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杰 于政海 曹帥
(葫蘆島八家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遼寧葫蘆島125316)
遼西八家子多金屬礦的分帶特征及意義
■楊俊杰 于政海 曹帥
(葫蘆島八家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遼寧葫蘆島125316)
八家子多金屬礦是一個層控熱液疊加型礦床,受到區域內斷裂的控制,含有多種金屬礦物,本文對北山、紅旗、東風、冰溝礦段進行分析,發現礦床中的元素具有水平和垂直分帶現象,我們可以根據這一特征來指導和預測下一步的找礦工作。
多金屬礦 成礦背景 意義
八家子礦區位于遼寧省建昌縣八家子經濟開發區境內,礦區內有306國道通過,連接綏中、建昌縣城。礦區西部和北部為高山,東北部古洞山海拔546米,東南部地形平緩。
礦區位于遼西凹陷帶與山海關古隆起銜接部位,青龍—錦州推覆構造帶上。該帶中地質構造復雜,巖漿活動頻繁強烈,有多處中大型的有色金屬礦床和數以百計的礦點分布,是有色金屬、貴金屬的成礦帶。八家子礦床和帶內的其他礦床一樣,受該帶的地層、構造和巖漿侵入活動因素,形成多金屬礦床。
2.1礦區地層及其含礦性
礦區出露的地層有太古界建平群、元古界長城群、古生界寒武系及中生界侏羅-白堊系等,巖性有安山巖、頁巖、粉砂巖、灰巖、白云巖、砂巖、片麻狀混合花崗巖等,高于莊組是八家子礦床的主要圍巖,古沉積環境為海灣泄湖相沉積,巖性特征為燧石條帶白云巖、白云質灰巖、泥質板巖等,主要成分Cao含量25.87-31.22%,Mgo含量18.50-21.06%,碳酸鹽巖K2o、Na2o含量與華北地臺區元古界碳酸鹽巖相近,但K2o/Na2o值略低。高于莊組內的各段巖石中成礦元素含量均高于同類巖石中的風度值,一般高幾倍到一個數量級,這表明高于莊組碳酸鹽是該礦床的礦源層,北山、紅旗。東風、冰溝礦段的大小礦體均分布在此巖層中。
2.2巖漿巖
礦區內主要巖漿巖為花崗巖和閃長巖兩類,呈巖株狀產出,分布范圍0.01—4.8Km2,侵入期為燕山期。花崗巖類早期為南山-鹿叫溝巖體,侵入在大紅峪與高于莊組地層內,巖性為中粗粒鉀長花崗巖,粒徑3-5mm,呈花崗結構、似斑狀結構。晚期侵入的為中細粒花崗巖、花崗斑巖,有爐溝巖體和南山-鹿叫溝巖體內的小巖枝等,巖石呈肉紅色中西粒,粒徑1—2mm,花崗結構、蠕蟲狀結構。閃長巖類早期侵入的有爐溝巖體侵入在高于莊組內,出露形態為長軸近南北的橢圓形,巖性為石英閃長巖,灰色—灰綠色,中細粒半自行粒狀結構。晚期侵入的有岳屯閃長巖,侵入在高于莊組地層內,南部接觸界限明顯,圍巖受蝕變伴有鉛鋅銀礦化。礦區內侵入巖體成礦元素含量與同類巖石度值比較,一般高幾倍到一個數量級,表明巖漿巖與本區成礦關系密切。
2.3構造
八家子礦區處在大的推覆構造帶上,褶皺及斷裂構造均較復雜,整個礦區為一個老基底上殘存的不完整的短軸復式傾沒向斜構造,軸向NNE,向NE傾沒,軸長7km。控礦構造主要為斷裂構造,與礦區向斜構造同時產生,又經后期的多次構造作用,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經歷次工作已查明的有一百多條。其中主要的控礦構造為F12斷裂,為復合型控礦構造,已查明的主要在東風、紅旗、北山礦段,其產狀受住斷裂控制,且往往與主斷裂相近,有較大的礦體賦存,礦體形態復雜,多為囊狀、扁豆狀,礦體較富且厚。主要礦體有309、100、449號礦體等。其次為經南北向的F7構造,分布在冰溝區,賦存有201號礦體。
