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成 李紅星
(河北省保定地質工程勘查院河北保定071000)
對工程地質災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研討
■劉志成 李紅星
(河北省保定地質工程勘查院河北保定071000)
在工程建設的過程中,由于地質災害的出現會使其的順利進行受到影響,所以對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地質災害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從導致地質災害的地質環境條件的角度出發,分析了一般的工程活動引起的地質災害特征,與此同時,針對不同的特征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特征 地質環境 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是一種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嚴重破壞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的地質現象。我國絕大多數的地質災害現象的出現都是人為活動導致的。相關資料顯示,近些年來我國每年由于地質災害受到的經濟損失占總自然災害的很大一部分,由此可見,及時制定應對破壞生態環境的措施,進行地質災害預防和防止工作是有效降低我國因地質災害而導致的損失的必要途徑。
我國特殊的地理位置,復雜的地理構造,加上地球的生態環境本來就變化無常,我國又是農業大國,經濟較為落后,承載能力較弱,這些綜合因素造成了我國災害種類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損害面積寬、危害大的形態。我國的主要地質災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最為廣泛。地質災害主要分為由自然因素導致的地質環境問題即自然地質災害和人為活動導致的地質災害即人為地質災害。據調查分析,我國有一半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起因都是人類活動,特別是人類對于能源的過量、盲目開發。
1.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到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想象。滑坡出現的主要原因包括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沖刷和侵泡、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開挖坡腳、蓄水、排水、堆填加載、劈山放炮、亂砍亂伐等。其多發生在江、河、湖、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邊坡等,地質構造帶中,如斷裂帶、地震帶等,易滑巖、土分布區以及暴雨多發區和異常的強降雨區等。
1.2 崩塌
崩塌是一種由于斜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的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崩塌一般是由采掘礦產資源、道路工程開挖邊坡、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堆渣填土、強烈振動等引發的。
1.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夾雜大量泥砂、石塊、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一種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導致泥石流發生的主要原因有不合理開挖,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濫砍亂墾等。
地面塌陷是一種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物因素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動力地質現象。
1.4 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主要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三種形式。據調查,現階段造成中國城鎮地面塌陷主要有三個原因:一、由于不合理地過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導致的塌陷;二、由于表面巖溶活動產生的塌陷;三、大量抽取地下水致使的地面下沉。
1.5 人為活動帶來的地質災害
現代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加和范圍的擴大加快了地質災害的發生速度和頻率,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地質災害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工程地質災害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發生速度快。在自然地質長期的演化和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巖體會發生有相對穩定到不穩定的變化過程。人類活動的加劇使得自然演化進程加快,也使巖土體的巖性變化發展得更為快速,繼而促進了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帶來較為嚴重的損失。
(2)災害波及面廣。除了特大型的地質災害以外,一般的地質災害都是只具有固定范圍內的危害,而人為活動卻擴寬了其危害范圍。比如,生物資源也就是森林的濫砍亂伐和工程的大規模開挖導致的后果是區域性環境的破壞,區域性旱澇災害的加劇,甚至是導致整個地球的荒漠化。除此之外,人類活動導致的升溫效應也在較寬的范圍內影響了氣候變化和地質災害的發生。
(3)災害造成損失大。人類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經濟損失和環境損失都是巨大的。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也同步增加了由于工程建設造成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經濟損失。
2.1 進行科學的防治工程設計
地質災害的防治工程的設計,要綜合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的成因機制、運動模式、易發性以及防治對象的特點等多種因素進行考慮。主要的災害防治途徑一般通過致災的原因來決定;防治工程的力度和工程量的大小應該在分析災害的發生頻度和防治對象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2.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內容
防止災害的工程措施的實行要嚴格按照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設計的行業規范進行。據國家相關技術標準和資料分析,國內防止地質災害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排水工程、支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以及搬遷和避讓等類型。
2.3 地質災害的具體防治措施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制地質災害的重要方法。大部分房后切坡形成的小型土質滑坡,較宜采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中型以上的滑坡,需要綜合考慮工程地質勘查資料后再選擇最適合的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包括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和合理耕牧。它的特點是應用領域廣、成本較低、維持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效果保持時間長,因此要實現其所要達到的效果也需要較長時間的維護和管理。對于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和水土流失區需要在分析調查區地質災害的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之后再決定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措施,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頻率和造成的經濟損失。
(3)避讓措施
避讓措施主要分為雨天避讓措施和搬遷避讓措施。雨天臨時避讓措施主要應用于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各鎮需要在制定防災預案的基礎上設計出安全轉移預案,對于雨天受到威脅的住戶應及時進行轉移地點的安排。搬遷措施主要應用于一些危險性強、危害性大的地質災害中防治費用高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會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地方。
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作為一項需要長期堅持并不斷改進的工作,對于減少國家的由于地質災害受到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具有重要意義。工程建設部門需要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科學分析各種地質災害的特點和屬性,再結合工程區的實際地質環境制定出最有防治災害方案,通過不斷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材料來促進地質災害防治水平的不斷提高,避免國家的不必要損失。
[1]鄧亮.地質災害的特征、危害以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預防措施 [J].科技創新導報.2013(14)
[2]彭少輝,侯新春.淺談巖土工程中地質災害的防治技術 [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2 (Z1)
[3]陸藝.貴州省望謨縣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12 (03)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5-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