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俊英
大學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文/羅俊英
高校教育將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作為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這就對其日常教學提出了更高標準,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新的教學目的需求了。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認識人文素質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巨大影響作用,加大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力度,并將人文素質教育滲透到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本文總結了大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環節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探究了一些解決對策。
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人文素質教育;現狀問題;有效對策
1.1 教學理念不重視人文素質教育
理念是人們行為的先導。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理念是其組織一切教學活動的指揮棒。當前,很多大學語文教師仍舊將語文學科看成單純的工具性學科,而忽略了其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方面的重大積極作用。在調查中我們得知,當前很多大學生品鑒文學作品方面的能力十分低下,急需借助傳統的經典文學教育對其進行提升與引導,并且很多大學生在人格心理及價值觀念方面存在一些問題。這都反映出當代大學生人文精神與人文素質的嚴重缺失,必須在語文教學中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感染與熏陶,才能促進其人文素質的快速提升。
1.2 語文教師綜合素質普遍不高
在大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直接執行者是教師,其是決定教育成效優劣的核心因素。但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當前很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師綜合素質普遍不高,主要是因為: ①大學語文學科處于邊緣狀態、地位十分尷尬。大學中急功近利思想盛行,在各個學科的學習中苛求立竿見影,而大學語文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量變到質變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因此很多學生對其學習持以懷疑態度。再加上大學語文不像英語學科那樣可增加求職的籌碼,因此很多高校都盡量壓縮其課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十分低下。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高校在選聘語文教師方面門檻較低;另一方面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不高,并且也不重視對自身素質的提升。②大學語文課程地位不明確。當前大學語文的獨立性不足,缺乏博士點、碩士點支撐,因此教師的學術交流機會與平臺也較少,大多數語文教師都沒有進修與培訓教育機會。因此,很多大學語文教師找不到科研與教學的結合點,逐漸喪失了做語文專題研究的意識與興趣,從而導致自身的綜合素質停滯不前,最終無法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高效的人文素質教育。
1.3 考核方式未彰顯人文素質教育特點
當前,大學語文教學依然沿襲了中學語文教學的重心,過于重視“語”,而忽略了“文”的價值,這就導致大學語文課程淡化了課程的人文性與審美性。在這種情況下,大學語文考核依舊將知識考查作為重點內容,這就與素質教育理念背道而馳,從而暴露出諸多弊端。有調查數據顯示,在對我國30多所大學進行調查中發現,有26所學校仍舊用書面考試作為考核學生大學語文學習成效優劣的唯一依據,并且教師設計的試題隨意性很大,甚至同一個學校各個專業的公共語文課程考試題目各不相同,但是都局限于教材內容,題型也和中學基本一致。尤其需要提出的是,很多試題都是教材或講義上的原題,沒有經過任何轉變,再加上很多教師為學生劃重點,這就使得那些平常逃課、不認真聽講的學生即便在平常不做寫作訓練與延伸閱讀,只要在考前突擊,就能考出高分數。
2.1 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的地位
在人文素質中語文素質處于核心地位。換句話說,捕捉到語文教育的規律,就捕捉到了人文素質教育的技巧。針對當前大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處于邊緣化的現狀,教師應重新審視語文教學的目標與重點,在重視對學生進行基礎語言能力的培養外,還應加大對其進行文學藝術方面的教育,以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方法與價值觀。另一方面,大學語文不僅是一門知識性學科,而且還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將“人文性”作為教學指導思想,用積極的教學理念與行為思想感染與熏陶學生,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不斷修正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大學語文是一門傳遞文學知識與思想的學科,發揮著將人的精神引向崇高與光明的作用,所以在大學語文課堂活動中,學生不僅獲得了一定的文學知識,而且在不斷擴大視野,并且還逐漸提升著自身的人文素養。大學語文作為一門母語課程,其是民族和國家的靈魂,涵蓋了諸多的優秀傳統文化,其教學活動是培養較高人文素養、傳承經典文化思想的有效途徑。因此,大學語文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用全新的教學理念武裝自己,將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其應該在的新高度,并將大學語文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核心課程,適當加大課時量、提高學分。
2.2 提升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
教師是大學語文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與組織者,其自身綜合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教學成效的優劣。因此,為切實提高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育質量,高校就應充分重視教師素質對教育效果的巨大影響作用,并積極增強教師的綜合素質。在實際操作中,高校應重視對教師如下幾個方面的提升:①人格魅力方面。人格魅力涵蓋耐性、寬容、贊賞、信任、真誠、關愛等。在實踐中我們可發現,教師的人格魅力比空洞的說教更具感染力,其在無聲無息中熏陶與影響著學生的行為方式與價值觀念,甚至在學生的一生中都能產生深遠影響。尤其對大學語文教師來講,其教授的是一門文學藝術類課程,教給學生的是真理與正義,傳授的是高尚的人文精神,因此自身必須具有較高的人格魅力。②積極情感方面。情感在人們的交流與交際中占據重要地位,而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溝通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師只有自身蘊含有豐富的情感,才能對學生的憂傷與快樂感同身受,才能具有感動學生的資本。具體來講,大學語文教師只有對世間的愛情、友情、親情、世情有深刻的體味,才能在日常教學中用發自內心的情感感化學生、引導學生,使得學生能夠將教師作為各種真情表達的楷模,用飽滿真情的思維去寫作、欣賞與閱讀,從而逐漸成長為富有情感的與創新精神的有用人才。③學識方面識。“學高為師”中的“學”就是指學識、知識,是大學語文教師立足的根本。教師只有擁有廣博而深厚的外國文學與中國古今文學知識,才能在日常教學中旁征博引,為學生傳遞豐富的人文素養方面的知識,才能從多個層面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從而為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奠定基礎。
2.3 創新大學語文的考核方式
在筆者看來,全新的、科學的大學語文教學考核模式必須遵循如下三個原則: ①在全面檢測學生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前提下,應加大對學生創新能力與人文素養的考核。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考核內容與方式時,應將“人文性”滲透其中:考核題型應給學生預留充足的選擇空間,降低選擇題、填空題的占比,適當增加作文、論述、分析等主觀題目。通常情況下主觀題與客觀題的配比為7:3;在考核內容上,應盡可能減少需死記硬背的知識點,提高可反映出學生創新能力與人文素養的內容,目的是檢驗學生分文學作品中人文精神的能力、自我反思精神及認知自我的能力。②提高考核模式的全程性與靈活性。應將結果考核與過程考核放在等高地位,將對學生的人文素質與能力考核貫穿在教學過程的始終,降低學生的期末考試意識,將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精神、思維能力等都作為大學語文考核對象。③取消標準答案,激勵學生創新。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人們普遍比較重視標準答案,這就極易導致大學語文教學活動限制與扼殺掉了學生的創新靈感與創新積極性。
總之,在大學語文中加強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求,而且也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內容。因此,大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教學的基礎上,還應充分重視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教育,將大學語文課程提高到獨立而重要的地位開展教學活動,并借助多種途徑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思想情感,從而用自己廣博的知識、散發著正能量的言行熏陶與感染學生,進而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與創新能力,最終切實優化人文素質教育實效。
[1] 黃福元,趙梅賞.當前大學語文教學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研究[J].語文建設,2014(12).
作者單位
廈門涉外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