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昭維
(廣東省地質局第八地質大隊廣東梅州514089)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策略探討
■劉昭維
(廣東省地質局第八地質大隊廣東梅州514089)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人們對資源需求量的不斷提升,巖石工程施工的數量不斷增加。頻繁的資源開發以及工程建設活動,再加上我國復雜的地質情況,致使巖石工程建設活動給我國的地質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壓力。地質安全與巖石工程的建設緊密結合,無疑為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提供了突破口。本文介紹了巖石工程地質災害的特點,分析了巖石工程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并進一步提出了巖石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
巖石工程 地質災害 防治工作 防治措施
巖土工程作為近年來非常重要的工程種類之一,指的是將在巖體內部或表面修建或構筑的工程種類。但是,就目前的情況看來,由于巖石工程施工導致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財產損失呈現逐年攀升的趨勢,要想做好巖石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并非一件易事。其需要各個部門的密切合作和加強聯系,需要知曉我國巖石工程地質災害的特點以及形成原因,并做好全面分析、對癥下藥,找出符合實際情況的防治措施。
在地質工程學中,不同的巖土工程地質災害具備不同特征,根據巖石工程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可將其分為自然災害以及人為引起的地質災害兩大類。近年來,隨著巖石工程建設規模和力度不斷擴大,其導致的地質災害危害性大、波及范圍廣,再加上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則處于非常不好控制的局面,帶來了巨大的財產損失。在巖石工程地質災害中,最為常見是滑坡,主要是由于強烈的天氣現象,如暴雨暴雪等自然情況導致,或者受到地表水侵蝕導致巖體脫落;其次,由于頻繁或者是不科學的礦山開采、道路挖掘等巖石工程導致巖體根部空虛、巖石顛倒等,致使巖體發生斷裂或者移滑等現象,稱為崩塌;另外,在巖石工程地質災害中,地表變形也是常見災害之一,主要表現在地裂、地表塌陷等方面。
2.1地形地貌影響
縱觀導致巖石工程地質災害形成的各種因素,地形地貌對巖石工程地質的影響可見一斑。因此,在制定巖石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時,地形地貌的影響不容小覷在,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地形地貌導致的巖石工程地質災害在總量中占據了高達百分之三十的比例。眾所周知,我國地形地勢極其復雜,如果施工人員和設計人員強行將巖石工程施加在一個不滿足施工地質地貌條件標準的區域,那導致地質災害則會成為必然的發展。
2.2自然因素影響
自然因素雖然是導致巖石工程地質災害形成的隱藏因素,但是,為了降低甚至是消除巖石工程對地質安全的影響,有必要將自然因素的影響考慮在內。在某種程度上,我國復雜的地質地形,甚至是近年來的天氣狀況等相關因素,都必將成為巖石工程地質災害形成的誘導因素。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地質災害是第一大環境問題。地下水水位、水文特征以及周邊的地勢地貌的變化等等自然因素都會對巖石工程地質災害的產生起到消極的影響作用。
2.3人為因素影響
在眾多的影響因素中,人為因素對于地質災害的形成起了最大的推動作用。在眾多的巖石工程中,不科學的施工行為如過度開礦、過度抽取地下水等行為會讓原有地質、水文等自然因素失去原有的存在狀態,而且巖石本身就會受到自然狀態的壓力,再加上種種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得巖石工程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增大。有該領域的學者曾經證實過,地質災害與地質本身的聯系性較少,通常人為不合理的施工和開采等行為直接或者加劇了巖石工程地質災害的發生,也被稱之為第二環境問題。
3.1加強巖土工程地質勘察工作
為了降低巖石工程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落實對巖石工程的地質勘察工作是固本之基。對巖石工程的地質勘察,筆者建議相關部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是水在自然狀態下的分布情況。在巖石工程設計和施工階段,要牢牢掌握住地下水在自然狀態下的分布情況,地下水在自然狀態下的分布情況又會影響到工程基礎部位、建設施工以及完成的建筑物的正常狀態,能夠有效防治工程地質災害的發生;二是地層結構及巖土成分的實際情況。設計人員和施工人員要對地下水水位變化、地下水腐蝕性、地下水特點、地下水分布情況以及地下水活動情況等實際情況有科學掌握,并且對其做出全面評價,針對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地質災害提出合理的應急方案;三是在巖石工程地質勘察過程中,還要做好對地質環境資料的調查,通過資料的調查分析災害可能發生的情況。
3.2有效運用科學新技術
現如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念已經融入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對巖石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措施中,有效運用科學新技術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相關部門應當聯合起來,研究預防和解決巖石工程地質災害的新工藝、新技術、新手段,建立起無時間限制無區域限制的信息網絡設備,實時監督建筑物所在地表、地面以及周圍地理環境自然因素的變化情況,減輕地質災害對居民的威脅;其次,成立專門的防治地質災害的部門,選撥較為專業的防治地質災害的人員,積極調動防治地質災害人員學習國內外先進的防治技術和理念;此外,巖石工程部門要不斷研發新型的施工技術,比如對工程地基的加固等方面采用科學技術降低施工過程對地質的影響。
3.3優化生物防治工作的開展
優化生物防治工作,需要相關部門在準備施工前期在施工領域選擇植樹造林、耕牧以及種草護坡等措施來進行防治。研究發現,生物工程能夠取得持續較長的時間的效果,并且投資較少,其所適用的范圍較廣。再加上生物自身對維持生態平衡、涵養水源、固土等起著巨大的功效,對于緩解第一環境問題,減輕和解決第二環境問題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功效。因此,優化生物防治工作應當成為減少地質災害工作開展的重要策略之一,讓生物防治工作的開展在見啥地質災害方面發揮重要的價值。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可以說是工程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相關部門應當對其進行深入研究,不斷探索新的方式方法,運用科學合理的手段,提升災害防治的有效性,讓巖土工程能夠獲得高質量、高效率的發展。
[1]徐輝,姜曉日,張志恒.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思路研究與討論 [J].山東工業技術,2016,02:80.
[2]雷林.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J].企業技術開發,2013,15:134-135.
P694[文獻碼]B
1000-405X(2016)-7-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