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鍵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二大隊廣東河源517001)
廣東省豐順縣小東鉛鋅礦床的控礦因素及遠景分析
■何文鍵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二大隊廣東河源517001)
廣東省豐順縣是各種多金屬及非金屬礦產的集礦區。筆者通過參與小東地區的地質勘查工作,對該地區的地質背景、小東鉛鋅多金屬礦床的地質特征及控礦因素進行研究,認為斷裂構造是該礦床的關鍵控礦因素,此外,巖性因素也是控礦因素之一。基于該地區地質勘查的初步研究,對其找礦方向及遠景預測做了簡單分析。
鉛鋅多金屬礦床 地質特征 控礦因素 遠景分析
豐順縣小東地區在區域上位于華南加里東褶皺系,永梅—惠陽坳陷永梅凹褶斷束,處于東西向南嶺成礦帶與北東向武夷成礦帶西南部交匯部位,區內構造變動劇烈,巖漿作用頻繁,伴隨著多種金屬、非金屬成礦作用。目前已在該地區發現多個大中小型鉬、金、銀、錳、鉛、鋅等金屬礦床。筆者通過參與廣東省豐順縣小東地區鉛鋅多金屬礦預查項目,對該地區的地質背景,尤其是鉛鋅礦床的地質特征及控礦因素進行了初步的研究。
該區在區域上位于華南加里東褶皺系,永梅—惠陽坳陷永梅凹褶斷束,處于東西向南嶺成礦帶與北東向武夷成礦帶西南部交匯部位,區內構造變動劇烈,巖漿作用頻繁,伴隨著多種金屬、非金屬成礦作用。
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三疊系上統艮口群(T3g)、侏羅系下統藍塘群(J1l)、侏羅系中統漳平組(J2z)、侏羅系上統高基坪群(J3gj)、白堊系下統官草湖群(K1g)及第四系(Q4)。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主要可分為北西向、北東向兩組。其中北西向斷裂主要為古巷—澄海斷裂、仙豐斷裂、明山嶂斷裂、尖山崠 斷裂,大勝斷裂、桃花斷裂、漳溪斷裂等,均呈北西、北北西方向展布,斷裂帶壓碎角礫巖較寬,次級裂隙、羽狀裂隙為含礦石英脈、礦脈充填,小巖體巖脈、巖墻則沿主斷裂貫入;北東向斷裂主要為蓮花山深斷裂帶內部的組成斷裂、潘田斷裂、四斗田斷裂、潮安—普寧斷裂次級斷裂等,它們的總體特征均顯示壓扭性力學性質,多沿近北東展布,斷裂構造巖性為硅化破碎帶、碎裂巖等。
2.1 地層
礦區地層主要為侏羅系下統藍塘群(J1l)、侏羅系上統高基坪群(J3gj)和第四系(Q4)。
2.1.1 侏羅系下統藍塘群(J1l)
為一套受輕變質的長石、石英砂巖、夾板巖的互層。呈灰黑色,塊狀構造,碎屑為長石、石英,膠結物為粘土礦物。巖石與火山巖的接觸面附近有輕微的蝕變,出現膠結物,泥質變為絹云母,石英重結晶。
2.1.2 侏羅系上統高基坪群(J3gj)
為一套火山巖系地層,整個地層是一套巖性復雜的酸性火山熔巖,按噴發—溢出韻律可劃分為四個巖性段。第一巖性段為第一次噴發所形成的巖石,下部為火山角礫巖、凝灰巖,上部是英安質流紋巖。是以噴發開始,然后大量的溢出而形成超覆現象,該層流紋巖含黃鐵礦較多,蝕變較強,是找礦的有利層位。第二巖性段為二次噴發形成的巖石。主要為一套凝灰巖、熔結凝灰巖、火山角礫巖,夾少量的流紋巖。反映了火山作用以噴發為主,溢出為輔。噴發強度有逐漸增強的趨勢。第三巖性段為第三次噴發的一套巖石,下部為一層含火山集塊的火山角礫巖,上部為塊狀流紋巖,反映了火山噴發作用進一步增強,變為強烈的爆發,使得有大量的砂巖成為角礫,集塊混入火山角礫巖中,接著又有較多的酸性巖漿溢出形成一種結晶較差、顆粒較細的塊狀流紋巖。第四巖性段是一套強烈噴發形成的火山碎屑巖和火山熔巖,下部為凝灰巖,火山集塊巖,含火山彈的火山角礫巖,中間為一套凝灰巖、含礫凝灰巖與火山角礫巖互層,頂部是流紋巖、凝灰質流紋巖。它反映了第四次的活動由于巖漿的酸度增加,粘稠性增大,以強烈的噴發開始,之后噴發慢慢減弱,巖漿溢出,最后轉入寧靜。
