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威 陳彥龍 李偉 孫發煒
(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勘查院甘肅蘭州730020)
甘肅省岷縣半溝鉛鋅礦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淺析
■魏威 陳彥龍 李偉 孫發煒
(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勘查院甘肅蘭州730020)
半溝鉛鋅礦位于位于西秦嶺中帶岷一禮多金屬成礦帶西部,礦床受地層控制,賦存于泥盆系黃家溝組(Dh)斷裂構造破碎帶內,礦體呈似層狀或透鏡狀產出,礦床成因類型為層控沉積再造型礦床,地層、構造、蝕變為重要的找礦標志。
鉛鋅礦 地質特征 找礦標志 半溝
礦區位于甘肅省岷縣縣城北東約10km處,隸屬岷縣茶埠鎮管轄,交通十分便利,勘查區以往地質工作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以往礦產勘查、研究程度整體較低,文章從成礦地質條件、礦床地質特征入手,分析了礦床的控礦因素,指出了該礦的找礦標志,該礦床的發現對在岷一禮多金屬成礦帶尋找同類型礦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礦區大地構造位于華南地塊(Ⅴ)西秦嶺華力西—印支期褶皺帶(Ⅴ1)的中秦嶺華力西褶帶(前陸盆地)及南秦嶺印支褶帶(陸內裂陷海盆)分界線兩側,屬西成一鳳太一鎮旬拉張裂陷盆地沉積環境,臨潭一天水褶皺帶,新寺一大草灘復背斜西部,岷一禮多金屬成礦帶西部。
2.1 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為泥盆系西漢水群雙狼溝組二段(Ds^2)、黃家溝組Dh,其分布特征見插圖2。
黃家溝組(Dh):分布于礦區中部,向北西逐漸尖滅。該層巖性西側為黃灰色泥灰巖、粉砂質板巖夾薄層生物灰巖、硅化灰巖等,生物灰巖多呈似層狀或透鏡狀;東側下部為灰褐色薄中層石英砂巖,中部為灰褐色薄層鈣質石英砂巖夾粉砂巖等,上部為灰色白云質粉砂巖,該層為區內主要含礦層,礦化主要集中賦存于西側硅化灰巖及東側上部白云質粉砂巖中。
雙狼溝組二段(Ds^2):分布于礦區北東側邊緣,與上覆地層呈斷層接觸關系,巖性為灰—綠灰色絹云母板巖、粉砂質板巖夾中層細粒石英砂巖。
2.2 構造
礦區內小斷裂較為發育,斷裂多順層發育,多呈NW-SE走向,其中較大斷裂出露長約500m,呈NW—SE走向,為一壓扭性逆斷層,形成的破碎帶寬約20m,為礦區最大的一條控礦斷層。斷層走向與地層基本一致,礦體賦存于破碎帶中,斷層面有擦痕、階步發育,并發育有斷層泥、斷層角礫,斷層產狀為55°∠40°。
2.3 巖漿巖
區內巖漿活動微弱,僅見閃斜煌斑巖脈一條,角閃輝綠巖三條,角閃輝綠玢巖三條,巖脈一般出露長10—20m,最長達140m,厚度10—100cm。
3.1 礦體特征
區內共圈出鉛鋅礦體6條,礦體主要分布在耳陽溝背斜北東翼的中泥盆地層內,主要的賦礦巖性為硅化灰巖、板巖、鈣質粉砂巖,礦體的頂底板圍巖均為泥灰巖,礦體與圍巖界限比較明顯。礦體產于構造蝕變帶中,蝕變帶長約1000m,寬度大于200m,展布方向125°,礦體空間分布主要受構造破碎帶及裂隙控制。
3.2 礦石質量
3.2.1 礦石自然類型
主要有硅化巖型、白云質粉砂巖型、石英脈型。其中硅化巖型為礦區內主要礦石類型,該類礦石較破碎,硅化強烈,硬度較大,多發育于構造破碎帶內,礦石整體呈深灰色—灰黑色,由硅質組成,沿巖石裂隙面多有后期石英細脈貫入,且伴有鉛鋅礦化。
3.2.2 礦石工業類型
工業類型屬碳酸鹽巖型鉛鋅礦,礦石中鉛礦物局部氧化,主要以白鉛礦形態存在,大部分鉛礦物嵌布粒度較粗,少量呈固熔體結構被包裹于閃鋅礦中;鋅礦物嵌布粒度相對較粗,主要是閃鋅礦,有少量的菱鋅礦,與其它礦物共生關系相對密切。
3.2.2 礦石礦物特征及化學成分
礦石的結構主要有自形—半自形晶粒狀結構、交代殘余結構、內部環帶結構、內部裂紋結構。礦石的構造主要有塊狀構造、浸染狀構造、條帶狀構造、脈狀構造、角礫狀構造等。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是閃鋅礦、方鉛礦、褐鐵礦、赤鐵礦、黃鐵礦、鉛藍、白鉛礦、鉛礬、磁黃鐵礦、菱鋅礦、菱鐵礦等,主要脈石礦物是方解石、石英、長石、絹云母、綠泥石等。
3.3 礦體圍巖和夾石
礦區內礦體頂底板圍巖均為泥灰巖,泥灰巖多呈薄層狀,淺灰白色,由泥質及少量粉砂質組成,礦物顆粒間界線不清晰,呈隱晶結構,泥質大部分重結晶為顯微鱗片狀絹云母。
4.1 礦床成因探討
礦床所處的泥盆系地層為西秦嶺鉛鋅濃度克拉克值較高層位,是本區的礦源層;在固結成巖以后,由于大氣降水、地下水等形成的熱水溶液作用,使巖石中的有益組分在多期復雜的地質作用過程中發生了多種形式的分解、擴散、遷移和再富集作用;區域性構造活動為成礦提供了熱源和動力,含礦熱水溶液在地下深部循環過程中隨著溫度和壓力的增加,使溶解能力進一步加強,更多地溶解了巖石中的有益組分。最后含礦溶液沿溫度降低、壓力減小的方向運動,在斷層破碎帶、張性及張剪性裂隙內和化學性質活潑、滲透性強、多孔隙的巖石內沉淀下來,形成似層狀、透鏡狀礦體。
該礦區因主要受地層控制,且經后期構造作用改造,故認為該礦床成因為層控沉積再造型礦床。
4.2 找礦標志探討
地層標志:礦體主要產出在西漢水群黃家溝組(Dh)地層中,是西秦嶺地區多金屬成礦的主要地層標志。
構造標志:斷裂構造破碎帶是區內明顯的找礦標志,礦體均賦存在北西向斷裂蝕變帶中,斷裂蝕變帶為導礦、容礦構造,區內發現的礦體均與斷裂構造破碎帶有關,礦體嚴格受斷裂構造破碎帶的控制。
圍巖蝕變標志:區內已發現的礦體均具硅化、褐鐵礦化、碳酸巖化、絹云母化,所以圍巖蝕變也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1]王集磊,何伯墀,李健中,等.中國秦嶺型鉛鋅礦床 [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7.
[2]張新虎,等.甘肅省區域成礦及找礦 [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3,3.
[3]張新虎,等.再論甘肅省板塊構造 [J].甘肅地質學報,2005,14(2):1-10.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5-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