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西新橋幼兒園 巢新宇
?
維護幼兒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策略
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西新橋幼兒園 巢新宇
【摘 要】
【關鍵詞】
家庭環境 教養方式 教育方法 教育觀念 幼兒心理健康
蘇霍姆林斯曾經說過:“善良的感情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良好的情感是在幼兒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將永遠無法彌補。”這句話深刻地告訴我們應重視幼兒早期良好情感的培養。良好的情感,無論對幼兒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還是使其將來成為高素質的人才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家庭教育中,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家庭的教養方式、父母的榜樣作用、父母離異、家長教育要求的不一致以及祖輩與保姆教養的問題等等。我們需要對幼兒的家庭教育作有效的指導,以使家長能夠掌握有效的策略,與幼兒園共同維護幼兒的心理健康。
國內外的許多幼兒心理研究表明:幼兒也有情感需要,而情感需要的滿足,對于成長發育中的孩子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1.被別人愛的需要。家長要經常給孩子予以肯定鼓勵和贊揚,對他們提出的正當的要求盡可能地接受并幫助解決,讓幼兒從內心感受到:父母喜歡我,希望我能進步。
2.體驗成功的需要。如果在生活中常有失敗的感受,孩子就會變得灰心傷氣。因此,家長一方面應注意要求不宜過高,以免超出孩子的能力限度而使他受挫;另一方面,在提出要求時要多考慮孩子的心理特點,使其能夠并享受由此帶來的成功的樂趣。
3.歸屬集體的需要。孩子都很喜歡和小伙伴們在一起玩,一起學習,在集體中得到快樂。如果長時間獨處,孩子的情緒就會受到壓抑。家長應設法為孩子創造與同伴共同學習和游戲的機會。即使孩子暫時不得不離開集體(如生病住院等),家長可通過打電話、探訪等一些途徑,讓孩子了解到伙伴對他的思念,從而讓孩子時時體會到集體的溫暖。
4.自尊的需要。孩子學什么,怎么學,玩什么,怎么玩,家長都不帶有強制性。家長應激發孩子開動腦筋去想去做,并讓孩子在自我評價中增強責任感。孩子一旦有了進步,則應及時地作出肯定的評價和鼓勵。
5.擺脫過失感的需要。有些孩子犯了錯誤或經歷了幾次失敗,就精神不振或失去了信心,家長此時若一味指責或不加以心理指導,就更容易使其心理受到壓抑。因此,家長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的過失,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做事情失敗了沒有關系,只要你堅持,一定會成功。
6.克服膽怯的需要。當孩子對陌生的活動產生膽怯的心理而不愿參加時,家長不要催逼嚇唬,而應由意識地加以引導。當孩子不小心磕絆摔倒時,家長千萬不能大驚小怪,而應給予安慰。對孩子害怕的事情,家長要加以解釋,以消除孩子的顧慮。
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心理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俗話說:言傳身教,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所以說,父母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有很大的作用。兒童的學習和模仿能力是極強的,父母與人相處的方式、對待事物的態度,父母的興趣愛好、習慣方式,甚至走路的姿勢和說話的神情語調等都會成為孩子習慣行為的模式。父母的價值觀、道德觀亦是其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由于自身的知識經驗及認知水平的限制,往往會以父母的道德準則為道德準則。兒童是非觀念和善惡標準的形成,主要受父母是非觀念和善惡標準的“同化”。兒童在家庭生活中學習父母的是非觀念和善惡標準,父母也會以自己的價值觀、是非觀、美丑觀去影響孩子的道德行為。所以父母應重視自身修養的提高,樹立正確的積極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以對孩子施加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需要家庭的溫馨和溫暖,父母應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作為父母要尊重兒童的獨立人格,作風民主、和藹可親,這對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將產生極為有利而深刻的影響。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滿足了孩子的歸屬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愛和被尊重,也學習怎樣愛他人并尊重他人,從而增強了自尊和自信。另外,溫馨家庭能使孩子獲得支持感,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既是子女的長輩,也是他們的教師和朋友,當孩子猶豫、彷徨或遇到困難、挫折時,父母可以以各種角色來關懷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在家庭的關懷中吸取力量。家庭缺少溫暖和情感交流的孩子,易產生心理障礙,從而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發展。總之,良好的家庭和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沒有父母的愛,所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因為缺少父母之愛的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就會經常處于緊張憂慮之中,這將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發育。愛是開啟幼兒心靈的鑰匙,是通往幼兒內心世界的橋梁。但對孩子又不能溺愛、偏袒、縱容,要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理性地關愛孩子是引導和促進孩子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
同時,我們還應看到孩子之間的差異性,父母往往“望子成龍”或“望女成鳳”心切,若自己的孩子不如他人,或唉聲嘆氣或訓斥有加,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孩子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的產生。父母應該看到孩子之間的差異,尊重和理解這種差異的存在,關注孩子發展,積極鼓勵孩子,提供幫助,引導孩子養成自信自強的心理品質。
另外,父母應注意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做到從容、平和、有耐心、有信心。在教養過程中講究方法,因材施教。只有理性地關愛孩子,既不溺愛放縱也不專斷獨行,采用科學的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良好心理品質。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未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基本素質。家庭是幼兒生活的主要社會環境,早期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心理健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創設健康、積極、民主的家庭教育環境,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意識,堅持和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宣傳和實施有效的教育方法,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首要基礎。幼兒心理健康對其整個一生都將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應引起全社會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