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峰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五隊廣東惠州516001)
廣東省興寧市官莊鉛多金屬礦區找礦前景分析
■李立峰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五隊廣東惠州516001)
工作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華南褶皺系南緣,武夷隆起與永梅坳陷帶交接部位,區域成礦條件優越,區域礦產豐富。礦區內成礦條件良好,斷裂構造較發育,為形成破碎帶蝕變巖型鉛鋅礦提供了條件,目前已發現一條近北西向破碎帶蝕變巖型鉛鋅礦體。區內巖漿活動強烈,霞嵐巖體富含成礦元素,與石炭系壺天群灰巖發生交代作用,在巖體外接觸帶形成了矽卡巖型鉛鋅礦體,目前已發現一條近北西向的矽卡巖型鉛鋅礦體。
霞嵐巖體 矽卡巖型 破碎帶蝕變巖型
通過一些地表工作,對礦體進行了追索和初步了解,發現了兩條礦體,結合區域地質條件、區域礦產特征、已發現礦體及礦化蝕變等對礦區作出找礦前景分析。
工作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華南褶皺系南緣,武夷隆起與永梅坳陷帶交接部位。本區嚴格受控于北東向昭武——河源斷裂帶與北西向興寧——豐順斷裂帶,斷裂構造發育,褶皺構造次之。區內巖漿活動強烈,燕山三期、燕山四期花崗巖大面積出露。
區域內地層主要有震旦系變質巖、泥盆系淺海相碎屑巖、石炭系濱海相碎屑巖、二疊系淺海相碎屑巖、三疊系淺海相碳酸鹽巖、侏羅系火山巖、白堊系陸湖相碎屑巖、第四系。
區域內褶皺主要有軸向北西的黃陂——徑心背斜,軸向北東的羅崗向斜。斷裂有北東向的羅崗—麻布崗斷裂、坪洋——鐵場斷裂,以及其伴生的北西向斷裂帶所構成的斷裂帶。
區內巖漿活動強烈,燕山三期、燕山四期花崗巖大面積分布,燕山三期花崗巖主要為西部的羅浮圩巖體,燕山四期花崗巖主要為中部的溫公巖體。
2.1 地層
區內地層主要有震旦系變質巖、石炭系濱海相碎屑巖、二疊系淺海相碎屑巖、第四系。
(1)壩里組(Z2b)
主要在勘查區中部出露,主要為變質長石石英砂巖、變質粉砂巖夾千枚巖、硅質巖。
(2)壺天群(C2+3ht)
主要在勘查區南部出露,為生物灰巖、白云巖化灰巖及白云巖。
(3)孤峰組(P1g)
主要在勘查區東南角出露,巖性為深灰色頁巖、粉砂巖,夾硅質頁巖、灰巖凸鏡體及薄層細砂巖,常見含磷結核。
(4)龍潭組(P2l)
主要在勘查區東南角出露,巖性為砂巖、粉砂巖、粉砂質頁巖、碳質頁巖及無煙煤層。
(5)第四系
第四系分布較少,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側洼地。
2.2 構造
(1)北西向斷層
F1:在礦區西部,礦區內出露長度約4.5km,走向約北西340°,傾向北東。
F4:河源斷裂的次級斷裂,在礦區南東部,長度約1.5km,走向北西約310°,傾向南西約220°,傾角65°左右。
(2)北東向斷層
羅崗——麻布崗斷裂在礦區中部穿過,礦區內出露長度約4km,走向北東30°~40°,傾向北西,在礦區內分為F2、F3兩條,F2走向40°左右,F3走向30°左右。
2.3 巖漿巖
礦區出露的巖漿巖主要為霞嵐巖體。
