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 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形態下的譯者任務
文/呂 楠
勒菲弗爾提出了影響翻譯的三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意識形態,即任何翻譯是在特定意識形態下進行的。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當今中國核心意識形態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作為新時期的譯者應該順應當前形勢,牢牢把握核心意識形態,明確譯者的任務,為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形態;譯者任務
安德烈·勒菲弗爾是“操縱學派”理論的代表人物,他的意識形態翻譯理論觀的提出對翻譯理論研究及實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翻譯理論研究開辟了新視野。他認為,翻譯不是在真空里進行的,所有的翻譯都是譯者在其特定文文化語境和意識形態下對原著的操控性改寫。他指出,翻譯為文學作品樹立什么形象,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首先是譯者的意識形態,其次是當時譯語文學里占支配地位的“詩學”。譯者采用的翻譯策略,直接受到意識形態的支配。
勒菲弗爾對意識形態的定義:“一種觀念網絡,它由某個社會群體在某一歷史時期所接受的看法和見解構成,而且這些看法和見解影響著讀者和譯者對文本的處理”。《現代漢語大辭典》的定義是:“指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對于世界和社會的系統的看法和見解,包括政治、法律、藝術、宗教、哲學、道德等思想觀點。”因此,結合中西不同角度給出的意識形態的定義,用一句話總結概括其核心思想即---普遍的“看法和見解”,它是一定社會和文化的產物。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會產生不同的意識形態。而翻譯又是一項跨文化的交際行為,因此它的實踐活動必然要受到語言文化背景下的意識形態的影響。
不同歷史時期會形成不同的意識形態。當今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何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人們從自身的需要與社會主義能否滿足人的需要以及怎樣滿足人的需要的角度,對社會主義價值的構成、標準、性質與評價的基本態度與總體看法。考察與評價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現象以及主題的行為對社會與個人的意義。當今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我們黨經過長期奮斗而凝練出的重要文化價值貢獻及思想理論成果,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高度的價值自覺與價值自信,立國之本與強國之基的有機統一,是黨中央立足于現代化建設實踐做出的具有重大意義的戰略決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并從更深層次影響著人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的思維方法與行為方式。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尤其在當下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下,加強和改善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
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語言交際活動,必定體現著不同文化的兩種意識形態。由于長期受西方文化霸權潛移默化的滲透,我國民眾的意識形態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其影響,體現在語言層面的影響如字母縮略語、英文符號、諧音造字、隱語等詞語被廣泛使用,漢語被逐漸西化,這就有可能導致連鎖性的反映,使語言成為西方意識形態在中國傳播的突破口,導致其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大規模入侵。
許多西方翻譯理論家在反對文化霸權主義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美籍意大利學者勞倫斯韋努蒂提出的“抵抗式”翻譯策略,即讓譯者的身份重新顯現。這種翻譯策略主要是針對抵制長久以來一直影響中西翻譯界“忠實、通順”的標準。這種翻譯標準雖然照顧到了譯語接受者的反應與感受,但是極大的抹殺掉了源語所暗含的文化信息。譯者將原本能夠體現出文化差異的語言抹殺掉,轉而換之使用譯入語讀者喜聞樂見的易于接受的語言形式進行翻譯,使讀者在閱讀譯著的時候絲毫感覺不到是在讀譯著,而好像在讀原著,譯者的身份被悄無聲息的隱形了。解構主義翻譯理論家德里達也從哲學的角度對翻譯提出一系列概念,“difference”(延異)、dissemination(播撒)、trace(蹤跡)等。他提出,構成語言的所有符號永遠都處于永恒的運動之中,并非固定不變;任何語言符號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都取決于和其它元素之間構成的差異,這些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交織,或成為其它符號的印跡,從而使語言這個系統無限的延續下去。德里達的解構主義思想從根本上解構了西方文化霸權主義基石。根據德里達的觀點,西方文化的意識形態與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系統中并肩存在的兩個元素,這兩種意識形態相互影響,相互交織,或成為對方的印跡。西方意識形態存在的意義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與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等構成的差異中體現出來的。因此,二者之間的關系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依賴,共同發展的。
綜上所述,在當今新形勢下作為譯者,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所面臨的新形勢,進而采取恰當有效的策略,為社會主義翻譯事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4.1 譯前準備
首先,在新時期新形勢下作為譯者應該順應新局面勇于突破自我。當今時代,西方的“個人主義”“個人英雄主義”等思想意識已經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我們倡導的是團結、合作,共創和諧社會的價值觀。因此,單打獨斗已經不適合當前發展形勢,團隊合作才是促進翻譯事業長遠發展的方向。組織翻譯團隊,或翻譯機構,分工明確,通力合作,相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為出版高水平的譯著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我國譯著的普遍狀況是英譯漢的譯著數量要遠遠大于漢譯英,外來文化,尤其是英美國家的文化被大量的輸入到國內。然而,中國眾多優秀的文學作品卻少見被譯成英文,更別提在國外廣泛出版和流傳。因此,為了弘揚中國優良文化,作為譯者,在譯前文本的選擇上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中國文化精粹的漢譯英上,如優秀的文學作品,京劇等國粹的翻譯,以及相聲、武術、茶藝等體現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體裁上。
4.2 翻譯策略的選擇
首先,為了突出文化差異,體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韋努蒂的“抵抗式”翻譯策略的指引下,譯者在漢譯英時應該恰當的采取“異化”的翻譯策略,即在翻譯時保留中國文化,雖然譯入語讀者會認為不通順或難以理解,但這樣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文化差異,充分展現了異域文化,對雙方之間文化交流與融合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再者,根據德里達譯文與原文關系的闡述,即原文與譯文是相互影響,共生的關系,譯者應該不斷的嘗試重譯,即便已經存在被大家普遍認可的譯文,我們也應該永不停止重譯的腳步,使原文在新的時期,新的語言環境及意識形態下中再次得到重生。
4.3 譯后工作
譯著的出版決定了原著未來的生存。我們應該大力支持、發展及宣傳譯著的出版,尤其是能體現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傳統藝術的漢譯外的出版。同時鼓勵一部經典著作和藝術作品下多種譯本并存,充分體現出其多元化特點。
意識形態對翻譯策略產生重要的影響。社會主義新時期,在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譯者應順應新形勢,牢牢把握價值觀核心觀,大力弘揚中國優秀文化,為中國社會主義新時期的翻譯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1] 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
[2] 陳德鴻,張南峰.西方翻譯理論精選[M].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0.
[3] 德里達.書寫與差異[M].北京:三聯書店.2001.
[4] 郭建中.異化與歸化:道德態度與話語策略[J].中國翻譯,2009(02).
[5] 王東風.帝國的翻譯暴力與翻譯的文化抵抗:韋努蒂抵抗式翻譯觀解讀[J].中國比較文學,2007(04).
[6] 謝曉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