素控制。脈型鉛-鋅礦建造聚集在環形、半環形火山口構造中,也見于火山巖與碳酸鹽之間的斷裂帶。
根據地質特征來看,西南天山老塊多而分散,西南天山泥盆系下部有少量火山巖,向上主要為碎屑巖、碳酸鹽巖,反映被動陸緣盆地沉積特征。西南天山出露齊全,具有陸緣盆地沉積特征。以超大型礦床為主要目標,對金和有色金屬礦床的主攻類型和地區進行了全面研究,并提出了意見。天山特別是斑巖型銅礦在周邊的天山地區有3個成礦帶,南天山和中天山2個礦帶,具有探索開采價值。
[1]李嘉興,銅鋅成礦條件與找礦評價報告 [J].中國科技,2012(9).
[2]李耀增,新疆主要礦產時空分布規律及找礦方向預測 [J].新疆工學院學報,2013(2).
[3]張志德,新疆區域地質基本特征概述 [J].地質通報,2012(2).
P611[文獻碼]B
1000-405X(2016)-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