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進前 趙勝利 趙闖
(1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山東濟南250013;2山東地礦投資有限公司山東濟南250013)
鄒城市普陽山地區鐵礦地質特征及找礦遠景分析
■臧進前1趙勝利2趙闖1
(1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山東濟南250013;2山東地礦投資有限公司山東濟南250013)
在嶧山斷裂東側的基底巖系區分布有基性-超基性巖體,其磁鐵礦含量高者可構成礦體。礦床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屬巖漿晚期結晶分異型磁鐵礦礦床。利用高精度磁測、鉆探等一系列的工作并結合成礦地質背景及礦床的地質特征,大致查明了該礦體的規模、形態和產狀,圈定了成礦的靶區,為下一步找礦勘查擴大資源遠景提供了依據。
鐵礦 地質特征 標志 遠景 山東鄒城
山東省鄒城地區巖漿結晶分異型礦床主要產于嶧山斷裂東側的基底巖系區。該區主要分布的基性—超基性巖體,五臺期,地殼熱流值顯著下降,地殼剛性度增加,是原始地殼向陸塊轉化的過渡時期。早期華北陸核發生張裂,局部可能形成裂陷槽,拉斑玄武質—鈣堿性玄武質巖漿沿張裂帶侵入;后期裂陷槽閉合,下地殼部分熔融,導致魯西地區TTG花崗巖漿(嶧山超單元)侵位[1]。近年來山東省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在對東省鄒城市普陽山地區鐵礦地質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在普陽山至土山一帶存在著高磁異常,其鐵礦層位較為穩定,厚度較大,代表性強,找礦上具有指導意義。
鄒城普陽山鐵礦區位于魯西斷隆(Ⅱ)、魯西斷塊隆起(Ⅲ)和尼山斷凸(Ⅳ)的西南部,橫跨兗州潛凸和濟寧潛凹,西鄰嘉祥潛凸,北鄰兗州潛凸和汶上潛凹[2]。研究區為兩個潛凸之間的潛凹區,區內多為第四紀、新近紀松散沉積物。
1.1 地層
區內地層主要出露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及新生界第四系含礫砂質粘士、砂質粘士、亞粘土等。
1.2 構造
區內構造不發育,主要有NNW及近SN向小斷層,分布數量較少。上述二組斷層局部見有閃長玢巖充填,巖脈受構造控制明顯,寬度較小。
1.3 巖漿巖
區內巖漿巖體廣泛出露。巖漿活動主要為五臺期,為同源巖漿高度分異多次脈動涌動侵位的產物。早期超基性巖漿沿北西西向構造侵位,形成超鎂鐵質北西向巖體群帶,主要巖性為角閃輝石巖、角閃石巖等。巖漿活動晚期,分異形成的富含鐵、釩、鈦元素的殘余巖漿冷凝形成鐵礦床,后經殼幔混合型巖漿沿構造薄弱帶上侵形成英云閃長巖——奧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等嶧山超單元TTG系列的巖石。中生代本區巖漿有微弱活動,沿斷裂形成閃長玢巖、正長斑巖等小型巖脈。
1.4 地球物理特征
利用含鐵巖層與圍巖的磁性差異,圈定異常區,是行之有效的找礦手段。在區內利用磁測手段尋找富鐵地質體,具備地球物理前提[3]。區內異常主要位于普陽山南及土山鐵礦體東西兩側,共圈定高磁異常6處。其中C1、C2、C3為見礦高磁異常位于工區南部,其規模較大,磁異常值較高;其余三處異常位于普陽山主峰以南,土山主峰以北,總體上異常中心數值較小。
2.1 礦帶特征
區內由西向東已發現3個礦帶,西礦帶分布于土山的西偏南,礦帶東西長67.5m,寬26m,見有兩層礦體。中帶分布在土山南側,礦帶呈南北稍長的多邊形,見到5層礦體;東礦帶分布在中帶東側,東西長65m,寬48m,僅見一層礦體。三個礦帶共圈出8個小礦體,總體走向近東西,空間上三個礦帶的礦體呈透鏡狀或囊狀產出。
2.2 礦體特征
礦體位于土山及其西南側,走向近東西,產狀較平緩,礦體嚴格受超鎂鐵質巖體的控制,與角閃石巖、角閃輝石巖巖體關系密切,角閃石巖或角閃輝石巖即為礦體的含礦母巖,其空間展布布與超鎂鐵質巖體的分布相一致。
2.3 礦石特征
礦石類型極其簡單,礦石中的含鐵礦物除磁鐵礦外,赤鐵礦、褐鐵礦等均較少,故按組成礦石的主要鐵礦物劃分,礦石的自然類型應屬磁鐵礦石。礦石結構主要有填隙結構、包含結構、半自形粒狀結構。礦石呈致密塊狀構造。
2.4 圍巖蝕變
礦體的圍巖主要為花崗閃長巖,近礦圍巖為角閃輝石巖及角閃石巖。圍巖蝕變主要綠泥石化和綠簾石化。
2.5 主要成礦特點
礦床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賦存于輝石巖或角閃輝石巖中,歷經后期運動的多次改造,致使礦體形態、產狀受到不同程度的改變。其圍巖呈殘留島狀分布于前寒武紀基底巖系中,并受到后期巖漿的同化混染。礦體與圍巖呈漸變過渡關系,其礦床形成是巖漿分異作用的產物。
3.1 找礦標志
(1)礦體賦存于太古代晚期侵入的角閃輝石巖、角閃石巖內。輝石巖或角閃輝石巖為含礦的母巖,為本礦區找礦的一個標志。
(2)礦床礦石中的鐵質礦物主要為磁鐵礦,具較強的磁性反應,磁異常是重要的找礦標志。
3.2 找礦遠景
(1)區內土山鐵礦體向南東延伸、經本礦區繼續向東南延伸數公里后隱伏于第四系之下。而對礦區外圍出露的多處礦體、礦帶分析發現礦區外圍具有較大的找礦潛力。
(2)土山主峰西南、東南異常較大范圍的磁異常即CⅠ、CⅡ、CⅢ號磁異常,是下一步找礦的重要靶區。
(3)在嶧山斷裂東側的航磁異常區,進行地磁異常查證,并配合探礦工程驗證,是行之有效的擴大資源遠景的手段。
本區含礦巖體為基性—超基性含磁鐵角閃輝石巖和含磁鐵輝石巖,為低品位需選磁鐵礦石。本次工作大致查明了區內賦礦層位的地質特征及礦體數量、規模、產狀、有用組分含量及分布特征。礦床形成于新太古代晚期,賦存于輝石巖或角閃輝石巖中,礦床成因類型屬于巖漿晚期結晶分異型磁鐵礦床。
[1]宋明春,李洪奎.山東省區域地質構造演化探討 [J].山東地質,2001,17(6):12~17.
[2]李哲,邢麗花.濟寧鐵礦礦床成因探討 [J].山東國土資源,2010,20(17):164~166.
[3]房靜,魏緒峰,等.安丘市夾河套鐵礦地質特征及找礦遠景分析 [J].山東國土資源, 2008,24(10):14~16.
[4]山東省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山東省區域地質 [M].濟南:山東省地圖出版社,2003.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5-46-1
臧進前(1982~),男,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地質礦產勘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