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寶應縣開發區國際學校 蘇宏兵
?
教會“專心聽講” 提升課堂質態
江蘇省寶應縣開發區國際學校 蘇宏兵
自市局開展小學生必備的好習慣研究實踐活動以來,我校作為好習慣的實驗學校,積極參與學習習慣的養成研究,一年來,我們以“專心聽講”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為突破口,以點帶面促進學生學習好習慣的全面養成,努力提升課堂教學品位。
“專心聽講”的學習習慣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悉心傾聽”“踴躍發言”“學記筆記”。說起來簡單,但要讓學生真正做到并堅持卻并不那么容易。
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學生來自于不同的社區及周邊農村,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加上留守兒童居多,多數是祖輩照顧,任性隨意,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孩子們在課堂上表現出紀律渙散、缺少集體榮譽感、不愛學習等特點。為此學校借實驗研究的契機,召開專題會議、安排專項調研分析研究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剖析學生不良習慣的成因,以便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習慣也是一種文化,它是學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在學生行為方式上的投射。我校堅持用文化的力量濡染學生的成長。要使學生做到“專心聽講”,自然離不開教室文化、課堂文化的打造。
1.教室文化的追求——安全、舒心、和諧
教室是每個孩子的家,是每個學生成長的樂園。一個安全衛生、溫馨和諧的環境能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 學習中去,在這里,他們不會害怕、不會擔心、不會有顧慮。他們的每一根神經都是放松的,他們的每一份思緒都是自由的。
2.課堂文化的追求——尊重、信賴、賞識
過去,我們有的老師常常會指責孩子,在那樣的情境中,孩子只會封閉他們的心靈,壓抑他們的想法。在實驗研究中,我們引導教師尊重孩子、關心孩子、呵護孩子、賞識孩子,力求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師的溫暖、班級的溫暖,讓孩子在愛的氛圍中去享受學習的樂趣。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越濃,他對課堂的熱愛程度就越大。在這樣的課堂情境中,他們就會積極發言、敢于發言,并不怕說錯。
要使學生真正做到“專心聽講”并不那么容易,他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探索,研究學生的特點,研究課堂的本質,研究教育的最新理念,但最重要的是要研究教師本身,好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會給學生帶去信心、帶去希望、帶去力量。
因此,在課題實驗中,我們強化科研引領,引領教師不斷學習先進理論,不斷豐富研究內涵,努力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學校借助名師工作室的平臺,大力開展課堂教學研究。從備課組每周三集體備課的一目三案研討,到教研組一人一課開放,再到名家與草根(校內教師的微課)教學片段賞析,無不圍繞孩子的自主學習展開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的研討,致力于讓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場所。
為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提升學生學習的專注度。學校創辦兩所學校:骨干教師發展學校和青年教師成長學校,大家“相約周末”進行集中學習培訓,學習先進理論,研磨教學方法、提升專業素養。經過一年多的培訓學習,很多青年教師脫穎而出,他們的課堂上,學生的小臉通紅,小手直舉。在市縣課堂教學評估標準的基礎上,我們又增加了兩項指標:學生課堂的專注與對話狀態(是否投入)和老師的教學狀態(是否為學生內在的需求所服務)。促進教學的轉型,實現了課堂教學改革中的一場靜悄悄的革命。
1.功在課前——著力訓練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每一個好習慣都是學生成長的推手。在課堂教學中,“專心聽講”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習慣。首先我們要求各班主任把“專心聽講”的具體要求跟學生進行宣講,學校還特地制作了宣傳視頻,各班利用多媒體組織播放,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什么叫“專心聽講”。其次通過班會、晨會、主題隊會等形式組織學習交流,讓學生談收獲、談體會、談感悟、表決心。第三,為使孩子們從課前就能做到準備充分,以最佳的精神狀態投入學習,學校實行上下課交接制度:前一位老師下課的時候提醒學生下節課的科目,并指導學生完成下節課的學習用品的準備。下節課的老師提前5分鐘到達教室,檢查學習用品的準備情況。調試好課件,與孩子們在預備鈴響后一起等待上課,這在我們學校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2.化在課中——著力推進
為使學生集中精神專注于學習,養成專心聽講的好習慣,我們發動班主任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編寫了課堂常規兒歌,來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例如二(1)班的班主任周霞老師編寫的:《課前準備兒歌》:“上課鈴,叮當響,我們快步進課堂,不擠不碰不吵鬧,靜靜坐在座位上。書本文具放整齊,等待老師把課上。”
此外,還有課堂調控口令:
(1)師:一二三;生:坐坐好。
(2)師:小眼睛;生:注意看。
(3)師:小耳朵;生:注意聽。
(4)師:小腦袋;生:跟著轉!
讀書口令:
(1) 師:讀書時;生:腳放平。
師:頭不歪來;生:身要直。
師:雙手捧書;生:稍傾斜。
師:眼睛離書;生:有一尺。
(2)師:翻開書;生:××頁。
(3)師:小手舉起來;生:我要指書讀。
……
老師們的智慧讓課堂充滿了生機,讓孩子們在無形之中將兒歌內化為自己的課堂行為準則,促進了好習慣的養成。
3.評在課后——著力鞏固
在課堂規范的育化下,要讓學生對一種狀態持久下去,最后形成習慣,還需要引入激勵機制,讓每個學生都能看到自己每 天都在進步。為此有的班級設立了班級紅星榜,在班級開展擂臺賽:周賽、月評,對于特殊的孩子建立特殊學生進步檔案。有的在班級上建立幫扶對子,定期進行談心交流,為他們加油鼓勁。引入激勵機制之后,學生課堂上學習更投入了,小手舉得更高了,發言的聲音更亮了,課堂上更有信心了。
好習慣是需要培養的。尤其在一個集體環境中,習慣的養成需要長時間的訓練、打磨和強化,訓練——內化——鞏固這三個環節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