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群
(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南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重慶401121)
簡述地下水開發中主要環境地質問題分析及對策
■程群
(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南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重慶401121)
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在水資源所需方面逐漸提升,地下水長期以來均為人們生活、生產供水的重要構成方面,開采量逐漸提升。可是在地下水開發當中會出現一些環境地質問題,會對經濟社會的長期發展以及百姓的生活造成影響。
地下水 開發 環境地質
地下水作為一種礦產資源,其與普通礦產資源并不完全相同,主要體現在地下水具備流動性以及可恢復性等特征。通常狀況下,地下水主要由于降水或地表水直接或間接進行補給。
1.1 地下水位下降的環境地質問題
一旦地下水的抽取速度超過補給速度,則會在非承壓含水層內構成地下水漏斗,則為一種以抽水井為核心的圓形低水位面。假如一個區域存在多個抽水井,相近的地下水漏斗相互重疊,則會令水井之間的地下水位逐漸降低。水井使用多年后,如果需要加深,則體現出這一區域的地下水位在下降。
1.2 地面沉降環境地質問題
地面沉降指的是由于自然或人為方式超限度開挖地下流體形成的地表土體壓縮而產生的大面積地面標高下降的狀況。其具有緩慢生成、持續時間較長、影響范圍較大、成因機制繁瑣以及防止難度較大的特征。地面沉降所引發的惡劣影響包含了城市低面積擴大、地面開裂、建筑物損壞、地面運輸線以及地下管線斷裂、城市供水以及排水系統失常、農村低洼地區出現洪澇現象等等。地面沉降已經造成各類環境地質問題,為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了危害。加大地下水資源的管理力度,成為了預防城市地面沉降的有效方式[1]。
1.3 地下水污染環境地質問題
地下水開采超額引發埋深加大現象,構成了區域性漏斗,轉變了原本的水動力條件,地下水運動逐步通過垂直運動方式進行,地表水朝地下水的轉化持續提高,降水入滲的速度提升,并且也為污染物侵入、遷徙、擴散提供了條件,令地下水水質惡化及污染。并且,由于城鄉企業的興起,地下水無序開發,令污染問題更為嚴重,加大了原本短缺的水資源緊張局勢。
1.4 海水入侵環境地質問題
海水入侵使用因為地下水動力環境出現變化,引發海水或高礦化咸水朝著陸地淡水含水層轉移而產生水體入侵的狀況。近些年來,開采量已經超出規劃許可量的10倍以上,大量集中開采令區域降落漏斗,引發海水倒灌,導致含水層的水源井報廢、稻苗死亡、水質惡化等現象。在沿海地區大量開采地下淡水已經令淡水水位大面積降低,地下水質變咸,大量耕地變為鹽堿地,為人們的健康形成危害[2]。
2.1 從整體進行規劃、有效布局、強化管理
需要有效開發運用地下水資源,必須完成地下水開采有效管理,改良地下水開采布局,對其執行宏觀調控。需強化地下水資源勘查,把控水溫材料,依照水資源環境,規劃地下水開采層位,縮減開采量,并有效協調開采形式以及開采井的設定,對地下水進行動態監控,嚴格依照許可的開采量進行開采。強化地下水水源的保護。創建水資源保護區以及相關的管理制度,提高自來水管網建設的力度,改良用水格局,不可將符合飲用水規定的優質地下水改為他用,必須以滿足當地人口增長對水資源所需為條件,通過相關部門許可,才可以用在非飲用供水當中。強化需水管理,倡導節省用水及科學用水,提升用水效率[3]。
2.2 建立監測網,掌握地下水動態及水質變化,及時給予防治措施
地下水監測工作從總體上較為薄弱,較難符合水資源管理以及調度所需,具有較多問題,比如經費欠缺、地下水井網密度不足、監測設施老舊、觀測和信息傳輸方式落后等。需要對地下水監測工作進行強化,創建地下水動態監測網,以便對水位、水化學以及海水水文動態進行檢測,尤其需盡早執行嚴重超采區、北方缺水區、主要供水水源地地下水動態監測信息系統的建立。
2.3 各類環境地質問題的對策
(1)地下水位降低的對策。就地下水位降低而言,需要有效運用溝渠、河道等所有可運用的水利設備,集蓄雨洪徑流,加大地表水資源回補地下水,優化地下水環境。城市創建屋頂集蓄回灌體系,把雨水等引進回灌地下水,適時加大地表的透水面積以及綠化面積,不僅能夠美化環境,還可以加大雨洪調蓄能力,加大回灌地下水量。
(2)地面沉降的對策。以限定地下水開發、改良用水格局為基礎,不斷推廣地下水人工回灌,人工補給使用在預防地面沉降最有效的方式,選擇適當的地點以及位置向被開發的含水層進行人工注水,令含水層內孔隙液壓確保最初平衡狀態,最大程度降低由于抽液而引發的有效應力增量,將地表水的蓄積以及地下水回灌融合起來,創建地面以及地下結合調節水庫,不僅能夠運用地面蓄水體良好補給地下含水層,加大人工補給來源,還可以運用地層孔隙空間保存地表水,構成地下水庫,加大地下水存儲資源。并且,還需加強城市工程施工管理,改良工程設計以及施工工藝,降低或消除工程施工地面沉降效應。
(3)地下水污染對策。對地表污染源來說,各類含水層均具備各自預防污染的能力,這也是含水層防污性能,對地下水污染范圍進行保護,含水層范圍防護則為對含水層進行防污性能的分區,編制研究范圍的防污性能分區圖,對所有防污性能范圍提出環境標準,以便運用在城市規劃中,通過城市規劃來確保地下水水質,局部保護是對地下水供水水源地進行保護,是為了保障供水的水質。因此,在水源四周建立防護帶,此防護帶中不可以執行與供水無關的事件,不可出現無關建筑物,并對會引發地下水污染的城市垃圾、工業垃圾乃至放射性廢物等給予掌控。
(4)海水入侵的對策。對地下水進行強化管理,限制開采量,維持一定的淡水水位以確保咸淡水相互間的平衡,或者填設抽水槽,在沿海岸方位設定抽水井,定期將咸淡混合水抽出排至海內,確保內陸淡水層不會被咸化。
綜上所述,只有將水資源進行統一化管理,節約用水,為水資源管理建立統一的規劃,合理設定,才能夠令有限的水資源打造出最大的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1]董琳,劉輝.淺析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徑、危害及防治 [J].西部探礦工程.2013.(06):149-151.
[2]李興武,王艷萍.關于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問題的思考 [J].資源與產業.2011.(02):116-119.
[3]孫萍.地下水污染途徑、危害及其防治問題淺析 [J].科技與企業.2015.(11):128.
P641[文獻碼]B
1000-405X(2016)-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