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飛 劉存善
(青海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海東810600)
青海鄂拉山地區構造環境與成礦規律研究
■趙志飛 劉存善
(青海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海東810600)
鄂拉山巖漿巖帶晚三疊世火山巖為中-中酸性火山巖組合,由玄武安山巖、安山巖、英安巖、流紋巖及少量火山碎屑巖等組成,巖石蝕變強烈,成層性差,柱狀節理發育,具典型的陸相噴發特點。火山巖屬鋁飽和類型,里特曼指數(δ)及巖石學等顯示具鈣堿性特征,(FeO/MgO)、K2O/Na2O顯示可能具有陸緣島弧環境的特性;輕稀土元素分餾程度高且富集,δEu小于1,為弱負異常,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線與島弧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圖相似;微量元素Rb、Ba、Th等元素明顯富集,而Ti、Y、Yb、Sc、Cr等元素較虧損。Nb/Zr、La/Nb、Th/Ta、Th×TTa/Hf2等特征反映鄂拉山組火山巖產于陸緣火山弧環境。結合區域地質背景、巖石地球化學及構造環境等特征,認為鄂拉山地區晚三疊世火山巖產于大陸碰撞與陸緣弧并存的環境。
青海省 鄂拉山地區 構造環境 成礦規律
鄂拉山地區具有內部結構復雜、多旋回發展演化的特點,是中國西部重要的構造結之一(孫延貴等,2001),也是青海重要的多金屬礦集區之一(宋治杰等,1995;張培青,2007)。經過近幾年的找礦工作,在本區的火山巖中先后發現了鄂拉山口銀多金屬礦床等一系列礦(床)點,但是對處于柴達木盆地東南緣及西秦嶺之間的鄂拉山巖漿巖帶構造屬性歷來具有不同認識,孫延貴等(2001)認為鄂拉山巖漿巖帶系東昆侖東段在物質組成及結構相對獨立的構造單元;古鳳寶等(1996)認為鄂拉山是在晚奧陶世時,柴達木地塊周邊發生裂陷而形成的環柴達木裂陷槽的東邊邊緣部分;徐強等(2003)認為鄂拉山具有陸緣火山弧的特征;鄂拉山火山陸緣弧是三疊紀時發育在柴達木東緣,張裂帶具噴溢鈣堿性陸相火山巖特征(潘桂棠等,1997)。筆者以鄂拉山地區廣泛出露的中-中酸性火山巖為研究對象,對其構造環境進行了詳細研究,并將其成礦規律及找礦標志進行了總結。
鄂拉山地區位于東昆侖、西秦嶺、南祁連造山帶和柴達木地塊交匯部位,是不同構造單元之間相互作用、構造強烈疊加的地帶。其經歷了前寒武、加里東和華力西—印支期等不同時期構造轉換和多旋回構造階段演化,發育了多期不同構造屬性的沉積建造、巖漿活動和多期變質變形作用,是中國西部重要的構造結之一。鄂拉山巖漿帶以北北西向的哇洪山-溫泉斷裂為界,東側以晚三疊世陸相火山巖為主,西側以廣泛發育的與火山活動同期的深成侵入體為特征(潘桂棠等,1997)。火山巖與深成巖體的同位素年齡幾乎一致,兩者保持著明顯的侵入接觸關系,即深成巖侵入到同期噴出巖中,這種現象構成柴達木地塊東緣鄂拉山巖漿帶的獨特時空結構。出露地層除第四系以外以三疊系為主,其次為二疊系。其中,下二疊統為一套淺變質海相碎屑巖,中三疊統為一套含火山物質的淺海-濱海相復理石建造,由砂板巖夾灰巖、火山巖和火山碎屑巖組成,主要分布于索妥加洋和索拉溝一帶。
2.1地層
