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華
(黑龍江省煤田地質一〇八勘探隊黑龍江雞西158100)
礦山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
■李光華
(黑龍江省煤田地質一〇八勘探隊黑龍江雞西158100)
礦山行業的發展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關鍵,但是由于礦山地質環境的承載力容量有限,因此在礦山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中有很多制約因素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必須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和實施,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等級進行科學劃分,建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規范標準,并且依據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礦山環境保護水平,促進礦產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基于此,本文將著重分析探討礦山地質災害以及對其防治和環境保護措施。
礦山 地質災害 環境保護
1.1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
在勘察開采礦產資源活動中,需將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出現的事前防止作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重點,以此對礦山地質環境出現的新問題加以遏制,并對已產生的礦山地質環境破壞進行積極治理與恢復,確保最大限度降低礦產資源開采中出現的地質環境破壞情況。
1.2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應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協調性,將傳統粗放開采方式進行有效轉變。不僅要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實現礦產資源開發的合理性、有序性,還要在礦產資源開發的前提下,對礦山地質環境加以保護,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1.3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因地制宜
根據礦區所在地經濟發展具體情況及礦山地質存有的環境問題,進行治理目標的合理制定,應將工作重點突出,做好重點治理工作,并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進行充分結合,確保其治理工作的有序開展。
2.1礦山地下水位變化引起的災害
在采礦過程中,需要對礦坑的涌水量進行估算再采取采礦措施,如果在對礦坑的涌水量估算之后地下水位突然發生變化,特別是當礦坑的實際涌水量大于估算值時,就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在采礦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將老隆打穿,貫穿透水斷層,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突然遇到暗河或者蓄水溶洞,那么地下水或者地面水就會大量涌入到老隆。由于這個過程突發性非常強,并且涌入的地下水規模非常大,所以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井巷被淹,甚至對采礦人員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除了礦坑突水涌水之外,地下水位的改變也會引起坑內潰沙涌泥,這是伴隨著礦坑突水發生時一種常見的災害。如果在采礦的時候突然遇到蓄水溶洞,溶洞中除了水之外,還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屑,溶洞中的泥沙和石屑也會和水一起涌入到坑內。
2.2塌陷
對于礦山開采過程來說,塌陷也是極為常見的一種環境地質災害。塌陷地質災害的出現主要就是因為在礦山開采過程中,其內部的地質結構受到了較大的損害,甚至出現了較多的采空區,就會對相應的礦山地質結構穩定性產生一定的影響,當其承載體系出現了變故,也就會出現塌陷問題。針對這種塌陷問題,主要防治措施就是在礦山開采過程中嚴格做好支撐保護工作,避免穩定性受到干擾。
2.3滑坡
滑坡在當前礦山環境地質災害中也比較常見。滑坡問題的影響也是極為惡劣的,對于相應人員的傷亡影響也比較突出,必須要在礦山開采施工中引起高度的重視。滑坡問題的出現也和具體的礦山開采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礦山不斷開采影響到地質結構。
3.1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和實施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和恢復的最主要的依據是相關法律法規以及監督機制。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能夠促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中的管理朝向法制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根據礦山地質的環境特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在礦山的勘探、規劃、項目設計、開采、生態恢復等階段,加強法律法規保護,有利于促進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與治理恢復能夠更快更好的發展。與此同時,還應該加強對于礦山地質環境的監督管理、增加執法力度,尤其是在礦山資源的開采過程中,應該嚴格落實責任制度,保證礦山開采工作的安全性以及開采質量,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幾率,對于礦山地質環境也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監督和保護。
3.2運用礦山地質環境管理經濟手段
可以通過引導企業走綠色礦山發展之路,從源頭上減少污染和廢棄物的產生,以達到對礦山地質環境的保護;同時可以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產業化運作機制,通過政府的統一組織和企業的專業化運作,促進礦山地質環境質量的根本好轉;實行礦山地質環境許可證制度,明確和落實采礦權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義務,把礦業活動對礦山地質環境產生的影響和破壞降低到最小程度。
3.4災害的監測預警
地質災害的監測預警體系是反映地質災害防治效果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一監測預警系統的建立,需要在技術領域和管理領域上進行重點投入。系統建成后,當所監測的區域發生異常變化時,就需要通過技術手段對其進行判斷,并把生成的災害數據信息結果進行收集和反饋。其目的是在第一時間,對可能發生的災害做出預警。
3.5相關的應急處理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對于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災后處理和重建工作內容,要建立其相關的應急處理制度。這一制度的建立,能在災難發生后按照科學合理的流程迅速做出回應。把地質災害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程度降到最低,同時還為災后的重建提供了一定的物力和人力方面的資源。
總而言之,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礦產的開采量越來越大,但是在這一趨勢下,礦山環境也遭到了較大的破壞,尤其是對于地質結構來說,這種礦產開采的影響還是比較突出的,也極容易引發一些地質災害問題。因此在以后的實際工作中,我們針對這些地質災害問題,要切實加強勘查、及時了解地質狀況,以便更為快捷的做出應對,以此將地質災害的惡劣影響降到最低。
[1]申健,李巧剛,劉曉曉,楊少華,郭英.北京市在生產礦山地質環境現狀及防治對策 [J].資源與產業,2012,01:76-80.
[2]劉傳正,劉艷輝.論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利用 [J].吉林大學學報 (地球科學版),2012,05:1469-1476.
[3]閆榮榮,張雪梅.我國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投融資多元化模式探索 [J].中國礦業,2010,S1:114-117.
[4]李孝弟,李貴仁,趙帥軍,戴長華.湖南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現狀及措施研究 [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08:17-19+22+54.
TD167[文獻碼]B
1000-405X(2016)-7-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