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伏芳
(云南南方地勘工程總公司云南大理671000)
論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
■高伏芳
(云南南方地勘工程總公司云南大理671000)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物質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斷的提高,同時也對于物質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提高,進而導致最近的幾年來我國地質災害不斷的出現。在本文當中主要是針對了我國地質災害的防治以及地質環境的利用做出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并且在這個基礎之上提出了下文當中的一些內容,希望能夠給與同行業人員提供參考。
地質災害 防治 地質環境 利用 分析
針對于地球來講,主要是存在著不斷的運動,并且路堤板塊也是在永遠運動這的,這樣將會導致出現了地質災害的出現,尤其是最近的幾年來我國人類不斷的發展,對于大自然的改造速度在全面的提高,對于這些改造來說,并不是都能夠與大自然的變化規律相互符合,對于不合理的大自然改造來說,將會導致地質災害的不斷出現,并且現階段地質災害已經是成為了較為常見的一種自然災害,對于人們所帶來的威脅也是越來越大,因此在對其進行治理的過程中應該要以防為主,防治相互結合,從而減少地質災害的出現。
1.1 關于地質災害的分析
所謂的地質災害,主要是在自然界當中地質所出現的變化,或者是因為人為方面的因素直接的導致了地質環境出了惡化,導致人類的生命以及財產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對于地質災害來說主要是可以來自于自然,同時也是一種不可抗拒的災害,通過對地質災害進行預測以及治理是相對來說較為困難的,要是出現了地質災害,所帶來了后果也是十分嚴重的,所以,在最近的幾年來,我國政府部門對其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然而因為受到了經濟基礎以及技術方面的限制,一直到現階段,也沒有辦法能夠全面的對地質災害做出防治,針對于自然災害來說,人們所能做的便是要盡自身最大的努力來進行防治,從而減少災害的出現,同時也需要對地質災害做出全面的分析預測,將其存在著的規律進行發掘,這樣便可以更好的對地質災害的出現進行降低,由于地質災害的種類相對來說比較多,比如較為常見的便是山體滑坡以及泥石流等。
1.2 關于地質環境的分析
然而站在廣義的角度來分析,地質災害主要是指巖石和水等物質所構成,但是要是站在狹義的角度來分析,那么便是巖石和其產物風化之后所形成的產物,地球在進行運動的過程中,地質環境也是在不斷的進行運動。因此針對于地質環境來說,可以將其稱之為地球演化的過程,并且也是巖石團以及水圈等作用下對其做出了能量的轉換,形成了現階段人們所看到的地質環境。主要是在最后一次造山運動以及冰期之后所形成的,同時也是一個較為相對開放的環境之中所出現。在這種存在著生物圈以及水圈等,并且每個層次之間是相互作用和影響的,最后擺弄形成了地質環境。所以通過對地質環境的分析以及地質運動的規律,要對其做出科學的地質災害預測分析,最終能夠減少損失的出現。
根據地質災害以及地質環境之間所存在著的關系進行分析可以知道,要想能夠對其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控制,首先便需要對其存在著的規律進行掌握,進而制定出防治的措施。
2.1 由于地質災害來自于地質環境
針對于地質環境主要是地球在進行運動之后以及人類活動相互結合的產物,并且在地質環境進行演化的時候,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災害,尤其是在最近的幾年來,地質災害的變化速度在不斷的提高,同時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改造速度也得到了提高,雖然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也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的出現。因此針對于這種情況下來說,導致了地質災害的危害也在不斷的加大,同時地質災害的出現主要是在地質環境之中,并且地質災害是不可能單獨出現的,所出現的地形以及地貌等一同構成了地質災害出現的條件,通過它們一起相互的作用使其形成了地質災害出現的原因。
2.2 地質災害會對地質環境帶來影響
通過對環境學定義分析可以知道,環境的質量主要是在一個具體的環境之內,并且其總體或者是環境的一些要素將會對人們的生產以及繁衍適宜程度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是針對于地質環境來講,質量的好與壞將會對人們生活以及發展帶來直接的影響。所以,如果地質環境的變化已經是超過了地質環境自身的適應能力,那么將會出現地質災害。然而通過對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分析可以知道,要是出現地質災害,將會對人類的生存帶來危害。針對于我國來說,主要是一個地域遼闊的俄國家,并且地質環境也較為復雜,在每年當中所出現的地質災害所達到的損失已經是數以百萬計,因此針對于地質災害的出現,主要是可以總結為以下方面:首先則將會對嚴重的影響到人們的生產財產安全;其次則是間接的對人類的經濟以及社會發展帶來直接的影響。
在對地質災害做出防治的過程中,要能夠嚴格的遵守環境保護的規律,在地質災害出現之前,應該要采取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使其能夠減少環境的保護以及降低地質災害出現的概率,或者是地質災害出現之后應該要及時的采取補救的措施,減少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在對災害進行控制的過程中應該要采取防治結合的手段,這樣才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對災害進行防治的時候,通常情況下主要是具有以下內容:首先是在進行防治的過程中應該要堅持環境保護的原則。其次便是要把災害地區所威脅到人以及物等設備進行撤離,減少災害出現所帶來的損失。
通過上述分析,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之下,現階段我國的地質災害防治已經是得到了不斷的成就,然而這也是遠遠不足的,由于人類的活動并不會停止,因此災害的防治措施也需要不斷的完善,這也是能夠對人類健康生活以及財產損失降低的有效途徑,通過對地質環境進行結合,并且對其存在著的規律進行科學的預測,進而制定出合理的防治措施,達到地質災害治理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1]程伯禹.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 [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4,12(24):120-124
[2]趙萬民,李云燕.山地城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思考:防治與利用一體化 [J].上海城市規劃,2013,12(24):104-107
[3]翟偉峰,劉復剛,王永潔.黑龍江省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策略分析 [J].自然災害學報,2006,12(24):185-188
[4]韋仕川,欒喬林,黃朝明,谷秀蘭.地質災害防治的土地利用規劃軟措施研究綜述及展望 [J].自然災害學報,2014,12(24):108-112
P694[文獻碼]B
1000-405X(2016)-5-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