區域上以三疊紀沉積地層分布最廣泛,其沉積類型有陸相和海相,活動型和穩定型,正常沉積型和火山噴發沉積型等。其中,以陸相火山沉積型的晚三疊世鄂拉山群分布最廣,是該區內主要的賦礦層位,其巖性以安山巖、英安巖和流紋巖等熔巖角礫巖和凝灰巖為主,夾較穩定的礫巖、砂巖、板巖和泥灰巖等正常沉積巖。該套陸相火山沉積巖系一般都具有爆發—噴溢—溢流—侵入或潛火山的演化特點。
2.2構造
鄂拉山構造帶為東昆侖造山帶與西秦嶺造山帶的側向運動,經晚古生代時期有限洋盆的打開與閉合,繼而發生陸—陸俯沖碰撞,直至三疊紀末期發生側向碰撞造山的產物,NNW向哇洪山-溫泉區域主斷裂控制區內基底的構造特征和巖漿巖的分布,構造線以NW-NNW向為主,NE、SN向構造線僅有少量顯示。
(1)EW向構造帶。主要見于虎達龍洼西,在區內主要表現為走向EW傾向N的單斜構造,地層傾角45~60°左右,局部伴生有低級別的同層褶曲。本區EW向壓扭性斷裂十分,規模大且延伸長,其次是與之伴生的NE、NW向2組X型的扭性斷裂。
(2)NW-NNW向構造及隱爆構造。根據遙感解譯成果,在鄂拉山口北礦區異常范圍內,受哇洪山-溫泉深大斷裂的次級張性斷裂的控制,該斷裂控制著異常區內基底構造和火山巖的產出,并且制約著區內火山機構的發育規模,是區內重要的導礦構造。根據PD1坑探工程所揭露的構造形態特征,裂隙內所含巖性均具有隱爆震碎現象。晚期斷裂規模較大,普遍存在綠泥石化、粘土化、絹云母化、泥化、黃鐵礦化、碳酸鹽化及角礫巖化,是礦區內浸染狀和脈狀銀鉛鋅礦的主要儲礦構造。基于早、中期構造及其圍巖巖性有震碎現象,推測可能為晚期構造活動所引發的地震隱爆或次火山侵入隱爆所致,從而使晚期形成的斷裂更具規模,成礦系統更為開放。
3.1礦床成因
該區的多金屬礦主要產于晚三疊世(鄂拉山組)陸相火山巖地層中,礦床成因受火山噴發—噴溢及酸性熔巖的影響,礦體產于復雜的(流紋質、安山質和英安質)火山角礫凝灰熔巖組合中,形成以硫鐵礦化為主的銅鉛鋅礦化體,并在此基礎上疊加了后期NW向斷裂及中酸性巖漿的侵入,最終形成了受火山機構和NW向斷裂控制的礦床格局。綜合分析,該礦床屬于陸相火山—次火山(熱液型)。
3.2找礦標志
(1)圍巖蝕變。區內硅化、黃鐵礦化、綠泥石化及碳酸鹽化比較普遍,且銀、鉛和鋅礦化與硅化、極細粒的黃鐵礦化關系比較密切,是直接的找礦標志。
(2)斷裂。區內隱伏斷裂比較發育,隨著探礦工程的控制揭露,不但有NW向主控礦斷裂,而且有火山機構內的放射狀、環狀斷裂,且構造交會部位往往是區內礦體最發育的地段。因此,斷裂是比較重要的找礦標志。
(3)礦化。區內微細粒稠密浸染狀黃鐵礦化與銀鉛鋅礦(化)體具有密切的成因聯系,并具有一定的相關性,而鉛鋅礦化與銀礦化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即鉛鋅含量高,則銀含量也相對高;另外,銀與銅也有一定的相關性,即銅含量高,則銀含量也高。
(4)礦體露頭和轉石。礦體露頭附近常有礦體轉石存在,礦體露頭可作為直接找礦標志,礦體轉石可作為間接找礦標志。
本文對青海鄂拉山地區構造環境與成礦規律進行了比較詳細的研究,通過分析該地區的地質概況及特點,對青海鄂拉山地區的地質及找礦標志也做出了總結。
[1]岳維好.東昆侖東段溝里金礦集區典型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及成礦機理研究 [D].昆明理工大學,2013.
[2]許慶林.青海東昆侖造山帶斑巖型礦床成礦作用研究 [D].吉林大學,2014.
[3]劉渭.祁漫塔格地區虎頭崖礦田控礦構造及矽卡巖礦床成礦規律 [D].長安大學, 2014.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