霞嵐巖體位于礦區東部,呈北東向展布,礦區內出露面積約3.47 km2。霞嵐巖體是霞嵐釩鈦磁鐵礦的成礦母巖,它是由3次侵入的巖石形成的基性—中性巖體,屬于層狀侵入雜巖體,由早到晚巖性依次為輝石石英閃長巖、基性—超基性巖、石英二長閃長巖,其中第二次是侵入主體,時代為中侏羅世。霞嵐巖體西面侵入于震旦系、石炭系及二疊系地層,北面侵入于羅浮圩巖體,東面被溫公巖體侵入。在霞嵐巖體內還分布有班車坳石英脈型鎢礦點。
2.4 圍巖蝕變
礦區內與成礦有關的蝕變作用主要為矽卡巖化、硅化、黃鐵礦化。
矽卡巖化:霞嵐巖體侵入于石炭系壺天群灰巖,在熱接觸變質作用的基礎上和高溫氣化熱液影響下,經交代作用,在外接觸帶形成矽卡巖化。
硅化:主要分布于矽卡巖化帶及近北西向斷裂帶中,巖石蝕變后顏色變淺,致密堅硬,石英含量增高,與區內鉛鋅礦化呈正相關。
3.1 礦床特征概況
區內矽卡巖型鉛鋅礦礦體主要賦存于霞嵐巖體與石炭系壺天群灰巖外接觸帶矽卡巖化帶,霞嵐巖體侵入于石炭系壺天群灰巖,發生矽卡巖化,以鋅礦化為主。
區內破碎帶蝕變巖型鉛鋅礦體主要賦存在近北西向斷裂構造帶中,在斷裂帶內硅化、黃鐵礦化等蝕變強烈,以鉛礦化為主。
3.2 礦體特征
礦區內已發現鉛鋅礦體兩條,總體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北西。
V1礦體產于巖體與圍巖接觸部位矽卡巖化帶內,走向近北西,傾向210°~220°左右,傾角60°~65°,寬5~8m,長約550m。礦石類型為閃鋅礦—方鉛礦—硫鎘礦石,以閃鋅礦化為主,其次為方鉛礦、硫鎘礦。礦體圍巖蝕變主要為矽卡巖化、硅化。該礦體中采樣分析結果:Zn 10.31%~19.25%,最高38.23%,Pb 2.22%,Cd 0.85%~1.23%,Cu 0.08%。
V2礦體產于巖體與二疊系地層接觸部位近北西向破碎帶中,礦體走向近北西向,傾向220°左右,傾角65°左右,礦體寬0.5~1.2m不等,總體呈脈狀分布,礦體尖滅再現現象明顯,延長約350m。礦石類型為方鉛礦—黃鐵礦—黃銅礦石,礦化以方鉛礦為主。圍巖蝕變主要為長石石英化、硅化。該礦體中采樣分析結果:Pb 7.4%~24.26%,最高 38.37%,Zn 0.01%~0.04%,Cu 0.04%,As 5.23%。
3.3 礦石礦物成份及物理特征
(1)主要有用礦物物理特征
礦石礦物主要有方鉛礦、閃鋅礦、硫鎘礦、黃鐵礦、砷,脈石礦物主要有鉀長石、斜長石、石英等。
方鉛礦為黑灰色,立方體狀,粒度4~6mm,呈團包狀;閃鋅礦為淡褐色,自形等軸晶粒,顆粒較細,在0.1mm以下,呈粒狀集合體產出;黃鐵礦淺黃銅黃色,立方體狀,粒度2mm左右,呈粒狀集合體產出。
(2)礦石的結構構造
礦石結構以結晶結構為主,主要表現為方鉛礦、閃鋅礦、黃鐵礦的自形晶結構。
礦石構造主要為塊狀構造。
(3)礦石類型
礦石類型主要為:
①閃鋅礦—方鉛礦—硫鎘礦石:礦石礦物主要為閃鋅礦,其次為方鉛礦、硫鎘礦等,該類礦石產于巖體與圍巖外接觸帶矽卡巖化帶(V1礦體)中,伴隨有強烈硅化。
②方鉛礦—黃鐵礦—黃銅礦石:礦石礦物主要為方鉛礦、黃鐵礦,見極少量黃銅礦,脈石礦物為長石、石英。該類礦石產于破碎帶中的長石石英脈(V2礦體)中。
3.4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1)控礦因素
①地層
矽卡巖型鉛鋅礦體產于石炭系壺天群灰巖與霞嵐巖體的外接觸帶中。
②構造
