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東
(環境保護局洪梅分局廣東東莞523160)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產業轉型與特色空間營造
--以東莞水鄉為例
■曾海東
(環境保護局洪梅分局廣東東莞523160)
本文重點分析了產業轉型與特色空間營造的互動關系,探討了東莞水鄉的發展歷程與現狀特征,提出了具體的空間和制度創新的具體措施和建議。
新型城鎮化 產業轉移 特色 空間
2014年,國家推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長期規劃,將新型的城鎮化發展目標進一步確立下來,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主要還是需要突出專業發展與當地的適應性,實現各具特色的發展新模式,這樣才能突破城鎮化發展的瓶頸,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發展模式。
1.1 產業特點是特色空間營造的核心基礎
一個地區在發展自己的產業過程中需要不同于其他的地區的產業發展內容和模式,需要注重產業發展的創新和升級,實現更加具有當地特征的產業鏈條,這種產業發展模式才能更好的實現其快速升級發展,有助于城市的經濟建設。
1.2 特色空間營造是促進產業轉型的重要手段
城市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突出自己的特色空間,從城市建設、人文精神素質等多個方面重點營造出自己的城市特色發展空間。這種具體特色的發展空間可以進一步促進產業的轉型發展,這種轉型即為城市產業鏈條的優化升級,更加的科學、合理的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
1.3 產業升級是空間形態演化的根本動力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各地的經濟發展都有了一定的成績,很多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即粗放式的發展使得耕地被侵占,使得水資源被污染,霧霾天氣不斷增多,更多的人開始受到環境污染的苦果。十八大以后,國家提出的轉型發展的重大決策,實現對粗放經濟的有效轉型,重污染的企業被叫停,高科技含量,綠色環保的產業可以接受國家的各種補貼,實現長足的發展,因此各地需要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實現更多當地的經濟轉型發展,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當地的空間形態的轉變。
東莞作為珠江三角洲的重要經濟發展地區,近幾十年的發展有著十分顯著的城鎮化發展特征,東莞水鄉是處在廣州和東莞的交界處。常住人口已經超過200萬,具有自己的水系網絡。上世紀的八十年代,這一地區主要以農業的發展為主要的經濟支柱,是南方的“魚米之鄉”,上個世紀最后十年,這里不斷實現工業的發展步伐,很多的企業在這里落戶,制造業中主要以紡織、電子、文化用品等產業發展,勞動力使用量不斷增加,工業用地不斷增加,2000已經超過了60%,遠遠超出全國的平均水平,但是當時的發展過于粗放,過于追求經濟發展,對于環境、還有人文精神的考慮不足,導致當時的東莞水鄉出現斷頭路超過50條,生態受到嚴重影響,二氧化硫等工業廢氣的排放超出了東莞的一半以上。21世紀以來,當地政府更加注重對于經濟反哺環境,在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更多的注重產業轉型的作用,很多的重污染企業也限期整改,一些小型造紙廠被叫停。水鄉有恢復到八十年代的魚米之鄉的狀態。同時產業優化也進一步升級,當地政府注重科技含量高的、經濟附加值高的產業引入。
3.1 產業轉型:從傳統制造業向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
東莞水鄉近幾十年的發展實現的當地經濟支柱產業的有效轉型,原來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產業結構,通過多年的升級轉型,更多的商務服務、旅游等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傳統的支柱產業實現科技含量升級的發展趨勢。以后的東莞水鄉:交通優勢實現環境優化,不斷遷移相關的重污染,低回報的企業,在傳統產業和農業生產中,實現相關的高附加值技術的有效利用,提升這些產能的有效釋放。例如在傳統的服裝制造業中不斷延伸相關的經濟鏈條,實現本地區產業的有效轉型升級,更加不斷實現現代服務業和新型戰略產業的轉型。
3.2 特色空間營造:傳統嶺南水鄉與現代城市文明的融合
東莞水鄉現代具有傳統南方水鄉的基本元素,同時隨著現代化建設的速度加快,實現了傳統水鄉文化和現代元素之間的有機融合。既有地鐵、電車等現代交通工具。其水系貫穿整個城市,實現濕地遍布全城。在土地的高效利用方面需要進一步拓展相關的創新方式,實現一種土地資源的集約化使用,更加全面系統的使用現代的土地資源,到2030年,通過實施“三減三增”的建設用地調整措施,不僅不增加建設用地而且還比目前現狀建設用地適量減少,實現“減量規劃”。
4.1 建立融入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機制,探索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
由于該城市在靠近港澳臺地區,很多的外地人來到這里頤養天年,投資創業。因此需要抓住這些天然的經濟來源,不斷實現區域之間的經濟融合發展,同時引導穗莞兩地在水鄉開展規劃合作,推進穗莞產學研重大發展平臺、重大戰略性基礎設施無縫對接。
4.2 構建鎮際一體化共享機制,促進各鎮街共享水鄉發展成果
不斷發展城市的公共服務事業,進一步提升衛生醫療、基礎教育等關系民生的事業,對于城市的污水處理進一步加大治理力度。進一步實現鎮與鎮之間的橫向聯系,實現相互之間的優勢互補,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實現鎮與鎮之間的交通往來,實現交通的便利是發展經濟的基礎和前提,同時需要進一步拓展污水處理公益事業的發展,實現城市發展更加合理和科學,實現鎮與鎮共享水鄉發展的基本成果。
4.3 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機制,促進新型城鎮化與農村現代化協調發展
國家已經取消農村和城市戶口界限,這也為城鎮化的建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實現人口的五門檻的轉移,實現了城鎮化建設與當地農村的同步發展。實現農村和城市的高效集中,不斷給生態環境騰出更多的空間,實現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有效凈化和升級。進一步實行土地確權等農村制度改革,不斷維護農民的正當權利。
國家提出的長期規劃中進一步強調了城鎮化建設需要有產業發展的基礎,產業的發展可以實現外來人口的增多,產業的聚集,優化產業鏈條。實現對粗放經濟的有效轉型,實現城鎮化的長足發展。各地需要抓住這一發展機遇實現更多當地的經濟轉型發展,這樣才能更好的實現當地空間形態轉變。
[1]梁靚潔,徐玉紅,李義純,謝來榮,等.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鐵新城發展戰略研究--以湖北咸寧梓山湖賀勝生態科技新城為例[A].城市時代,協同規劃--201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2013,11:48-49.
F292[文獻碼]B
1000-405X(2016)-5-3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