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程林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五隊廣東惠州516000)
廣東溪山鉛鋅多金屬礦礦區地質特征及找礦前景淺析
■周程林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五隊廣東惠州516000)
溪山鉛鋅多金屬礦區位于廣東省連平縣城210°,直距約9千米。礦體賦存于上泥盆統帽子峰組地層褐鐵礦化斷裂破碎帶中,礦體類型為斷裂破碎帶型。礦床屬破碎帶型中-低溫熱液礦床,礦區斷裂構造是控制礦體幾何形態及空間位置的重要因素。根據本區構造地質特征,礦化帶的產出形態,礦石物質組成等分析,認為本礦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找礦前景良好。
鉛鋅多金屬礦 地質特征 找礦前景
溪山鉛鋅多金屬礦區位于廣東省連平縣城210°,直距約9千米。位于勘查區位于南嶺緯向構造帶的東段,大尖山-貴東東西向巖漿、斷裂帶東端南緣,與北東向從化-新豐深大斷裂帶的復合部位。根據區域成礦地質條件,認為本礦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找礦前景良好。
區域地層主要出露泥盆系、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區域構造發育,包括北東向之九連山復式褶皺帶、新豐向斜、南北向連平向斜、北東向之新豐—連平斷裂、近東西向大席斷裂以及新豐—連平斷裂派生的北北東向之黃板坑、內莞等次級斷層。區域出露巖漿巖主要為燕山期中—酸性巖漿巖,此外尚有酸性淺成巖和中基性脈巖產出。
本區屬大尖山鎢錫多金屬成礦遠景區與石背(大頂)鐵鎢遠景區過渡區域,區內北東有鋸板坑鎢多金屬礦區,北面有大尖山鉛鋅礦床、大吉山大型脈鎢礦床和雞啼石銅鎢礦床、西華山銅錫礦床等,南東面則為大頂鐵多金屬礦區,另還有其它中小型的鉛鋅、鐵多金屬礦點多個。
2.1 地層
(1)中泥盆統老虎坳組(D2l):出露于測區東南部,底部為灰綠色砂礫巖,向上為石英砂巖,上部為千枚狀頁巖、砂質頁巖夾紫紅色砂巖。厚度大于289m。(2)上泥盆統天子嶺組(D3t):出露于測區東側。主要為灰色泥質灰巖,夾鈣質砂頁巖及鈣質粉砂巖。厚度大于90m。(3)上泥盆統帽子峰組(D3m):大面積出露于測區中部,巖性主要為砂巖、粉砂巖、頁巖,該地層沉積韻律明顯,從北西-南東,形成粗-細-粗-細的沉積小旋回。總體產狀變化較大,走向北東240~330°之間,局部偏南及南東,傾向北西為主,局部傾向南東,傾角10~72°之間變化。巖石具輕微變質現象。根據其巖性組合大致分為兩個巖性段。厚度大于353m。①第一巖性段(D3m1):出露于測區東部,從馬騏棚架—青山,整體呈長條帶展布,地形陡峻。巖性為淺灰色,淺黃白色石英砂巖、粉砂巖為主,夾薄層狀頁巖,未見底界線,厚度不清。②第二巖性段(D3m2):出露與測區中部和南西部大面積出露,呈北東—南西向長條帶展布,中間被第四系(Q)覆蓋。深灰色—灰黑色頁巖為主,間夾石英細砂巖和石英粉砂巖。在砂巖與頁巖過度段夾四層紅褐色含硫化物赤鐵礦層(標志層),從北西到南東,礦體厚度變化為薄層狀-中厚層,斷續出露,局部膨大縮小。(4)三疊系上統大頂組(T3d):分布于測區南部,巖性為淺灰色泥質粉砂巖,粉砂巖夾石英砂巖,局部夾2~3層石英質礫巖、含磁鐵礦粉砂巖、炭質頁巖、含磁鐵礦層。是大頂鐵礦的主要賦礦層位。總體產狀變化較大,傾向北西為主,局部傾向北東、南西,傾角20~81°之間變化。厚度不清。(5)白堊系南雄群(K2nn):呈北東向條帶狀分布于測區北西部。巖性為流紋巖、凝灰巖、鈣質凝灰質砂巖及頁巖、含礫砂巖、礫巖。總體產狀較穩定,傾向275~305°,傾角35~70°。厚度不清。(6)第四系(Q):主要分布于河流兩側階梯及山間盆地,主要為砂、砂礫及粘土類組成。