(1)北山礦段:賦存在F12斷裂中,為硫鐵礦體,礦體走向305°,傾向北東,傾角55°。礦體走向長400m,傾向延伸超過600m,平均厚度2.29m,硫平均品位28.96%,伴生銅品位0.16%,伴生鐵品位22.80%,伴生銀品位72×10-6。在靠近東南部花崗巖體部分,白云巖和花崗巖體接觸部位有鉬礦化。
(2)紅旗礦段:賦存在F12斷裂中,100號礦體,深部為硫鐵礦體,礦體走向330°,傾向北東,傾角51°。礦體走向長400m,傾向延伸800m,平均厚度2.32m,硫平均品位30.53%,伴生銅品位0.20%,伴生鐵品位32.66%,伴生銀品位62×10-6。在紅旗-240米中段2川施工的大鉆,在-800米標高見有磁鐵礦體以及鉬礦化。上部為鉛鋅銀礦體,在已釆出的礦體中,厚度1-5m,銀平均品位200g以上,共生鉛+鋅品位3%-8%。
(3)東風礦段:賦存在F12斷裂中,309礦體,深部為硫鐵礦體,礦體走向320°,傾向北東,傾角60°。礦體走向長280m,傾向延伸640m,平均厚度1.45m,硫平均品位22.40%,伴生銅品位0.35%。上部為鉛鋅銀礦體,銀平均品位在300g/t以上,鉛+鋅平均品位在3% -10%,位較富厚的鉛鋅礦體。
(4)冰溝礦段:礦體賦存在F7斷裂中,為銀礦體,共生錳,,走向近南北,傾向東,傾角56°。礦體走向長160m,傾向延伸160m,平均厚度2.65m,銀平均品位303×10-6,錳品位19.18%,伴生硫品位6.13%,伴生銅品位0.12%,伴生鐵品位14.92%。
熱液礦床的分帶一般分為水平分帶和垂直分帶,有時也按照礦物組合形成的溫度及其在空間的相對位置又可分為正向分帶和逆向分帶。本區礦體及礦化體的分布也依據這一分帶規律,圍繞著北山花崗巖體及紅旗及東風礦段深部的花崗巖體,高溫的礦物組合位于巖體中心或者邊部,隨著距離巖體的距離增加,依次出現較低溫度礦物組合的礦床。從北山至冰溝礦段存在Mo-S-Fe-Cu-Pb-Zn-Ag的水平分帶,垂直方向也存在Mo-Fe-S-Cu-Pb-Zn-Ag的分帶現象。這是由于來自于北山及深部的花崗斑巖體帶來的熱液沿著斷裂帶流動,并萃取高于莊組白云巖中的金屬元素,隨著含礦流體溫度的不斷降低,礦物依次形成在斷裂帶中。
熱液礦床的空間分帶性研究不僅有助于認識礦床的成因和形成過程,而且可以指導下一步的探礦工作。
(1)在北山和紅旗深部的巖體與白云巖接觸部位發現有Mo的礦化,與礦區的Mo異常相驗證。在巖體中可以尋找矽卡巖型鉬礦床。
(2)東部花崗巖體中有石英斑巖體出露,是尋找斑巖型鉬礦床的良好靶區。
(3)遠離巖體的西北地區應加大錳礦床的勘探力度,尋找含鉛、鋅、銀的錳礦床。
(4)按照八家子地區的多金屬分帶特性,內帶是Cu、Fe、S,中部是Pb、Zn、Mn,外部是Ag,在邊部還應有Au的成礦帶,冰溝區的礦體以Ag為主,在賀吉溝則是Au。以后可以在八家子外圍地區開展金銀找礦。
[1]《遼寧省建昌縣八家子礦區東風、紅旗、爐溝礦段銀礦、硫鐵礦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2015年
[2]朱建華,馬永昌八家子多金屬礦礦床成因與找礦方向《地質與勘探》
[3]姚鳳良 孫豐月 《礦床學教程》地質出版社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