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左
(山西省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運城044000)
我國城鎮化的現狀及對策
■王左
(山西省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運城044000)
我國的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
城鎮化 城鄉一體 節約集約
城鎮化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它既包括城鄉人口變動,即城鎮人口增長和比重上升,農村人口減少和比重下降,也包括人口觀念的轉變和質量的提高;既包括人口在城鄉比例上的變動,也包括由此帶來國民經濟結構的變動,即農業份額下降及二、三產業份額的上升;既包括勞動力向城鎮聚集的過程,也包括資金等生產要素向城鎮流動的過程;既包括鄉村的城鎮化,也包括城鎮自身發展和素質的提高,即“城鎮的城市化”。
積極推進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的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也曾出現過幾個加速發展的階段,1957年城鎮化率達到15.4%。到1978年,城鎮化率只有17.9%。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我國城鎮化進程出現加快的勢頭。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數量由193個增加到663個,建制鎮由2173個增加到20312個,城鎮總人口由1.7億增加到4.5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2%。22年提高了18.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0.83個百分點。城鎮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國內生產總值的70%、全國工業總產出的50%、國家稅收的80%、第三產業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以上集中在城市。但是,與我國的工業化進程相比,城鎮化水平依然處于滯后的狀況。據世界銀行資料,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比同等人均GDP國家和地區低11個百分點,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由于大量農業勞動力長期滯留在農村,基本靠手工勞動,使我國的農業勞動生產率很低,只相當于美國的6%。同時,2/3的農村人口收入增長緩慢,農村購買力低,農村市場打不開,已成為影響擴大國內需求和經濟增長潛力發揮的重要矛盾。因此,加快城鎮化進程,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已經成為今后一個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工業化,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當務之急。
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第一,土地及農民工權益等制度環境成為城鄉協調發展的突出矛盾。城鎮化發展主要是向農村推進的,大量占用農村的耕地資源,使部分農民失去土地,農民成為無地,無保障居民,引發很突出的社會矛盾。第二,在社會發展方面,流動人口增多,造成城鎮住房緊張,交通擁堵,犯罪率上升,社會治安形式嚴峻,農民工落戶問題突出。第三,從生態環境上看,城鎮化很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加劇,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第四,城鎮基礎設施不完善,上學難,就醫難,就業難,仍然是長期存在的問題。第五,城鎮化缺乏合理長久的規劃,重復建設,過度投資,無續擴張,造成土地資源的巨大浪費和地方財政困難。這些問題的存在,應該說是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如何合理有效的走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就成為當前擺在我們面前必須要探索的問題。
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城鎮化的發展道路也就必然會有區別的。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業人口所占比重很高,根據我國的客觀實際,走適合我國發展的城鎮化道路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任。一是要明確城鎮化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經濟乏力,更是為了推動生產力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要注重解決好就業問題,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搞好公共服務的規劃和建設,促進工業、農業、服務業同步發展,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讓農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二是要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推動城鎮化。要尊重事實,尊重群眾意愿,遵循客觀規律,不搞一刀切,不搞運動化,針對不同的地區規劃不同的時間、路徑和模式。搞好試點,充分發揮基層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探索符合當地實際的、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城鎮化模式。三是要解決好城鎮化的質量和速度問題。認真研究城鎮化過程中遇到的體制機制制約、環境資源挑戰、金融風險、社會風險、糧食安全、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問題,堅持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加強科學引導,走出一條“四化”同步發展的新型城鎮化之路。四是加強城鎮發展規劃,不能走烙餅子的方式,一任領導有一任領導的思路,減少重復性投資,保持城鎮發展的延續性,制訂可行性的發展規劃,特別是區域性的中長期規劃,減少隨意性的改變。五是強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要讓新進來的城鎮居民,進的來,留的住。六是注重城鎮化與環境生態的和諧統一,保持城鎮化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X5[文獻碼]B
1000-405X(2016)-5-4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