河源斷裂的次一級北西向斷裂為成礦物質及礦液的遷移富集提供通道及賦存空間。
③巖漿巖
霞嵐巖體是富含成礦元素,有使成礦物質遷移富集的熱液,并為成礦提供豐富的物質來源。
(2)主攻類型
礦床主攻類型有兩種:①交代矽卡巖型鉛鋅礦;②破碎帶蝕變巖型鉛鋅礦。
(3)找礦標志
①構造標志
近北西向斷裂是區內的導礦構造,亦是區內的容礦構造,是尋找破碎帶蝕變巖型鉛鋅礦的直接找礦標志。
②蝕變標志
區內礦化帶往往蝕變強烈,其中矽卡巖化、硅化、黃鐵礦化等與鉛鋅金屬礦化密切相關。因而矽卡巖化、硅化、黃鐵礦化可作為區內的直接找礦標志。
③老隆標志
礦區地表分布有少量的老窿,且多為采礦遺跡,其分布方向與礦體走向基本一致,因而老窿亦是直接找礦標志。
④化探異常標志
區內化探異常較好,當上述異常相互重疊的地段,往往是成礦條件較好的地段。
霞嵐巖體富含成礦元素,為成礦提供了物質來源。霞嵐巖體侵入石炭系壺天群灰巖中后,巖漿逐漸冷卻分異結晶,在結晶晚期逐漸富集了一些揮發份和成礦元素的氣溶液,這些溫度高的氣溶液與石炭系壺天群灰巖發生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巖化鉛礦礦化,在礦化富集部位即形成矽卡巖型鉛鋅礦體。
同時,河源斷裂穿過礦區中部,近北西向次級小斷裂發育,構造作用使成礦元素、組分發生活化轉移,使礦化進一步富集,形成破碎帶蝕變巖型鉛鋅礦體,同時這些次級小斷裂成為了主要的容礦構造。
(1)良好的區域成礦地質背景。工作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華南褶皺系南緣,武夷隆起與永梅坳陷帶交接部位。本區嚴格受控于北東向昭武—河源斷裂帶與北西向興寧—豐順斷裂帶,斷裂構造發育,褶皺構造次之,它們構成了本區主要構造骨架。由于歷次構造運動的不斷發生和疊加,各種不同應力的多次聚集和釋放,使本區在構造上明顯處于一個十分脆弱的部位,為中生代火山巖漿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構造空間。礦區東部的霞嵐巖體為成礦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同時斷裂構造活動使成礦元素、組分發生活化轉移,使礦化進一步富集,形成破碎帶蝕變巖型鉛鋅礦化體。
(2)區域礦產豐富多樣,工作區周邊礦點眾多,且其成礦作用都和火山活動期后有關,都屬與火山作用有關的礦床。本區成礦地質條件優越,是尋找鉛鋅銅等多金屬礦床的有利靶區。
(3)有利的賦礦空間。區內北東向斷裂構造及其北西向次級斷裂構造發育,為破碎帶蝕變巖型鉛鋅礦體提供了良好的賦礦空間。
(4)地表較好的礦化蝕變。礦區內霞嵐巖體與壺天群灰巖外接觸帶矽卡巖化強烈,同時伴隨有硅化、黃鐵礦化、鉛鋅礦化,是形成矽卡巖化鉛鋅礦床有利部位。目前已在地表發現兩條礦體,且均具有一定規模。
綜上所述,勘查區找礦前景較好,通過進一步地質勘查工作,在目前發現礦體基礎上,完全有可能取得找礦突破新進展,為國家找到一個新的鉛鋅多金屬礦產儲備地。
[1]廣東省地質礦產局.廣東省區域地質志.地質出版社,1988.
[2]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書(興寧幅).廣東省地質局1969.
P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