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偉
(遼寧省地質礦產調查院遼寧沈陽110031)
·地質與礦產·
遼寧省成礦地質條件分析及成礦規律探討
■洪秀偉
(遼寧省地質礦產調查院遼寧沈陽110031)
本文主要針對遼寧省成礦地質背景、成礦控制因素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并且結合勘查資料總結其成礦規律,從而為遼寧省在新一輪找礦工作部署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
遼寧省 成礦地質背景 成礦控制因素 成礦規律
遼寧省是全國的資源大省,也是地質找礦程度較高和開發利用強度大的省份,地質找礦工作已進入了“攻深找盲”階段。豐富的地質資料、嚴峻的資源形式和經濟發展對找礦突破的迫切要求,為開展成礦規律研究工作提供了充分依據,對于規劃進一步的地質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1地層組成
遼寧省太古代地層分布廣泛,巖性復雜,厚度巨大,礦產豐富,為一套遭受區域變質作用而形成的中深變質巖系;遼東地區稱鞍山群,遼西地區稱建平群。遼寧省太古代地層絕大部分呈殘留體分布于大面積的混合巖、混合花崗巖之中。因此,各區地層相互間是不連續的。盡管如此,在多數情況下變質巖殘體的片麻理產狀仍可大致反映巖層的原始產狀,這在磁鐵石英巖中保留得最為明顯。
1.2巖漿巖
遼寧省地質成礦巖漿活動經過地質勘探分析,主要超基性巖巖漿侵入活動侵入作用造成,主要為基性巖和花崗巖、正長巖的侵入,在這個侵入過程中,侵入過各越強烈,那么其形成地質礦產的規模越大,鞍山旋回為本省范圍內各地質時期中最強烈時期,巖體以成群集中、成帶展布為其特點。
1.3地質構造
早元古代早期在水平拉張作用下遼東營口—寬甸地區出現了雛遼東裂谷,在省內呈近東西向展布,其中堆積建造序列,時空遞變顯著。早元古代末期的遼河運動使裂谷逐漸封閉,發生變質變形,并遭受混合巖化,最終陸殼固結,構成華北地臺之結晶基底,從此進入準地臺發展階段。太古代時期,由于原始地殼經受了復雜的變形、變質和大量花崗質巖石侵入和混合巖化作用,初始地殼的原貌受到嚴重改造,一些原始地質塊體的邊界幾乎完全被破壞,給后來人們的認識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不同的陸核代表著太古宙的不同構造單元,它記錄了太古宙地殼發生、發展歷史在時空上的差異性,反映了太古宙成礦地質構造背景在時空上變化,為我們認識不同太古宙成礦區帶產出的成礦地質構造背景提供了依據。
2.1構造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研究有關研究資料表明,遼寧省區域內的主要礦種礦床的形成,是經歷了復雜而漫長的演化過程才形成的,成因也主要是因為礦源層和熱流體的形成與活動,成礦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及成礦構造部位的準備,直到一定類型礦床的形成,始終受到區域構造體制和構造演化過程的制約。
2.2地層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縱觀當前遼寧省內礦床產出特征,通過勘查可知遼寧省區域內不但非金屬礦床明顯受特定沉積含礦建造控制,而且礦產在形成的過程中眾多的金屬礦床也明顯受特定時期形成的特定層位和巖性控制。該省內鐵礦主要受太古代鞍山群磁鐵石英巖控制;該地區內的銅鉛鋅礦床層控性明顯,目前該地區的賦礦層基本上都是為太古界通什村巖組、下元古界遼河群高家峪組和大石橋組、中元古界長城系高于莊組、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奧陶系碳酸鹽巖地層。
2.3巖漿巖對成礦的控制作用
遼寧省的地質特征基本上都是從太古代到新生代,可以說該區域內幾乎各個時期都有巖漿活動。其區域內的地質特征也基本上是按其形成時代可劃分為八個大的旋回,該省內的地質特點也多與成礦關系較為密切,可以說基本上主要為印支和燕山旋回侵入體,而且這些巖漿巖與礦床(尤其是內生礦床)之間存在著復雜的成因、空間和時間聯系。通過對該地區地質勘查,通過勘查有關研究資料表明,巖漿巖在遼寧省成礦過程中起著兩個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為成礦提供成礦物質和成礦流體,另一方面提供熱動力條件。可以說巖漿在結晶分異過程中,基本上可以直接形成巖漿礦床,在這個過程中或逸出大量的氣液(混合巖漿水)對含礦巖體和巖層淋濾,促使礦源(巖)層中的礦質活化,并進入熱液,一起遷移,并在遼寧省的有利構造部位沉淀形成斑巖型、接觸交代型或巖漿熱液型礦床。
3.1礦床的空間分布規律
遼寧省礦產資源空間分布基本上受該地區地質環境及大地構造背景、含礦建造、構造變動、火山巖漿活動、變質作用等因素綜合制約。不同的地質環境背景決定了遼寧省礦床的空間分布特征。目前該省的礦區鐵礦基本都分布在鞍山、遼陽、本溪一帶的太古宙克拉通之上;錳礦分布于遼西臺陷的朝陽穹褶斷束中;菱鎂礦、滑石礦和硼礦主要分布在營口—寬甸早元古代臺隆上,鉛鋅礦在空間分布形成三個礦化集中區。在垂直方向上,已知金屬礦床產出的部位一般在區域變質的角閃巖相巖層及其以上的構造層位中。
3.2礦床的時間分布規律
從分布規律上研究分析,目前該省的成礦時代的確定可以說基本明顯,目前遼寧省的礦產分布主要依據是礦體或礦化體與圍巖的關系及其同位素年齡。特別是隨著勘查人員對遼寧省內各礦床成礦地質條件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同位素年齡資料的積累,勘查人員對遼寧省礦床成礦時代及各礦床的時間分布規律初步有了掌握。通過勘查可知當前遼寧省內礦產資源分布基本上探明儲量96%的鐵礦形成于太古代;98%菱鎂礦礦產以上儲量礦產形成于早元古代;錳礦儲量95%以上形成于中元古代;金剛石、石膏等礦床形成于早古生代;金礦占探明儲量的40%±形成于前寒武紀,50%±形成于中生代金礦,10%±形成于第四紀砂礦;鉛礦儲量的58%±形成于早元古代,11%形成于中晚元古代,31%±形成于中生代;鋅礦儲量的42.3%±形成于前寒武紀,15%形成于中晚元古代,42.6%±形成于中生代;銅礦儲量的61.5%±前寒武紀,34.8%±形成于中生代。?
為實現全省范圍內成礦遠景區的優選,從不同礦種、不同成因類型的礦床入手,總結典型礦床的成礦地質規律和找礦的地、物、化、遙標志,建立綜合找礦信息模式;采用類比求同的預測區評價方法,判定遠景區的成礦潛力,盡而篩選出重要的成礦遠景區,為找礦工作部署提供依據。
[1]錢云.遼寧早前寒武紀變質基底Au元素的分布與分配特征.遼寧地質,2013, (03).
[2]王天寶.遼寧西北部地區金礦床鉛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質意義.長春地質學院學報,2012, (05).
[3]楊明.遼寧省礦產資源利用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礦業,2014.(09).
P5[文獻碼]B
1000-405X(201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