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塘市小學 劉小冬
?
詩詞文化:一道亟需重塑的藝苑風景
江蘇省張家港市塘市小學 劉小冬
【摘 要】
【關鍵詞】
詩詞文化 小學語文 誦讀 情感 拓展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道亮麗的藝苑風景,中華文化的優秀文化中離不開詩詞文化,傳承它是每個中華兒女的歷史使命,素質教育實施以來,生本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的詩詞教學倍受關注,詩詞教學關乎著文明的傳承,關乎著孩子們語文素養的提升和對傳統文化的浸染。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詩詞教學很少被獨立地作為一項教學任務出現,很多時候教師往往會以學生背誦為目的開展教學活動,忽視了學生精神層面的教育,與素質教育中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相背離,對整個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也是極其不利的,故而,這道獨特的藝苑風景值得我們語文教師去欣賞,去探尋,去挖掘其中的無窮魅力。
小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內容不是很感興趣,但是他們卻對于背誦古詩情有獨鐘,從咿呀學語的時候開始,孩子們便會背很多的古詩詞,故而在小學語文詩詞教學中,使學生產生對于詩詞內容的學習興趣,挖掘出他們在記憶和朗讀方面的優勢,使其神悟其中蘊含的情感,讓小學生也能在詩詞文化中受到品格的熏陶,于此同時,教師還要向學生講述誦讀的技巧,讓他們在已有的朗讀體驗中培養孩子們的語感。
例如,在六年級《如夢令》一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讓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通過學生初讀詩詞,感受其中的優美語言,培養出孩子們的基本語感,比如說“昨夜/雨疏風驟,沉醉/不知歸路”這樣的斷句法來進行誦讀,從而使學生在小學階段便產生對于國學誦讀的情感和語感,這首詞是李清照早年時期的作品,洋溢著少女的情懷,再讀詩詞,讓學生以“沉醉”為切入點,感悟詞人的快樂心情及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三讀詩詞,讓學生進行語言表述是從詞中哪些詞語感受到的情愫。最后學生自主誦讀,自己想象詞中的美好畫面,在美好的意境中獲得屬于自身的對于詩詞的感受。教師在其中要充當一個參與者和引導者的角色,讓孩子們掌握好抓住重點的詞句品味情感的方法,對古詩詞有一個深層次的理解。
掌握古詩詞的朗讀韻律、節奏對于小學生學習古詩詞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只有在學生的自主誦讀中,才能讓詩詞文化無形地滲透進孩子們的心中,讓他們把握詩詞中的情感,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每首詩歌都凝結著詩人的或喜或悲的情感,這情感的背后必定會有著自己的故事,挖掘出這些詩詞背后的故事,對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小學詩詞教學中,如若要使傳統的文化得以承繼,就要把握那個時代中詩人的生活經歷,故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經意地為其講述詩人的一些經歷,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作品。
例如,在六年級語文中的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便可以采取利用背景知識,激發學生學習欲望以及探究熱情的方法,在課堂導入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之前學過的杜甫的詩《春望》引入新詩的學習,這首詩中凝聚著詩人在八年安史之亂中的真切感受,那段時光是詩人不可磨沒的記憶,百姓的血淚生活,流離失所的悲慘景象猶在眼前,杜甫在詩中展示出了感時與恨別的一腔愁情,他的愛國情感得到了激發,他飽經滄桑的人生經歷注定了他與人民之間的親密,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便是在詩人聽到“安史之亂”接近平息的消息時所做的一首詩,不用我們去讀,就可以看到了詩人的那種欣喜的表情,這首詩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而出,這樣的背景介紹對于詩人深入地理解作家的寄寓在詩中的情感大有裨益。
背景知識的講解,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也是一個輔助作用,但是先講作家再講背景再講古詩的教學模式,會使小學生產生學習倦怠感,我們要擺脫學生所厭棄的那種教學模式,采取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講古詩詞背后的故事。
小學教材中選取的古詩詞的數量是有限的,如若想讓詩詞這片藝苑風景不會被時代的發展而埋藏,那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積極地進行古詩詞的拓展,培養學生的詩詞素養,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其在更廣闊的詩詞天地中獲得國學文化的熏陶。
例如,在《墨梅》一詩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了墨梅所具有的鄙視俗流,貞潔自守的高貴品質后,可以讓學生對于托物言志的手法進行深刻地理解,并向學生列舉相關的古詩進行深入地理解,比如說“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石》)這些古詩中都采取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將人的品質通過梅竹等意象表現出來,豐富了學生的審美情趣,也對學生思想品質的形成具有積極的意義。
拓展是每個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課堂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尤其是詩詞教學,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豈是幾首古詩便能理解透悟的?故而教師要在詩詞教學中進行延伸性訓練,提升學生品味,增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力。
總之,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燦爛瑰寶,是必須繼承和發揚的優秀文化,故而,教師首先在意識上要加以關注,關注學生的誦讀,適時地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拓展,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讓學生在詩詞教學中汲取豐富的養料,滋養自己的品格,豐盈自己的人生。
【參考文獻】
【1】徐雯.淺談小學語文中的古詩詞教學【J】. 新課程(中),2011(06)
【2】任運昌.小學古詩文教學的意義、現狀與優化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07(08)
詩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詩詞文化教育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積極的意義,而現在的教學中卻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亟待改進,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誦讀,關注課堂模式的構建以及注重課外詩詞的延伸性學習,不斷豐富學生的詩詞素養,使其獲得品格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