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雨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福州350108)
廣西蒼梧縣古木口金礦礦床地質特征
■魏明雨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福州350108)
為了有效降低地質勘探事故的發生,必須加強地質勘探的安全生產工作,確保施工技術人員的生命安全和設施的財產安全。本文分析了地質勘探安全生產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這對于提高勘查成果質量和地質勘探單位的經濟效益有著重要的意義。
古木口金礦 礦區地質 礦體特征 礦床地質特征 廣西
本區位于華南板塊桂中-桂東褶皺系大瑤山隆起與華夏褶皺系信都褶皺帶的交匯處、區域性峒中-藤縣深大斷裂帶北東段。區域上主要有金銀礦、鉛鋅等多金屬、稀土、鐵礦等礦產。
2.1 地層
礦區出露的地層為寒武系黃洞口組(∈h),按巖性組合、沉積旋回特征,將黃洞口組劃分為三個巖性段,礦區內出露二、三段。
2.1.1 黃洞口組第二段(∈h2)
主要分布于勘查區西北角梨埠鎮一帶。本段巖性以砂巖層理相對較薄、泥巖夾層較多為特點。巖性為灰黃色中-厚層狀長石石英細砂巖、細砂巖、粉砂巖夾灰黑色中-薄層狀粉砂質泥巖、泥巖、含炭質泥巖,局部砂巖與泥巖互層。底部以灰黃色中層狀粉砂巖夾深灰色薄-中層狀泥巖與下伏黃洞口組第一段分界。泥巖發育水平層理、淺色與深色相間之泥質條帶。
2.1.2 黃洞口組第三段(∈h3)
分布于勘查區絕大部分,以厚層狀砂巖夾少量泥巖為特征。巖性為灰黃色中-厚層狀長石石英砂巖、細砂巖、粉砂巖夾灰黑色中-薄層狀粉砂質泥巖、泥巖、含炭質泥巖。底部為灰黃色厚層狀細粒長石石英砂巖與下伏黃洞口組第二段分界。本段巖性由下往上砂巖減少、泥巖增多,層理由厚變薄。
2.2 構造
勘查區位于華南板塊桂中-桂東褶皺系大瑤山隆起與華夏褶皺系信都褶皺帶的交匯處、區域性峒中-藤縣深大斷裂帶北東段,地質構造十分復雜。其中以褶皺、斷層為主,節理、劈理次之。
2.2.1 褶皺
詳查區構造線總體上表現為近東西走向向斜。大屋地-樟木根向斜總體上呈東西走向。向斜核部較開闊,向北西揚起,向斜核部由寒武系黃洞口組第三段(∈h3)的厚層狀砂巖夾少量泥巖組成,經過勘查區中部。兩翼依次出露寒武系第二段(∈h2)和黃洞口組第一段(∈h1)。兩翼巖層產狀在走向上相一致,傾角上差異不大。南翼巖層傾角一般在30°~50°之間;北翼巖層傾角一般在35~60°之間。兩翼巖層均發生強烈的褶皺,形成多級小背斜、向斜構造,一般為緊閉尖棱不對稱褶皺,其軸向與主背斜軸方向一致。在向斜核部發育數條北西-南東走向的斷層,如F1、F2斷層等,破壞褶皺的完整性。
2.2.2 斷裂
勘查區內沿大屋地-樟木根向斜核部發育兩條北西-南東向斷層,且次一級斷裂發育,受褶皺作用,斷層面變形強裂,寬度變化較大,勘查工作中所發現的大部分Au礦(化)點或高含量點多與該組斷層有關。
F1斷層:走向105°~125°,出露寬度10~60m,延伸長度大于2km。斷層面十分清楚,與兩盤巖石有明顯界線,斷層面較陡直,局部略有起伏,斷層傾向北東,傾角一般50°~65°,為張扭性正斷層。硅化破碎帶為變質長石石英細砂巖、千枚巖、斷層角礫巖及石英脈等。斷層頂底板寒武系細砂巖、千枚巖。斷層兩盤巖石普遍受擠壓、破碎、劈理化、硅化,局部巖石角礫巖化,巖層產狀較亂,砂、泥巖發育褶曲、無根褶皺、淺色條帶、扁豆狀及“S”形褶曲等構造及次級小斷層,在壓碎裂隙中充填石英脈,呈網狀分布,相互切割,寬幾毫米-幾厘米不等,長度小于1m,局部石英脈見黃鐵礦晶體,碎裂巖化長石石英砂巖也含大量褐鐵礦。
F2斷層:呈北西-南東走向,與F1斷層大致平行,出露寬度1.5~20m不等,延伸長度大于2.3km。斷層面不清楚,與兩盤巖石有明顯不界線,斷層面較陡直,斷層傾向北東,斷層產狀25°~30°∠40°~56°,為張扭性正斷層。破碎帶由深灰色、灰黑色、褐紅色、深褐色碎裂巖化長石石英細砂巖、石英脈及褐鐵礦等組成。石英脈呈細脈狀,極少為團塊狀,脈寬1~30cm不等,脈內有蜂窩狀褐鐵礦。斷層頂底板寒武系細砂巖、千枚巖。
