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新疆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探究新疆東天山鉛鋅礦成礦規律與前景
■劉超
(新疆地質調查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00)
本文對新疆東天山找礦進行探究分析,闡述了新疆東天山鉛鋅礦的成礦規律及發展前景。
東天山 礦產 找礦
1.1 找礦方向
天山哈爾克山的志留系為碳酸鹽巖,碎屑巖,中上統有少量火山碎屑巖,在東阿萊-闊克沙勒嶺一帶,僅有上志留統半深海相濁積巖,而卡瓦布拉克-星星峽古老地塊基底地層中Pb、Zn、Ag等成礦元素豐度值相對較高,反映出中天山前寒武紀結晶基底巖系是鉛鋅(銀)礦的有利礦源層。有研究認為,彩霞山鉛鋅礦有著與密西西比河谷型礦床相似的特征,而世界上此類礦產常表現為礦床成群成帶出現的特征,在星星峽古老地塊東部的紅星山鉛鋅(銀)礦也具有此類特征,加之區內尚有很多化探異常有待查證,在卡瓦布拉克-星星峽地塊內實現尋找鉛鋅礦的突破很有希望。
1.2 找礦前景
新疆天山庫拉明亞帶長期處在疊加的火山-深成巖條件下,因此出現多時代火山巖與多期鉛、鋅礦化。該區域與克齊爾庫姆多金屬帶重合,鉛、鋅礦點聚集在早泥盆世火山巖之上的吉維特和弗拉斯階碳酸鹽地層中,該含礦巖系與容礦層底部均含流紋巖-英安巖成分的噴發巖和火山碎屑巖層。在上泥盆-下石炭統碳酸鹽巖石中,擁有很好的鉛-鋅礦床找礦遠景。該帶絕大多數的鉛-鋅礦點產在中-晚石炭世安山巖-英安巖建造和流紋巖建造的火山巖蓋層相和中石炭世侵入巖中。其中最大的鉛-鋅礦體(占80%以上的儲量),集中在吉維特-下杜內階碳酸鹽巖沉積中。該區所有巖石均含鉛、鋅、銅,其量高于區域背景值。烏契庫拉奇-古贊帶廣泛分布層控鉛-鋅礦床及礦點。
2.1 層控-熱液型鉛鋅礦床
研究區內層控-熱液型鉛鋅礦床是指在沉積成巖過程中礦源層(體)經后期熱液改造成礦物質活化、遷移,在有利的容礦空間重新沉淀富集形成的礦床。沉積-變質型礦床在沉積之后受到成巖期和成巖期后的改造,應屬層控礦床,本文把這2類礦床均歸為層控-熱液礦床。該類型礦床是東天山鉛鋅礦最重要的類型,礦床分布于卡瓦布拉克-星星峽中間地塊和庫魯克塔格地塊的古老基底地層中,主要控礦地層為長城系星星峽巖群、薊縣系卡瓦布拉克群,礦化與碳酸鹽巖建造關系密切,主要賦礦巖石為大理巖、白云質大理巖、灰巖等,少數產于千枚巖、片巖、片麻巖中。巖漿活動與成礦關系密切,大部分礦區都分布有華力西期的中酸性侵入巖,巖漿活動對該類礦床的形成起著疊加富集成礦的作用。經勘查證實的有彩霞山鉛鋅礦床(大型)、鉛爐子鉛鋅礦床(小型)、玉西鉛鋅銀礦床(小型)、宏源鉛鋅礦床(小型),以及平頂山鉛礦、黃羊泉南西鉛礦、紅星山鉛礦等一系列礦點、礦化點。
2.2 矽卡巖型鉛鋅(銀)
研究區內的矽卡巖型鉛鋅(銀)礦居次要地位,主要分布在覺羅塔格晚古生代溝弧系、卡瓦布拉克-星星峽離散地塊中。該類型礦床多與華力西期中酸性侵入體(黑云母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等)有成因聯系,礦體主要產于巖體內外接觸帶,呈浸染狀、細脈礦、網脈狀、團塊狀產出,代表性的礦床(點)有白干湖鉛鋅礦、劉家泉西鉛鋅礦、阿奇山鉛鋅礦等。有些矽卡巖型礦床受后期熱液改造,形成以矽卡巖成礦作用為主的復合成因的礦床,如白干湖鉛鋅礦。
3.1 鉛-鋅成礦因素分析
