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大隊新疆庫爾勒841000)
關于地質災害防治中兩個問題的認識
■朱亞平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三地質大隊新疆庫爾勒841000)
我國自然地理、地質構造、地形地貌以及氣候等條件甚為復雜,發生地質災害的次數不在少數,為了從根本上保障社會的穩定、減少人民群眾的財產損失,科學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避免和減輕致災地質作用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將此項工作上升為關注民生、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高度。
地質災害 防治 問題
地質災害通常情況下是由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所導致的災害,大部分是由于兩者綜合作用導致的,從而引起地球表面的部分巖土層出現移動。如何降低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同時對地質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利用,成為了不得不深思的問題。從長遠的發展角度考慮需要將地質災害的防治和地質環境利用相結合,建立科學高效的防治利用體系。最大程度上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有效地利用地質環境。
1.1 自然因素
特殊的地質構造和地理環境,是地質災害的主要成因。①地形地貌。某些山區河谷間差異較大,容易誘發地質災害。②水文氣候。某些地區降雨量充沛,夏季多暴雨,洪澇災害頻發,冬季陰雨綿綿。③地質環境。某些山區呈斷裂發育,多褶皺,巖體破裂,已經呈現出多種裂隙。但就這種地質條件而言,一旦存在外界條件刺激,很容易造成自然災害的發生。④山區地震。隨著地震的發生,從而造成多種自然災害的隱患,且發生較為頻繁,若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響,地質較為脆弱的地區也就成了災害多發地,而這些地區也是應做好防范措施的重點區域。
1.2 人為因素
對于地質災害而言,多數災害的發生都與人為因素有關。就該地區的地質自然災害而言,濫砍濫伐、礦產資源不合理開發等因素是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在山區,大面積森林的破壞,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資源,將會使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是礦山的過度開采,不僅會使植被遭到破壞,產生的礦渣與廢土被傾倒進河流中,將直接造成河道淤積。如果氣候發生變化,會導致河水流量猛增,發生泥石流自然災害。同時,山區地震自然災害的存在,是導致滑坡的又一重要因素。隨著地震的發生,多種自然災害都會發生,并且會較為頻繁。在地震發生之后,也會留下嚴重的災害隱患。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響,地質較為脆弱的地區也就成了災害多發地,而這些地方也是應做好防范措施的重點地區。
2.1 完善地質災害應急管理系統
政府應當充分利用全省在防災領域多年的經驗積累,引進多學科綜合的地質災害防治隊伍,深化防災手段,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應急管理系統??煽紤]由群專結合查災向專業化普查轉變,借助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和衛星應急通訊系統,將現階段的地質災害普查由專業化普查轉變。針對地質災害的多發區,應根據災害的實際特點,配備相應的防災設備。在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區域,應安排數據采集、視頻傳輸、遠程會商等各方面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專業監測,并配備滑坡報警器、裂縫伸縮儀等高科技監測設備,從多角度對地質災害應急管理系統進一步加以完善。最終在進一步強化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工作的同時,通過多災種聯防、多手段并用等一系列方式,提升地質災害的綜合防災效益。
2.2 對重點地質災害區域進行重點監控,防治結合
利用科學技術,深入性的對地質環境調查和地質災害進行調查,跟具有資質性的部門協作,編排地質規劃,勘察礦山地質環境,對礦業開發對土地資源、地質地貌景觀、植被和水資源的破壞程度進行詳細調查,詳細勘察礦山地質災害的類型、分布、規模及危害為了恢復礦山生態環境,結合本地工程申報申報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建立并健全良好的生態環境,重視并加強治理礦山地質環境項目工程。通過政府的統一領導,積極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到地質災害防治過程中,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工作,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各部門之間互相協調,保證應急指揮的高效運轉,同時建立起群測群防網絡,通過各方面的努力,共同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好。
2.3 多方籌資,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經費投入力度
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區、鄉鎮各級人民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納入年度計劃和財政預算,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逐步建立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分工協作,社會共同參與協調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機制。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堅持“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對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隱患,明確防治責任單位,落實防治治理責任主體。
2.4 優化生物防治措施
在工程施工中可以利用生物防治措施來消除或降低地質災害,其應用原理為通過植樹造林、種草護坡以及合理耕牧等方式促進生態平衡,不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地質災害的發生機率。同時,生物防治措施在應用中具有持續時間長、投資少以及應用范圍廣等特點,對改善工程施工場地及周圍的自然環境條件有著重要作用。
2.5 避讓防治
(1)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2)搬遷避讓措施。對于一些危害嚴重、危險性較大的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費用通常會超過搬遷費用,且重新建房依舊會受到巖土地質災害帶來的威脅,此時就應選擇搬遷避讓措施。
結合我國地質災害多這一特點,在工程的施工過程中要能夠考慮多方面的原因,對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及時的進行防治,防止災害的加重。在防治地質災害的過程中,充分的依托科技的力量,才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雖然目前我國在這個領域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因此,不斷完善和創新地質災害防治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是維護人們生命健康以及減少財產損失的關鍵。結合地質環境,從其規律出發,科學預測,合理的制定治理措施,相關的技術人員也要堅持將地質災害治理與地質環境相結合,科學分析之后,在制定防治措施,從而提高治理效果。
[1]周惠.淺論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 [J].山東工業技術,2015,10:236.
[2]齊林梅.關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探討 [J].西部資源,2015,03:194-196.
[3]劉傳正.關于地質災害防治中兩個問題的認識 [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5,03:1-2.
P694[文獻碼]B
1000-405X(2016)-5-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