F3斷層:呈南北0°~25°走向,出露寬度5~30m不等,延伸長度約3km。斷層面十分清楚,與兩盤巖石有明顯界線,斷層傾向東,傾角45°~60°,為張性正斷層。硅化破碎帶為斷層角礫巖及石英脈等。圍巖蝕變主要有黃鐵礦化、硅化、絹云母化。
2.3 脈巖、巖漿巖
勘查區內未見巖漿巖出露,位于Ⅱ號礦體施工鉆孔內見到花崗閃長斑巖,呈脈狀,寬約10m,斑狀結構,基質具顯微晶質結構,塊狀構造。具泥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
2.4 變質作用
礦區內變質作用主要有區域變質、動力變質及熱液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形成了寒武系地層中各種淺變質巖,動力變質作用形成各種構造角礫巖、碎裂巖。熱液變質作用形成石英脈巖。
2.5 圍巖蝕變
勘查區內蝕變類型主要有硅化、黃(褐)鐵礦化、綠泥石化。主要的蝕變作用特征如下:
2.5.1 硅化
勘查區內硅化比較發育,主要沿斷層破碎帶及層間破碎帶呈條帶狀或透鏡狀分布,寬10~20m不等。硅化程度多為中等(一般能分辨出原巖),局部有較強硅化的巖石。硅化巖石呈灰-灰白色,發生熱液變質結晶,原巖成分多被次生石英交代,較未硅化巖石顏色淺,致密且堅硬。硅化巖與未硅化巖石呈遞變接觸,界線不明顯。硅化與Au礦(化)關系密切,是重要的直接找礦標志之一。
2.5.2 黃(褐)鐵礦化
黃(褐)鐵礦化大多伴隨硅化而分布。硅化巖石均不同程度的伴有黃鐵礦化。黃鐵礦顆粒較細,一般為0.05~2.5mm。以不規則粒狀居多,呈亮黃白色星點狀、晶粒狀、浸染狀、草莓狀、團包狀及細脈狀不均勻分布于硅化巖石中。淺部黃鐵礦氧化后形成褐鐵礦,黃(褐)鐵礦化是重要的直接找礦標志。
3.1 Ⅰ號金礦體
產出于北西向斷層破碎帶F1中,地表施工探槽控制,控制長約400m,槽探工程零星見礦,深部硐探和鉆孔控制,礦體呈北西-南東走向,傾向北東,頃角50°~65°,礦體控制長度80~160 m不等,斜深160 m,厚度2.50~5.00 m。礦體產出呈斷續、礦包、礦囊狀,不連續。礦體平均品位7.31×10-6。
3.2 Ⅱ號金礦體
產于北西向斷層破碎帶F2中,礦體呈隱伏透鏡狀,深部由硐探和鉆孔控制,礦體沿斷層斷續產出,走向北西-南東,傾向北東,頃角55°~70°,礦體控制長度240 m,斜深控制約160 m,厚度1.50~10.50 m,走向與Ⅰ號金礦體大致平行。金礦體平均品位5.21×10-6。
3.3 Ⅲ號金礦體
產于近南北向斷層破碎帶F3中,礦體呈隱伏狀,深部由硐探和鉆孔控制,礦體沿斷層連續產出,走向南北,傾向東,頃角45°~65°,礦體控制長度440 m,斜深控制約320 m,厚度2.50~13.00 m。金礦體平均品位7.34×10-6。
礦床成因類型屬中-低溫熱液礦床;自然類型以金原生礦為主,少量金氧化礦;工業類型為構造破碎蝕變巖型及石英脈型金礦。
礦石類型主要為構造角礫巖、熱液石英脈型金礦石。
礦區內整體構造骨架為大屋地-樟木根向斜,向斜核部位于礦區中南部,且復式褶皺發育,向斜控制斷層(F1、F2、F3)的產出,斷層為礦體的富集提供了空間,起到導礦、容礦作用,為控礦構造。
(1)礦區內共圈定三個工業礦體,Ⅰ號金礦體地表斷續產出,Ⅱ號、Ⅲ號金礦體呈隱伏狀,Ⅰ號、Ⅱ號礦體走向近平行,近東西向,傾向相反,走向延伸被Ⅲ號金礦體隔斷。
(2)礦區內復式褶皺構造為主要構造骨架,控制著斷層形態,斷層起導礦、容礦作用,Ⅰ號、Ⅱ號金礦體產出于斷層F1、F2中,整體形態分布于向斜兩翼。
(3)礦體形態呈似層狀、脈狀、礦包、礦囊狀,品位、厚度變化較大,與圍巖界線清楚,礦體頂底板為寒武系黃洞口組地層,賦礦巖石為構造角礫巖。
(4)于斷層F1、F2中與F3中交匯處,及褶皺樞紐處,更有利于金的富集,且見有富礦包存在,作為下一步找礦工作重點區域。
綜上所述,礦區內褶皺、斷層發育,成礦地質特征較好,找礦潛力巨大。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5-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