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江西省贛縣城關第四小學 溫建蘭
參與意識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注重不斷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在學生內心中變成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學生學習興趣越強;注意力也就越集中;學生的學習思維也就越活躍。在老師適當的引導下,學生能夠興趣高漲,自覺自愿地去探索課堂問題。這樣學生積極參與,氣氛濃烈的課堂,不僅能夠激發教師講課熱情,還能夠提高課堂效率。
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參與意識 學習興趣
根據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我們知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即使教師講課講得再好,如果沒有學生們的積極參與,那么也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很多老師都經常說學生在語文課上不專心聽講,使自己授課都沒什么激情。根據這種現象的產生,筆者認為參與意識在語文課堂中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教師要注重不斷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自覺自愿投入到語文課堂學習中去。
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曾經說過:“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良好的導語不僅能夠迅速地將學生往授課主題方向引導,還能夠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發人深思,動人心扉。比如,在學習《頤和園》這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們看頤和園的圖片,然后教師可以問學生,想不想和老師一起走進頤和園去感受頤和園的美,這樣孩子就帶著濃濃的好奇心理想去探索文章,去發現頤和園的美。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現今的教育已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創新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文章之美,筆者充分挖掘教材,以便使學生展開想象,深入學習。比如,筆者在講授著名詩人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句詩時,筆者給學生們提出假設,假如我是那位詩人,那是怎樣的一種情景,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假設去朗讀這首古詩,進入作者原有的意境當中去,去體會詩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問及自己的感受時,其中有一個學生就這么說的:“從這句詩中我仿佛看到了在天氣晴朗,空氣清新的早晨,剛下過小雨的驛道兩旁,柳樹在輕輕的飛揚,宴席上詩人對著即將踏上旅途,走向遠方的朋友舉起酒杯,殷勤叮囑,深摯惜別。”這種極其美妙的想象,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不僅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還融入了學生對美的創造,即使學生的程度不同,也依舊能夠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再比如筆者在教授《桂林山水》這一篇課文時,筆者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反復閱讀,同時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描寫桂林山水圖片,讓學生從圖片還有課文中看看桂林山的奇、秀、險以及漓江水的靜、清、綠究竟是怎樣描寫的,從而使學生不僅能夠品味美的壯麗,還能夠回味美的韻味。同時教師再從旁進行適當的引導,以便激發學生對秀麗多姿的桂林山水這樣一幅美景的強烈情感,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課文,掌握文章重點。
尊重學生,與學生真誠交流,親密合作,是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要注重的問題。隨著上課鈴聲的響起,教師剛踏進教室那一刻,一定要面帶微笑,著裝大方,與學生們一起心情愉悅的走近課堂,徜入知識的海洋,一起快樂學習,感悟人生。同時,在課堂中,面對課堂上的一些偶發事件,如有學生說話、睡覺等,教師一定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冷靜的對待這些突發問題,要做到既嚴肅又親切。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都不一樣,不管是優秀生還是學困生,教師都要同等對待,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多給學生一些表揚和鼓勵。尤其是在課堂提問這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敢于解決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
對每個學生,筆者都寄予極大的期待。每次在課堂上,我經常對學生說“誰來挑戰一下自己,讀一讀這一段話”,或者是“哪位同學愿意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只要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說錯了也沒關系”等等。畢竟要想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融洽的師生關系是重要的前提。因此,教師身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參與者,一定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親密合作,以便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在這輕松愉悅的氛圍里快樂學習。并且教師也一定要以身作則,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起導向和促進作用。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一定要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懂得巧妙利用課堂上隨機出現的情境變化,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并適時的調整教學策略和活動內容。這樣一來,在這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里,學生自然而然就愿意接受學習,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
總而言之,任何學科的教學,我們都應該注重不斷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自覺自愿地參與到學習中去。并且能夠在教師的適當引導下,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