大地構造因素內生鉛-鋅礦床的分布與該區地質構造特征有密切關系。幾乎全部具有工業意義的礦床都聚集在庫拉明-克齊爾庫姆火山-侵入巖帶和南吉薩爾火山巖帶。這兩條帶從南、北兩側圍繞著南天山地槽系,疊加在庫拉明-費爾干納和拜松兩個中間地塊的邊緣部位。南天山地槽系內的鉛-鋅礦化數量較少,且分布不均勻,這與地槽系的拗陷不利于富集大型工業鉛-鋅礦床的觀點相適應。小型礦點見于近似“冒地槽型”構造中(北恰特卡爾)。在研究鉛-鋅礦床與構造-建造帶構造發展階段的關系時,發現黃鐵礦-多金屬建造和黃鐵礦-碳酸鹽-重品石-鉛-鋅建造(碳酸鹽巖石內的層狀礦體)的礦床產生在中間地塊活化的早期階段。
3.2 巖漿作用因素
鉛、鋅礦床明顯地與噴發巖漿作用、而且首先與花崗巖類系列的巖漿巖建造相聯系。早石炭世(華力西早期)海底流紋巖建造的成礦特點是它產生了黃鐵礦-多金屬礦床。二疊紀地面酸性火山巖造成石英-銀-方鉛礦建造和石英-重晶石-螢石-多金屬建造的礦床(阿加塔、恰巴爾加塔)?;鹕綆r也產生了與濱海地區類似的錫-銀-多金屬礦點(北沙瓦茲)。華力西旋回晚期與地面酸性火山巖有關的鉛、鋅礦床以與螢石、銻共生并且礦體呈脈型為特征,而華力西旋回晚期與海底流紋巖建造有關的礦床則以同圍巖整合產出的層一帶狀礦層為特征。巖漿作用對層控礦床(碳酸鹽巖層中的同生-后生礦床)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3.3 巖性-地層因素
在天山地區,從寒武系到阿爾布和土倫階的地層中,鉛、鋅礦化廣泛分布。絕大多數礦床(點)和全部具有鉛、鋅工業儲量的礦床都產在海相泥盆系和下石炭統巖層內。在中天山,從南向北,含礦層位順剖面向上移動,從庫拉明-費爾干納中間地塊南緣至庫拉明中部地區,然后到北恰特卡爾帶過渡的地方,鉛、鋅礦含礦層位由吉維特和弗拉斯階上升到法門階,然后上升到杜內階和維憲階。隨著礦床層位升高,其成分也發生了變化。多數有遠景的黃鐵礦-多金屬建造礦床集中在維憲階。
3.4 構造―形態因素
構造-形態因素對中亞鉛-鋅礦的富集起著巨大作用。斷裂褶皺構造控制著礦體在礦田和礦床中的具體位置。黃鐵礦-多金屬礦床受火山-斷褶構造的控制,而在火山斷褶構造范圍內受線形和環形斷裂、建造間和建造內破碎帶及片理化帶、斷層、背斜褶皺、褶皺-層間斷裂相結合的構造因素控制。脈型鉛-鋅礦建造聚集在環形、半環形火山口構造中,也見于火山巖與碳酸鹽之間的斷裂帶。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礦產資源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勘查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一定要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加強相關部門的配合,提高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與技能,這樣才可以有效解決相關問題,促進地質勘查工作的全面展開。
[1]李嘉興,銅鋅成礦條件與找礦評價報告 [J].中國科技,2012(9).
[2]李耀增,新疆主要礦產時空分布規律及找礦方向預測 [J].新疆工學院學報,2013(2).
[3]張志德,新疆區域地質基本特征概述 [J].地質通報,2012(2).
P612[文獻碼]B
1000-405X(2016)-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