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僥
(新疆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淺論新疆阿克蘇柯坪地區地質構造演化
■范僥
(新疆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通過查找大量有關文獻,結合本人工作實際情況,針對新疆阿克蘇柯坪地區的地質情況,從柯坪地區的地質構造、奧陶紀沉積分異、構造演化、石炭紀的沉積分異等幾個方面展開敘述,以期為相關讀者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新疆 柯坪 地質構造 地層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緣的阿克蘇烏什柯坪一帶出露著比較完整的早古生代地層,該區地層和古生物早有報道并馳名中外,新疆地質局地質科學研究曾在該地區開展了震旦系及寒武系的研究工作。通過野外地質調查,獲得了較為豐富的地層等方面的資料,對該區震旦紀及寒武紀的地層劃分、地質構造及演化有了許多的新認識。
柯坪地區的現今構造位置屬南天山,是漸新世開始的南天山陸內造山過程中形成的一個前陸褶皺沖斷帶,以近東西向轉為近北東向的柯坪塔格斷裂為前鋒斷裂。該地與南鄰的巴楚地區地史期間有相似的演化史,古生界發育完好,中生代隆起,顯然是塔里木板塊的一部分,稱柯坪斷隆。柯坪沖斷帶是南天山造山帶中非常醒目的一個次級構造單元:它呈“牛頭”狀伸進塔里木盆地,后者實際上是塔里木板塊遭新生代造山作用改造后的殘余部分。“牛頭”的正前方是巴楚斷隆,“牛脖子”的兩側各有一個窄長的盆地,東側的窄長盆地稱烏什凹陷。
柯坪地區的中—上奧陶統發育較好,除大灣溝組(O2d)為淺水臺地沉積外,其他各組均為半深水及深水沉積。在一間房以北的柯坪塔格東段,薩爾干組(O2-3s)為深灰色泥質粉砂巖夾含筆石之碳質頁巖(至大灣溝相變為富含筆石和黃鐵礦結核之黑色頁巖,夾泥質灰巖和硅質條帶),坎嶺組(O3k)為團塊狀泥灰巖。該地與一間房地區相應地層巖性的突變可能反映了古沙井子斷裂的同沉積活動。坎嶺組之上的其浪組(O3q)在柯坪塔格東段為綠灰色鈣泥質粉砂巖與泥質灰巖的韻律性互層,印干組(O3y)為薄—中層狀灰巖,下部夾深灰色頁巖(至大灣溝相變為碳質鈣質頁巖及粉砂巖夾灰巖和泥灰巖)。在更北的烏什地區,奧陶系的巖性巖相組合與柯坪地區基本一致,采用柯坪地區的地層名稱。綜上所述,奧陶紀柯坪地區與烏什地區“合”,與巴楚地區“分”,兩者間以近東西向的古吐木休克斷層為分界:其北以鈣質濁積巖為主,夾碳質頁巖及灰巖,文中稱塔西北臺盆:其南是塔西碳酸鹽臺地。
柯坪地區有該組沉積,且較巴楚地區表現出厚度更大、粒度更粗的特點,如柯坪塔格中段該組厚630m,向東至克茲爾塔格該組增厚為1000m,巴楚地區的厚度小于600m,柯坪西北的提克科里恰克塔格見該組上部夾含硅質礫石的粗砂巖等,反映了更典型的磨拉石建造特征。其實,在柯坪地區西部的巴什索貢見海相的中—上泥盆統,分別稱托格買提組(D2t)和坦蓋塔爾組(D3t)。前者為灰色塊狀灰巖及薄層狀紅色灰巖,產珊瑚化石,厚約400m,與上、下地層的接觸關系不清:后者的下部為生物碎屑灰巖,產腕足類化石,厚400~500m,底界為斷層所切;上部為厚層狀—塊狀灰巖,厚300~400m,其上被巴什索貢組(C1b)不整合覆蓋。
據之可認為中泥盆世柯坪的最西部已接受海侵,晚泥盆世海侵向東擴大至柯坪—阿合奇地區,因石炭紀的隆起大部分地區的上泥盆統被剝蝕掉了。其東的巴楚地區,東河塘組為濱海相石英砂巖,上覆的巴楚組((D3-C1)b)下部為濱海相紅色碎屑巖夾泥巖及灰巖;更東地區的東河塘組依次為臨濱-前濱和河口灣-河流沉積。石炭紀初,海侵已向東擴大到巴楚地區(巴楚組上部為淺海相灰巖)。巴楚組也廣布于塔中和塔北地區(塔北隆起東段缺失),其總趨勢是:越向東,砂礫巖所占的比例越高,灰巖的含量越低,灰巖出現的層位越來越高。由于石炭紀柯坪—阿克蘇—庫車一線全面隆起,塔中—塔北地區的海侵只能來自西邊,即上述的巴什索貢。
柯坪地區則幾乎缺失石炭系,康克林組直接覆于志留系—泥盆系之上。這與南天山洋盆早石炭世的消減有關(島弧型花崗閃長巖與花崗巖分別測有350±7Ma和318±5Ma的年齡;在緊鄰南側大陸邊緣的阿合奇-烏什一線因被動陸緣的沉陷和后退而接受沉積,板內的北緣地區則因俯沖造山的擠壓應力而隆起。主要證據有:1)其東的庫車坳陷基本缺失石炭系,其北緣可能有過相應于烏什地區的沉積,但已遭破壞,目前僅在北緣的依奇克里克帶的依南2井鉆遇石炭系,表明柯坪-阿克蘇-庫車構成一個橫貫塔里木北緣的東西向隆起帶;2)阿合奇的巴什索貢組(C1b)與別根他烏組(C2b)之間為角度不整合接觸,烏什的上石炭統與下石炭統之間為假整合接觸,板內的卡拉沙依組(C1-2k)與小海子組(C2x)之間也常見假整合接觸,反映了早石炭紀的擠壓變形事件。石炭紀柯坪地區既與巴楚地區“分”,也與烏什地區“分”。
今日所見的柯坪塔格斷裂是新生代柯坪褶皺沖斷帶的前鋒斷裂,石炭紀柯坪斷隆與巴楚沉積區之間的界線可能有兩種情況:(1)柯坪塔格斷裂的前身是柯坪斷隆的東南邊界斷裂即上述兩大沉積相區的分界(柯坪斷隆于石炭紀出現雛形),因后期的逆掩或逆沖遷就利用它而發生(下文將證實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故其原始面貌已被模糊,位置也發生了向南東的遷移。(2)原柯坪斷隆與巴楚沉積區之間的界線因柯坪沖斷帶的向南推覆而被“掩蓋”了。不過,這種推覆畢竟是原地—準原地的,像塔東那樣石炭系發育的開闊過渡帶在塔西北似不可能出現。塔西北的另一特點是因遷就利用了古沙井子斷裂,柯坪塔格斷裂的主體是近北東向的,僅西段因遷就利用古吐木休克斷層而呈近東西向。
[1]吳根耀,李曰俊,劉亞雷.塔里木西北部烏什-柯坪-巴楚地區古生代沉積-構造演化及成盆動力學背景 [J].2013,15(2):203-218.
[2]李永安,李燕平,高振家.新疆阿克蘇-柯坪地區震旦紀古地磁學研究 [J].新疆地質,1989,7(3):78-88.
[3]高振家,吳紹祖,李永安.新疆阿克蘇-柯坪地區震旦紀-寒武紀地層研究 [J].1981(12):741-743.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