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內蒙古鄂爾多斯017000)
淺析水工環地質現狀和未來發展走向
■王磊
(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內蒙古鄂爾多斯017000)
經濟的發展推動水工環地質探測的不斷進步,而水工環地質的研究與環境保護、醫用建筑等都會聯系到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文章對我國的水工環地質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水工環地質 水文地質 工程地質 環境地質 環境保護 醫用建筑
1.1 礦產資源匱乏
我國一直有著地大物博的美譽,疆土遼闊,但是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00年11月1日,我國人口已近13億,基本上占全世界總人口數的21%左右,我國礦產資源總量豐厚,大約為全球總含量的12%,但是基于我的人口數量,人均的平均量為世界公布的平均水平的58%左右。如此礦產資源匱乏的情形足以引起重視,我們應當時刻在心中存有一份礦產能源匱乏的危機感。
1.2 生態環境逐漸惡劣
地球從外太空來看,十分美麗且充滿生機,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上面藍色和白色的紋痕相互交錯,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大氣層)。但是隨著人們在時代的發展中不停地向大自然索取資源,還疏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導致在今天的地球上,森林正以平均每年4000平方公里的速度消失。而森林的消失又使涵養水源遭到了破壞,造成物種的減少與大量的水土流失,形成了大量的沙漠化地質,最終又導致了全球的溫室效應,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劣。據估測,全球陸地面積占60%,其中沙漠和已經沙漠化的土地面積占29%,每年近60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沙漠戈壁。不僅是森林土地情況危急,全球水資源破壞也十分嚴重,各種危險性的廢物排放導致水中的化學元素嚴重超標,水中生物的大量死去,甚至造成一些物種的瀕臨滅絕。酸雨的形成,使土壤酸化,土質的貧瘠,造成作物的減產,危害森林的生長。海洋中赤潮的頻繁發生,危及海洋漁業的發展,破壞海邊海草、紅樹林、珊瑚礁等的生長環境。
1.3 科技創新落后
技術是一項研究的先決保障,總結前人的教訓,積累大量的研究經驗,不斷的嘗試,不停歇的科技研發是必要的長期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更加完善地解決日益緊張的全球生態問題,合理地運用好水工環研究來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但是,由于我國的歷史發展所限,國家整體科技實力相對落后,科技創新意識對比西方各國稍顯不足。這是一個長期的奮戰階段,我們需要從國民整體來改革,倡導人民的科技創新熱情。水工環需要運用到先進的科學技術才可以具體且準確地解決所面臨的各種生態與地質問題,這便需要各項新型的科學技術作為硬性的條件支撐。充分發揮計算機網絡的優勢,重點培養國家科學院和先進科研團隊,集中國家的整體力量,切實把人數優勢發揮到最大,為新時代的水工環事業的發展建立堅實的后備基礎。
1.4 相關人才缺乏
我國人口基數十分巨大,但是整體受教育的程度相對較低,具有水工環地質研究的專業人士更是鳳毛麟角,以至于水工環在中國的研究發展一直受到各種各樣問題的阻礙,盡管政府為水工環研究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經濟保障與人員配置,但取得的成效還是比較微弱。不過相信隨著中國的逐漸富強,曾經那些大量流失的人才也會慢慢回到祖國的懷抱,也會有更多高技術含量的專業人才迅速崛起。要提高人們對水工環研究工作的認可度與支持力度,廣泛的吸收社會的意見建議,增強人們的環境意識,在思想與行動中形成一致,實現人與環境的共同發展,可持續發展。
工程地質是服務于工程建設的一門實踐性學科,通過準確精細的地質勘探來分析地質環境與工程建筑的相互作用,進行項目的規劃與建設。運用3S技術來預測可能存在的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變化,這項技術在國內雖然才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它在作用于區域地質環境分析時效果十分的顯著。而計算機技術也會有很大的應用,高精度的工程地質分析系統等會用到電腦模擬成像、圖形分析處理等的新型網絡技術。工程地質研究與現階段火熱的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也會有很重要的關聯性,分析土層結構與穩定性可以很好地規劃交通隧道路線,了解地質土壤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促進人們生產種植的發展,模擬地質的變化更是可以決定是否為一些工程的最佳選址,為工程的后續建設打好條件基礎。通過工程地質勘探研究及其有關專業分析更加能夠提前做好一些地質災難的預防工作,可以減少未來當地的經濟損失,更加有利于我們對周圍的環境保護有更正確的認識。
第一,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之一,孕育萬物,滋養大地。但是各種的水資源浪費、各種工業廢水的任意排放、有害物質的隨意丟棄,都會導致全球水資源的污染,所以我們得盡我們所能在經濟、文化與科技進步的同時來保護水資源,使其能有一個健康的持續性發展,從而造福于我們,助益于子孫后代。而水工環更可以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現在所生存的環境,了解地球能夠承受我們多少的索取與改造,以便實現21世紀全人類所呼吁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各種的工程建設,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與文化內涵,研究一個地區的建筑場區地下水運動的規律及其對工程建筑的影響,形成一套科學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制定出更加準確完善的方案。伴隨著工程建設的高速發展,水工環自身的相關專業迅速興起,不僅是有巖土學,還有工程動力地質學、專門的工程地質學和區域工程地質等,一些海洋工程地質學、城市工程地質及環境工程地質學、工程地震學也借勢而火。從而可以推測到,水工環在將來會于航天事業以及海洋資源開發中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促進我們對海洋資源的認識,增強我們對未知宇宙的了解。
第三,水工環實際就是一個時代進步的體現,它代表著我們對水環境的形成理解、分布規律的精巧運用,標志著我國工程地質學在科學研究領域的前行距離,更是象征著我國人民的文化涵養的高度,科技與人文環境的成果展示。相信隨著時間發展,水工環地質研究這樣的學科會成為所有工程類、地質類、環境保護類的必修科目之一。
第四,計算機網絡技術也許是水工環地質研究實現下一次大飛躍的基礎,能夠更精細、更準確地獲知我們通常情況下不能得知的地底的礦質、水流系統和巖層的各種細微變化。也許只要一個運行和判斷程序,就可以實現簡單地得出準確的數據,做到勘探研究的簡單化。
總而言之,就我國水工環地質的現狀而言,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我們所有人的堅持不懈,我國科學技術的不足,要求我們得引進海外的一些先進知識,學習更完善的科學理念。把科學的發展作為一項重要的長期目標,我國才能在短短幾十年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才能更好地奠定國家在世界的地位,才能更好地促進類似水工環地質等研究的不斷進步。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5-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