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奎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安徽六安237000)
安徽大別山區滑坡的形成機理研究
■王奎
(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安徽六安237000)
在大別山地區,基于特殊地質結構的影響與作用下,致使其易發生滑坡地質災害,而這一災害的發生將直接威脅到人們生命財產的安全,因此,為了實現對該地質災害的有效預防,并將其所帶來的影響與損失降至最低,則就需要以明確該地區滑坡的形成機理為基礎。基于此,本文針對安徽大別山區滑坡形成的機理進行了研究與探討,以在豐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為實現對該地區滑坡地質災害的有效預防并降低所帶來的影響與損失奠定基礎。
安徽大別山 滑坡 形成機理 研究
基于安徽大別山地區滑坡地質災害的發生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在實際落實滑坡地質災害預防措施的同時,實現降低滑坡地質災害所帶來的影響與損失,就要求要以完善的理論系統為基礎,以在明確這一地質災害隱患所呈現出的分布規律與特點的基礎上,結合相應預測預警技術的應用來提高應對效果,確保該地區經濟建設事業的穩健開展。因此,明確大別山地區地質特征的基礎上,針對該地區滑坡形成機理展開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于安徽大別山區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下,其屬于典型的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并且在該區域內,相應河流發育狀態良好且汛期長,進而使得滑坡地質災害的形成具備了相應的基礎性前提。同時,大量褶皺與斷裂地質構造形式的存在,以及地面垂直升降運動的頻繁,致使該地區地貌景觀構成復雜,這也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2.1分布規律
整體上而言,在該地區中滑坡分布不均,主要表現為:以高起伏低山、低起伏高山以及水庫等是滑坡頻發的地帶,而之所以會產生這一現象,主要原因是基于相應地質地貌的影響,加上自然氣候比如暴雨天氣以及工程施工等的影響。該地區的地形起伏較大,且因主要是以變質巖等為主,所以地質表層的土壤較松,同時,在該地區居民的居住生活形式上看,一般都屬于以大分散為背景下的小聚集為主要模式,同時在建筑施工方面通常采用的是切坡方式,進而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地區滑坡地質災害的發生概率與影響程度。而從滑坡地質災害實際引發原因看,一般都是基于連續降雨而引起的,且集中發生于汛期。
2.2滑坡的主要類型與成因
基于該地區本身所呈現出的復雜地質條件,進而致使滑坡類型較多,通過對該地區的實地考察后,結合地質地貌等特征,可將該地區滑坡的類型總結為如下幾種:巖質滑坡、碎裂巖質、碎石土滑坡以及古滑坡復活型滑坡。而該地區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基于地形地貌的影響。對于滑坡這一地質災害的發生而言,其主要需要借助臨空面這一存在條件為基礎,而該地區具備了多臨空斜坡,為滑坡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條件;第二,地層巖性的影響。基于均質土體斜坡而言,在其內部則很容易產生圓弧形的滑動面,而對于非均質的堆積體而言,相應層帶則表現出了較低的抗剪強度,為滑動的發生過程提供了介質;而在巖質的邊坡中,基于巖層的松軟性致使巖體本身以發生滑動;第三,基于地質構造的影響。對于巖體本身的完整性而言,基于節理等存在會直接影響到其存在形式,進而也就促使滑坡的形成具備了相應的邊界條件,加上基于褶皺構造下,相關地層會發生傾斜,進而致使邊坡滑坡的發生具備了生存的土壤。而大別山區下,相應地質結構中,褶皺與斷裂交錯存在,進而導致滑坡現象頻發;第四,基于水文地質的影響。對于滑坡這一地質災害的形成而言,地下會活動同樣對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作用。在地下水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會導致巖土體的強度逐漸變弱,加上降水的滲入,致使滑坡災害極為容易發生。
2.3相關機理研究
在展開這一研究之前,首先要明確誘發滑坡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通常情況下主要是基于降雨這一自然因素以及人類活動這一人為因素的影響作用。其中,基于降雨的作用下,對巖體在沖刷、軟化,加上靜水壓力的共同作用導致滑坡發生;人為活動比如建筑、道路等施工活動。
在研究這一機理的過程中,首先將滑坡在產生與發展的這一過程進行劃分,主要分為四個階段,并從如下三個方面對其具體形成運動的機理進行分析:第一,在準備階段。斜坡本身是一個整體,而這一整體在準備階段中則呈現出了彈性狀況,在彈性變形的過程中剪應力加大;而在邊坡中在存在彈性變形的同時,也存在塑性變形,并以蠕變變形為主要形式。第二,在滑動面的變形上。基于斜坡的內沿,當未來滑動面的應力與巖石強度相等時,相應巖石就會因此而被破壞。而在此過程中,巖土體就會沿著這一滑動面下滑,并產生應力重分布,在接觸面上則產生了應力差且滑床與滑坡體隨之發生變形,當滑坡體完全脫離本體,就會產生相應的機械運動。第三,滑坡體滑動變形的原因在于在實際滑動的過程中,滑動面的曲率改變、在平行條件下滑動的速度不同且會遇到障礙物。基于滑坡體本身存在著自重,所以在滑動的過程中就需要以相應的變形來適應滑床,而此時這一滑坡體變形的形成一般是基于剛度與其自身的整體性來決定的。
綜上所述,在安徽大別山地區,發生滑坡地質災害的主要影響因素便是連續性強降雨,在這一因素的作用下,會導致巖體自重增加、體積加大,并巖土土質變松,同時還會存在水壓。而其產生的具體機理則是在滑坡產生的準備階段中,各種關聯性因素的不同變化致使巖土的整體性被破壞,而在應力與強度分布不均的情況下,巖土體被破壞并分離,進而產生滑坡現象。結合滑坡地質災害產生的原因與機理,能夠為實現對該地質災害的有效預防,并將其所帶來的損失與影響降至最低提供理論參考,以此為該地區各項建設事業的穩健發展提供保障。
[1]崔亮.皖大別山區滑坡的形成機理和臨滑判據研究 [D].合肥工業大學,2013.
[2]楊穎達,崔可銳,崔亮,馬海春.皖大別山區滑坡的形成機理研究 [J].安徽地質, 2014,04:275-279+307.
[3]許雪峰,程瑞,徐宏燕,陳飛.皖大別山區滑坡的形成機理和防治措施 [J].山東工業技術,2015,23:80-81+71.
[4]司志遠,劉炎波.大別山區滑坡的形成機理及臨滑判斷依據探討 [J].低碳世界, 2014,13:160-161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4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