2.2 構造
本區內的基本構造形跡,主要受區域東西向及北東-北北東向構造所制約,地層強烈褶皺,斷裂構造發育。
2.2.1 斷裂構造
工作區斷裂非常發育,它直接控制了巖脈、礦脈的產狀、分布及規模,制約礦床的賦存空間,以及不同程度的對礦體產生破壞作用。主要斷裂構造為走向北東向的區域性新豐-連平深大斷裂,斷裂冠穿本工作區中心而過,傾向北西或南東,傾角40°~80°不等。在平面上沿北東方向呈波狀延伸,形成了隆街盆地。其次級羽狀斷裂為本區的容礦構造。
本區容礦裂隙構造有北西、北東向組。其中以北西組最為發育,其次為北東向組。
2.2.2 褶皺構造
連平向斜:由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層組成,向斜東翼被連平斷層破壞而沒有出露,西翼較為完整,中部被內莞斷層橫切,向斜軸向近南北向,呈長條狀緊密褶皺,絕大部分巖層產狀倒轉,巖層傾角較陡,60~80°居多。向斜西翼較完整,由次級西山背斜與大面嶺向斜組成。
西山背斜:為正常背斜,軸向近南北向,由泥盆系地層組成,但同樣發生劇烈褶皺,扇狀褶皺常在核部出現,巖石傾角70~80°,往南褶皺強度減弱。
工作區在大頂外圍綜合異常帶發現了船洞區段含金褐鐵礦化破碎帶。
3.1 礦體分布、產狀、形態及規模
礦點處主要出露上泥盆統泥質粉砂巖,石英粉砂巖及粉砂質頁巖。區內褶皺和斷裂構造較為發育,礦點位于北東向連平-新豐斷裂的南東盤,發育一組北西及北東向破碎帶,目前已發現2條含Au褐鐵礦化構造蝕變帶。
V1(褐鐵礦化帶:走向310°,傾向南西,傾角60°,順層產出。下盤為石英砂巖及粉砂巖,褐鐵礦化帶寬30~50m,長度約800m,
V2(褐鐵礦化破碎帶:規模較大,金礦化最好。含金褐鐵礦化構造蝕變帶走向北東30°,傾向北西.傾角75°,礦體長1000余米。下盤為硅化砂巖,見擠壓帶,褐鐵礦化帶厚度6.5~19.0m,平均厚度12.7m。
礦石主要為鐵錳土、赤鐵礦、褐鐵礦石、含重晶石褐鐵礦石。巖石呈深棕褐色—深黃褐色,土狀光澤、半金屬光澤。結構較松散;構造以土狀、致密塊狀、團塊狀、蜂窩狀為主,個別呈斑雜狀、似葡萄狀。
據本區礦化帶的產出形態,礦石物質組成等分析,礦床應屬破碎帶型中-低溫熱液礦床,礦區斷裂構造是控制礦體幾何形態及空間位置的重要因素。
本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南嶺準地臺與中生代沉降區的嵌接帶、南嶺東西復雜構造帶與連平—新豐斷裂新華夏系斷裂構造帶(深大斷裂)截接區。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及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找礦潛力巨大。
有利的賦礦空間;工作區泥盆系地層是區域內熱液蝕變破碎帶型鉛鋅銅金銀礦床的重要含礦層位,工作區已發現的蝕變破碎帶型金多金屬礦體主要賦存在泥盆系中,而泥盆系地層則是區域內熱液蝕變破碎帶型鎢錫鉛鋅銅金銀礦床重要含礦層位。工作區內發育的斷裂構造,為工作區內的主要控礦構造和容礦構造。
綜上所述,該區的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找礦前景良好。
[1]地質部廣東省地質局區域地質測量大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圖說明書1/20萬連平幅,1964年.
P62[文獻碼]B
1000-405X(2016)-5-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