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葉
沒有什么不可能——讀《你憑什么上北大》有感
鄒 葉
“沒有什么不可能”我輕輕念叨著這句在文中反復出現的話,它在眼前密密麻麻的文字里那么清晰和堅定。我沉默的思考,搖搖頭,又點點頭,因為這么一句看似微不足道的話便能從容跨進那千萬學子夢寐以求的圣地——北京大學,想想也是癡人說夢。可作者不容置疑的成績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句短小精煉的話。真的一切皆有可能嗎?我兜著滿滿的疑惑,理清混沌的頭腦,再次品味這平凡卻傳奇的故事。
那年她單純、迫切而迷茫,在無法想象多么爛的文科班,無所畏忌地荒廢自己,荒廢人生。“上課時睡覺、聊天、看漫畫,跟后面的那些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輕的女老師氣得眼里含淚。”當夜幕降臨,她一定會感到空虛和無限恐慌,不想要這樣無用的青春,卻無奈失去勇氣,害怕的是再也回不去了。浪子回頭么?可能嗎?
猶豫,自卑,掙扎。猛然間,如盤古辟開了渾渾噩噩的天地,如烈日下一陣帶著花香的清風,“我只是突然間覺醒了,只是覺得,我的一輩子不應該就那樣吊兒郎當地過去。”就這么簡單,但遠遠沒有這么簡單。似乎是偶然成就奇跡,但我堅信她的噩夢驚醒是冥冥中的一種必然,她水晶般的心靈始終不曾沾上過一顆灰塵,清澈明朗,生機盎然。她懂,要對得起父母、老師,以及所有幫助過她的人,最最重要的是必須對得起自己。正如朱自清所吟“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既然如此,何必計較過去的一切,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回頭怎會不可能?
從試試看到堅定不移要上北大,一波三折,結局是相同的。我能感受到她所經歷的痛苦,那是彩蝶尚在黑暗中的苦苦掙扎,一點點一滴滴地撕斷密不透風的絲,眼前什么都看不見,心中絢燦的夢卻從沒有熄滅,小心翼翼又不可抑制的亮起來、亮起來,最終映照了整個藍天。“所有的老師都堅信我將會是學校里有史以來最好的文科生,意味著你可以上山大,運氣好點的話可以上復旦、人大。而我只要北大。我從沒對任何人講過我的志愿——如果可以稱之為志愿的話。”“每個人比昨天更加明白理想和現實之間那不可逾越的鴻溝,同時也比昨天更加拼命地努力掙扎。逼著自己埋進去,埋進書本,埋進試卷里,埋進密不透風的黑繭——為的只是有朝一日破繭成蝶。”那段時光,比黎明前的黑暗更蒼茫,遠方漸漸浮出暖陽的輪廓,咬牙堅持,便能見到萬丈光芒。她不曾放棄,也將永不放棄。“踏入考場的時候我很平靜。‘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事實上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學校。與其說是一種自信,不如說是一種預感。我只是想,哪怕北大只有一個招生名額,為什么考中的那個人不可能是我?這世上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的確,Nothing is impossible.她沒有辜負所有愛她的人的期望,迎來了那片火紅的朝霞。
當目光久久停留在她的成功上,我不再驚訝,也不再懷疑,這些,是她應得的。當她在若干年后某個悠閑的下午,回想起遺落的那一年,回想起新建教學樓里的歡笑和喧鬧,回想起那本背了六遍、破破爛爛的歷史書,回想起偷偷藏起來的小鏡子和憔悴的面容,一定會輕輕地笑,然后感動和慶幸,欣慰和尊敬曾經的堅韌和忍耐,執著和付出,最后才是一種想哭的感覺——為自己而落淚。想普希金那樣“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地懷戀。”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會像她一樣,專一地、單純地、堅決地,幾近固執而又飽含信仰和希冀地,心無旁騖及至與世隔絕地,為了一個認定的目標而奮斗。墮落與蛻變也僅是一念之差,但我想我永不會感到迷茫和恐慌,因為作者告訴我,更是我自己告訴我,沒有什么不可能,那就帶著信念與青春,去征服整個世界吧,有何不可?!
作者單位
東陽中學 高三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