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曦
青春的征途去往何方——劉索拉《你別無選擇》的時代性解讀
文/張曦
《你別無選擇》是新中國第一部現代派小說。在特定的歷史階段以對先前文學主流的大膽否定與創新而被廣大讀者熟知。小說成功塑造了中國改革開放潮流之下,一群面對社會轉型而迷茫無所適從的青年大學生形象。通過對于西方寫作手法的借用,展現出對于個體價值的追問這一時代性問題。
你別無選擇;劉索拉;青春;時代性
劉索拉生于北京一個優渥的大院之家,當整個中國還沉浸在文革過后的余波當中時,她早已跟著其他同齡人一起穿著國外流行的摩登褲、在街邊彈吉他唱歌。獨特的家庭背景使他率先接觸到了西方開放的文明,因此作品中的張揚,文字中的靈動即是個性使然。而80年代的中國文壇處于改革開放的文化轉型期,各種西方非理性哲學思潮和現代派文學思潮大量涌入,劉索拉便借鑒西方小說中的黑色幽默與意識流的寫作手法,創作出了反映時代特點的《你別無選擇》。其中塑造出的經典形象,反映了對于新時期的青年群體的人文主義聚焦與關懷。即使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之下,仍然具有很強的審視意義。
小說背景設定于音樂學院,圍繞著一群大學生來開展敘事。主人公李鳴是個有樂感有才氣的學生,可是他卻整天呆在寢室當中,逃避著每天的課程與生活。正如賈教授對他說的那般:“你別無選擇。”李鳴這種如畢巧林一般的“多余人”形象可謂是整部書的核心,面對自身的天賦與機遇,以及最好的青春年華,卻迷茫的不知如何選擇。只能依靠被窩和與其他室友的交流來虛度自己時光。不同于李鳴的無所適從,孟野則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典范。他同樣才華橫溢,但是自己的音樂理念卻與這個被傳統氣息籠罩的學院大相徑庭——他體內躁動的因子、腦中近乎瘋狂與毀滅性的想法,被教授稱之為離經叛道,同時因為對于音樂的追求而被同樣歇斯底里的中文系女友毀掉了前程。森森則總是因為堅持著自己的一套音樂理念,而整日神神叨叨。以至于最終獲得了國際大獎,卻顯得更加困惑與無所適從。
而董客則與上述人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沒有對于理想的困惑、沖突與迷茫,董客的身上聚焦了太多的現實性因素:他經常引用著不知從哪里看來的句子,去陳述著與之無關的事情,并以別人的不解為傲。遵照現實的規定與準則是自己人生的全部要義。獲獎是前途的階梯,參加大賽要遵照評委的喜好…所以當“時間”說他的作品是“大雜燴”,說他“俗氣得不可救藥”時,一向心安理得的董客“突然變得坐立不安起來”,他呆愣說:“你不知道它們的價值,連我自己也不知道它們的價值,能怪我嗎?”
不同的人物有著不一樣的迷茫。李鳴的表現反映出自我人生觀的不明確性,并代表了一批感知到新時期浪潮到來、卻不知該如何去應對的年輕人。到底哪里才是自己應當選擇的方向?在得知自己內心答案之前只能選擇懦弱逃避。孟野與森森則是理想與現實相碰撞下的悲壯與迷茫,當自己所堅持的信念不被這個社會的陳規所理解,抑或是當自己努力的成果獲得了既有的榮譽,我們又該何去何從?時代究竟賦予了青春什么,又剝奪了什么;更加的努力探尋,留下的卻是更大的迷惘。而董客則更為貼近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在更為燦爛廣闊而又急功近利的社會,如何以最穩妥的方式讓自己離令人艷羨的生活更進一步,他在小說中作出了最好的詮釋:一個功利的現實主義者。可是即使懷著這樣明確清晰的目標,卻依然無法讓他真正認清自己努力的價值和意義,是時代導致了“董客”們的產生,而同樣是時代,讓他們無法去正視自己正在經歷怎樣的青春。
“意識流”是西方現代文學藝術中,特別是小說和電影中廣為應用的寫作技巧。而本作品中通過意識流將展現這群大學生們的迷惘心理展現的淋漓盡致。在一個個細節拼起來的畫面上,展現了當代青年大學生的理想追求,他們充滿了激情與夢想,卻因找不到適合自己的道路而感到無奈和失望,從而呈現出一種頹廢的精神狀態。而賈教授則站在這群學生的對立面,用自己陳舊刻板的教條思想去逼迫這些青年們。因而才出現了開頭李鳴的厭學逃課、撕毀作業本等一系列極端而又反常的舉動,看似費解而又無邏輯,其實正是對于現實生活與教育的失望與反抗。
正如席慕容所說,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可能會使人忘卻那些瘋狂的舉動,但是曾經的心路歷程卻被牢牢鐫刻在每個人的記憶之中。劉索拉把學生們的內心圖像堆積在一起,以一種無序的結構形式展現出的生活、沒有主觀性的去評判每個人的對與錯,只是在平靜的敘事中展現真實青春歷程以及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普遍心理。或許在特定的年齡之中,心境逐漸突破了限制卻還未經現實殘酷的歷練,作品中的每個人都會陷入“小個子”所精心維護的T-S-D功能圈之中。但是我們終將做出自己的選擇,不論是向孟野義無反顧的選擇音樂,還是李鳴最終選擇走出頹廢,都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青春。既具有時代性,又必須自己去承受選擇帶來的陣痛。
《你別無選擇》的創作與距今已經幾十余年。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但是困擾與縈繞在青年群體當中的困惑與迷茫卻是超越時代與年份的永恒性話題。內心是否擁有理想,在這個社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還能否執著走下去,值得未來所有的青年去關注與反思。
[1] 劉索拉.你別無選擇[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
[2] 王淑萍.你別無選擇的現代先鋒性解讀[J].河南示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6).
[3] 李國濤.對現代派小說技巧的成功“選擇”——讀《你別無選擇》[J].小說評論,1986(1).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