2.2 構造
礦區構造主要有火山口構造和斷裂構造。
2.2.1 火山口構造
從小東地區火山巖的層序、巖性變化、各類巖石的分布特征,推斷小東地區屬中心式噴發,因此可能有火山口的存在。根據集塊巖、火山彈、火山角礫巖的分布規律及地形地貌的特征,推斷礦區南部存在一個不完整的古火山口構造。
2.2.2 斷裂構造
工作區斷裂構造較發育,按走向主要可以分為NW向和EW向二組。NW向的斷裂構造:以赤嶺斷裂為主。赤嶺斷裂走向320°~340°,傾向NE,傾角85°,長2km,寬1~10m。斷裂以角礫巖、糜棱巖、破碎巖形式出現,見硅化、赤鐵礦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等蝕變。中部有多條規模較小的斷裂(F2-F4),發育在砂巖與火山巖接觸帶附近的火山巖中;規模小,延長幾百米至一千米,寬一般1~4m;構造帶主要是一種碎裂巖或角礫巖組成,且碎裂不均勻。EW向構造:大多為鈉長霏細斑巖巖脈(f)充填,走向NEE—NW,變化較大。
小東鉛鋅礦床礦化主要受巖性控制和構造控制兩種:
3.1 巖性控制型
金屬礦化與侏羅系上統高基坪群第一巖性段中英安質流紋巖、侏羅系上統高基坪群第四巖性段赤鐵礦化凝灰巖流紋巖有關。這些層中巖石有輕微的碎裂和蝕變,細脈狀、網脈狀褐鐵礦脈順層或者切層產出,可見粉末狀黃鐵礦,具赤鐵礦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硅化。
3.2 構造控制型
該地區礦化或異常受構造控制明顯,主要位于破碎帶中的角礫巖、糜棱巖、破碎的流紋巖、碎裂凝灰巖中,并具有赤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少量的淺紫色螢石化、水云母化、綠泥石化等熱液蝕變現象。
(1)小東地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區內多金屬礦化、異常點帶較多,已發現一個礦化點、三個異常點帶,異常多產在流紋巖和構造破碎帶中,構造控礦作用顯著,下一步可對區內構造進行重點研究。
(2)區內發現有較好的鉛、鋅工業礦,如:在礦區中部的層間破碎帶中見有品位3.75%,厚0.95m的鉛工業礦,以及品位4.03%,厚0.95m的鋅工業礦;在礦區東部長石、石英砂巖地層中發現了較好的鉛鋅礦化現象,可見較為明顯的硅化蝕變,揀塊樣經分析發現了良好的Pb、Zn礦化,Zn品位為5.78%,Pb品位為0.91%,表明工作區內長石、石英砂巖中亦可見較好的Pb、Zn礦化。
綜上所述該區具有尋找鉛鋅多金屬礦的潛力,加大勘查力度該區有望發展成為一個鉛鋅多金屬礦產地。
[1]陳學明.1992.粵北地區層控礦床的構造演化成礦模式和找礦預測.北京:地質出版社.
[2]李兆鱗等.1997.粵北超大型鉛鋅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5-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