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邊的遇“險”
——《烏鴉喝水》課堂教學案例
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中學春江分校 李玉美
【案例背景】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我們的課堂也漸漸地發生著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體現得越來越明顯。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也越來越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和個性表達,表達出自己最為“本真”的想法,“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更是成為了評價一堂好課的重要標桿;作為學生,也越來越不迎合教師的“虛假”游戲,“以我眼觀物,讓萬物皆著有我之色彩”更成了學生在課堂中追求自我存在的重要價值點。在教師的預設跟不上課堂生成的時代,我們的語文課堂就存在種種“驚險”,而在上學期教學《烏鴉喝水》這篇課文中,就經歷了這樣的一次驚險。
【案例描述】
《烏鴉喝水》是一篇經典有趣的童話故事。通俗易懂,以“喝水”為線索,采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說明任何事情只要開動腦筋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課文語言簡潔,淺顯易懂,生動活潑,貼近兒童生活,學生不難理解。但有名人曾說:學寓言應該讓課堂充滿童趣,還孩子一份童真,讓學生在寓言故事的世界里以自我的方式暢快漫游。
在一次校外公開課上,我為了讓學生體會烏鴉非??诳实男那?,體會水的“來之不易”,突出“終于”一詞,我打開“到處”這一扇思維大門,引導學生拓展想象:師:烏鴉非??诳?,它到處找水喝,它飛呀飛呀,飛到了一片大森林,可是,大森林里雖然數目眾多,但是找遍了整片森林也沒有發現一滴水??伤]有灰心,繼續踏上尋找水源的路,它還會飛到哪里呢?生:它還會飛到一片綠油油的田野里。師:到田野里發現水了嗎?生:沒有。師:那么它繼續尋找,飛呀飛呀,現在又飛到哪里了呢?生:它飛到了一片草地上。師:它找到水了嗎?生:沒有,一滴水都沒有找到,唉……師:不要灰心,小烏鴉坐在草地上歇了歇腳,繼續尋找水。它還會飛到哪里呢?生:它還會飛到一片荒無人煙的墳墓里。
師:是啊,那可是它經常棲息的地方,在那里找到水了嗎?生:還是沒有,找得真累、真渴呀!聽到這里,我不禁暗自沾沾自喜,隨著我的一步步的引導,孩子們逐漸在我預先設計的“思維山脈”上很努力地“爬坡”,而我,像是手中揮舞著羊鞭的放牧人,唱著牧歌,引領著羊群漫步在碧綠的大草原上。我興致一來,又給孩子們加了一把柴火,說道:水呀水,你是生命的源泉??!你在哪里呀,小烏鴉拖著疲憊的身體繼續尋找。它還會飛到哪里呢?這時,一位同學興致勃勃地回答道:小烏鴉眼前一亮,它找到了一條小河,它來到了小河邊。
當學生說到這里的時候,我心里一沉,心想:這下糟了,怎么跑到了小河邊,我該怎么往下接呢?這與課文后面的內容不符合呀!可是文章中說:“‘到處’找水喝?!蔽议_頭也是引導他們“到處”去找的,既然是“到處”,來到小河肯定沒有問題啊,我完全沒有理由否定學生的這一思維,怎么辦呢?情急之下,我突然想出了一條妙計:
師靈機一動:因為那里的天氣特別地干燥,所以呀,小河幾年前就已經干枯了,現在只能看見干涸得裂開了嘴的河底和岸邊的根泛黃的狗尾巴草。
生眼睛灰暗:啊……唉……太慘了……還是沒有找到水。
師嘴角上揚:可是,天無絕人之路,小烏鴉往前一看,瞧,前方出現了一個亮閃閃的玻璃瓶子……
【案例反思】
我真心地為學生能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思維的主動性而感到興奮和高興,在這樣一則寓言故事里,他們能童真地去思考,暢快地去漫游,去表達自我的想法。同時也暗自慶幸自己能平安地度過這次“小河邊的驚險”。
經過本次教學,我深刻地感悟到:課堂的巧妙設計在和課堂的真實生成的磨合過程中會出現種種“課堂大驚險”。而當“遇險”時,就要充分體現老師的智慧。
每一次課堂的生成都是一次深刻的大冒險,更是一次在獨木橋上的舞蹈。漂亮的舞蹈會使得課堂妙趣橫生,但是一旦失足,也將面臨“淪陷城池”的悲劇。在本課中,我根據“到處”一詞,挖掘文本的“思維空白”,讓學生入情入境,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努力地讓課堂“活”了起來,營造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氣氛。所以,我認為,學生暫時的“跑偏”并不可怕,這反而會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一絲生氣,一絲靈動。
課程標準:“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p>
從比較中可以看出,課程標準更重視“主動積極的思維”。在本課中,我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思維拓展,并且運用一些銜接詞匯對學生進行啟發,讓學生學會在腦筋上奔跑,把語言文字轉化為靈動的聯想實踐,讓學生去想烏鴉口渴了,需要喝水,那它會去哪里找水呢?為了引導學生思維,我首先給學生拋了一塊磚:它飛到了森林里去尋找水。有了這個引導,學生就開始發散開來了,說了去田野、去草地、去墳墓等。這個過程讓學生將簡單的故事還原真實,同時也充實了文本的趣味性和豐富性。但是,這次讓我想不到的是,有一位小朋友居然直接說來到了小河邊,是啊,小河是充滿水源的地方,既然是“到處”,為什么就不可以是去小河邊呢?這樣理解的話學生的思維過程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問題是我怎么往下接呢?來到了小河邊,烏鴉喝到了水,那我豈不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學生的思維是出于童真的,他們的想法雖然沒有成人想法那么成熟,但卻比成人的想法更加真實有趣,讓人意想不到,又有一種意料之中的感覺。所以,在我們的語文課堂里,最重要的不是學生學得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到底有沒有開始啟動思維的模式,做一個有“主題意識”的開發者而不是做一個“接受模式”的存在者。啟動學生本真的思維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跑偏”是語文課堂常有的事。因為“一千個讀者眼里,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于同一事物的認知往往是各種各樣的。在“思維奔跑”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認知,在其中,會有讓我們拍案驚奇的,絕口贊嘆的,也會有無法理解的、感到莫名其妙的。那么,這個時候就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做一個好的關節,既把學生的思維保護好,又將思維的路線涌向文本本身。跑出去了,記得把學生及時地拉回來。在本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小河”的出現似乎把我的教學設計引向了一個“死角”,讓我“進退兩難”。但是,任何事情好像都有一個“絕處逢生”的機會,所以,面對學生童真思維的大冒險,我們要根據教學目標,根據文本特點,巧妙地將意思引領到文本中去,但是又要做到不留痕跡,如本課中,小河是找到了,但是并不代表找到了小河就找到了水,這條只是一條干涸了的小河,被學生這樣一引發,反而越發體現“水源的珍貴”,水的難找??芍^“掀起千層浪,歸于平靜中”。我想,這才是一堂精彩的語文課堂,跌宕起伏,順應思維,順應目標。
學生的思維是靈動的、童真的,這就使得課堂里存在種種“險機”。面對危險,我們要敢于冒險,善于絕處逢生。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更出彩,更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