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洋
(山東省第七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臨沂276000)
試析當前銅礦床的成因及找礦方向
■李慶洋
(山東省第七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臨沂276000)
本文就是通過分析礦床的成因進而總結了一些找礦的方法,希望能夠對我國找礦有所幫助。
銅礦床 成因 找礦
銅礦床的形成與礦床周圍的環境密切相關,不同的環境會形成不同的銅礦床這一特點給銅礦的發現帶來了極大的障礙,但是如果通過銅礦的形成原因來尋找同礦床將會給找礦工作帶來極大的方便。本文就是通過總結銅礦床形成的原因來總結了找礦的通用方法及技巧,主要總結為以下幾點:
在找礦時進行地質分析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地質分析工作人員可以在一定成度上確定該地區是否有含銅礦的可能性,以減少盲目尋找所耗費的力氣。下面就是對已有的幾個銅礦床分析與研究的結果。
(1)我們這里要說的第一種礦床是最為常見結構也比較簡單的一類,一般情況下這種礦床分布的面積十分廣泛,而且在地下范圍內是層狀分布的有的卻是透鏡狀的中間厚四周薄或是四周厚中間薄。
(2)我們這里要說的第二種礦石是一種比較好采集的礦石,他們分布于礦區的表面地質也不是非常的復雜主要是由沉積巖組成,巖層的分布情況以從南到北為主。。
(3)我國的礦石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區,在這里我們要說的第三種礦床就是位于就是位于塔里木和天山之間的斷裂槽。在這一礦區北部存在著晚期遺留理石建造主要是凝灰巖,然而在它的中部卻是盆地主要是火山巖。在盆地兩側主要是以整體出現的泥晶灰巖,中部北部以及南部均為斷層。
通過分析銅礦硫酸的來源我們發現有一些細菌能夠分解有機硫酸,而且銅礦中還含有鉛這些鉛大都來源與地殼或者是在成巖期就已經形成了。所以銅礦的形成還以銅元素的富集來形成的,無論是大銅礦銅還是礦床都是在成巖作用后逐漸累積起來的,經過千萬年的日積月累就形成了各種礦石礦場。
有些時候我們還可以通過礦石的顏色以及礦石自身的一些特點推斷出礦石形成時候的周邊環境,就根據我國礦石的特點我們可以分析出在成巖期礦床周圍環境還是以氧化還原為主,根據這一點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出銅礦是主要還是沉積巖,我們可以從這一點出發以沉積巖為主要對象來尋找銅礦這樣以來范圍就小得多。
中國銅礦具有重要經濟意義、有開采價值的主要是銅鎳硫化物型礦床、斑巖型銅礦床、夕卡巖型銅礦床、火山巖型銅礦床、沉積巖中層狀銅礦床、陸相砂巖型銅礦床。按各類型礦床占有儲量比例依次簡述如下:
3.1 斑巖型銅(鉬)礦
該類型是我國最重要的銅礦類型,占全國銅礦儲量的45.5%,礦床規模巨大,礦體成群成帶出現,而且埋藏淺,適于露天開采,礦石可選性能好,又共伴生鉬、金、銀和多種稀散元素,可綜合開發、綜合利用。其成礦特點:
3.2 夕卡巖型銅礦
中國夕卡巖型銅礦與國外大不相同,其儲量國外夕卡巖型銅礦占的比例很小,而中國卻占較大的比例,現已探明夕卡巖型銅礦儲量占全國銅礦儲量的30%,成為我國銅業礦物原料重要來源之一,僅次于斑巖型銅礦,而且以富礦為主,并共伴生鐵、鉛、鋅、鎢、鉬、錫、金、銀以及稀散元素等,頗有綜合利用價值。
3.3 火山巖型銅礦
該類型也是我國銅礦重要類型之一,探明的銅礦儲量占全國銅礦儲量的8%,其中海相火山巖型銅礦儲量占7%,陸相火山巖型銅礦占1%。
3.4 銅鎳硫化物型銅礦
鎂鐵質-超鎂鐵質巖中銅鎳礦床既是我國鎳礦資源的最主要類型,也是銅礦重要類型之一。銅礦儲量占全國銅礦儲量的7.5%
3.5 沉積巖中層狀銅礦床
這類礦床是指以沉積巖或沉積變質巖為容礦圍巖的層狀銅礦床,容礦巖石既有完全正常的沉積巖建造,也包括有凝灰巖和火山凝灰物質(火山物質含量一般不高于50%)的噴出沉積建造。
大銅礦砂巖銅礦成礦模式大體可以總結如下:老地層在受到外力的作用剝蝕后,被風化的物質就會被移動到盆地內沉積,此時地層中的銅元素就會借著地下面的氧化水一起流動搬運,它主要以氯化物的形式進行遷移,含銅鹵水運移到背斜靠近軸部的緩傾斜地段形成局部的還原環境發生銅硫化物的沉淀,接著就是時間較長的成礦期。所以,成礦期可以概括成以下的幾個階段。
(1)沉積階段。因為成礦區主要的位置在兩個構造單元的銜接處,它的具體的情況是西側康滇地軸主要呈現為隆起的狀態,而東側則是向相反的方向發展,老地層在受到風化等外力的作用下開始出現剝蝕的的情況,此時含有大量銅元素的物質就會隨著流水被弄到陷盆地內,這樣就有效地對斷陷盆地進行了填補。
(2)構造運動階段。盆地大都是由沉積作用形成的,在盆地形成之后質地就會變得很硬,這時如果盆地的周圍再有外力作用整個盆地就會上升同時還會出現斷裂和褶皺。
(3)構造運動相對穩定階段。經過了沉積階段以及構造運動階段之后地質就進入了相對穩定階段。這一階段地質一般不會頻繁變動,隨著地質的穩定地下水也會逐漸穩定下來,明顯表現在地下水位的穩定在這個時期它的高度是確定的。在地下水的附近會形成弱氧化或者是弱還原地質環境,這一環境極其有利與銅礦的形成銅元素經過水的沉淀逐漸累積進而形成了銅礦。
(1)巖性標志:在進行找礦工作時切不可盲目進行要通過一些標志性的巖石來尋找,石英斑巖就是其中之一。以石英斑巖為目標找到石英斑巖后這個區域含銅礦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不僅如此凝灰巖分布的地區也應當引起注意他們含有銅礦的可能性也是極高的,這些巖石被稱為巖性標志是尋找銅礦的重要標志。
(2)構造標志:石英斑巖多以順層脈狀產于柳樹溝復式背斜近核部一帶或火山巖中相對薄弱的凝灰質砂巖中,在其接觸帶產狀陡變所形成的突出部或港灣中為尋找礦體的有利部位。由于人類認識問題的局限性等原因,地質科學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觀點和理論受到質疑是正常的,因為人們的認識水平受到歷史、地域及科學技術水平等條件的影響和限制,所以認識事物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于是這些爭論又推動著地質科學的發展,銅礦床的成巖成礦理論正是在上述的爭論中不斷發展并逐漸完善的。
[1]陳建平,唐菊興,陳勇,等.西南三江北段納日貢瑪銅鉬礦床地質特征與成礦模式[J].現代地質,2008,22(1):9-17.
[2]溫春齊,多吉.礦床研究方法[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5-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