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虎許文艷賴錫仁王繼鵬
(1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十一地質大隊新疆昌吉831100;2新疆伊犁職業技術學院新疆伊犁835000)
加中銀鉛礦礦產特征及找礦標志
■徐國虎1許文艷2賴錫仁1王繼鵬1
(1新疆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十一地質大隊新疆昌吉831100;2新疆伊犁職業技術學院新疆伊犁835000)
加中銀鉛礦位于大地構造位置均處于伊犁微板塊伊什基里克石炭-二疊紀裂谷帶中。通過對該礦礦體地質特征的分析,提出了礦床初步成因及本區找礦標志。
加中銀鉛礦 礦體特征 找礦標志
加中銀鉛礦構造位置均處于伊犁微板塊伊什基里克石炭—二疊紀裂谷帶中該裂谷帶是在早古生代褶皺基底上發展起來的火山—沉積盆地,呈東西走向的狹長條帶狀,以產金、銅、鉛鋅多金屬礦為主,是西天山地區重要的多金屬成礦帶。
方鉛礦:多呈半自形晶、他形晶狀,部分形態不規則,粒徑變化較大,0.001-0.8mm,少部分在0.8mm以上,呈聚粒狀或沿裂隙呈脈狀產出。反射率43%±,反射色白色,顯均質性、極低硬度,可塑性強,切面他形粒狀及其集合體,三組解理發育,黑三角常見。方鉛礦是本礦區內最重要、最常見的金屬礦物。
白鉛礦:是方鉛礦的氧化礦物之一,它形不規則狀,反應邊狀,粒度細小,呈殘晶狀或包裹狀分布。反射率亮位10%±,暗位6%±,雙反射顯著,非均質性顯著,中等硬度,切面多呈細粒狀及其集合體。該礦物多出現于地表或近地表礦體礦石中。
濃(淡)紅銀礦:呈他形粒狀集合體、團塊狀出現或以他形粒狀集合體分布于方鉛礦周邊或被方鉛礦包裹其中,有的似乎是呈杏仁充填而生,大小不等,占總金屬量2-5%。反射率28-30%±,反射色淺藍灰白色-藍灰色,非均質性顯著,顯微硬度低,性脆,切面多呈不規則粒狀、他形粒狀,粒細。
輝銀礦(螺狀硫銀礦):呈葉片狀集合體與黃鐵礦連晶產出或他形晶集合體沿脈石的邊緣斷續分布。反射率相對較高30-35%±,硬度較軟,非均質性不穩定,相對較弱。總體含量較少。
黃鐵礦:是礦區礦石中最常見礦物。自形、半自形、它形粒狀或顯微酶粒、酶球、酶群狀,藻膠團狀、藻膠團球粒放射狀、細脈狀產出,粒徑變化大,0.01-0.8mm,部分達2mm左右。一般占總金屬量50%以上。
褐鐵礦:為礦石中的常見礦物,褐色、黃褐色—黑褐色,光澤暗淡。呈土狀、面狀、點狀、塊狀產出。在礦石中分布較不均勻,含量變化大。
黃銅礦:在礦石中少見,它形粒狀,粒細,0.02-0.1mm左右,分布在脈石礦物粒間或沿方鉛礦、黃鐵礦邊緣交代。
孔雀石:呈面狀、薄膜狀、纖維狀集合體產出,鮮綠色至暗綠色,光澤暗淡。在地表礦化帶局部地段裂隙、節理面中可見,另在團塊狀方鉛礦邊部及內部亦可見到。節理及裂隙中孔雀石呈細脈狀、薄膜狀、塊狀產出,含量不高。
加中銀鉛礦按自然類型主要分為浸染狀方鉛礦礦石、細脈浸染狀方鉛礦礦石、塊狀方鉛礦礦石。
浸染狀方鉛礦礦石:灰-灰綠色,微細粒半自形-他形晶結構,浸染狀、條紋狀、星點浸染狀構造。金屬礦物含量5%-10%±,其中方鉛礦礦物含量3%-5%±,粒徑一般0.01mm-1mm。方鉛礦呈浸染狀、星點浸染狀、條紋狀、團粒狀、網脈狀分布于蝕變玄武巖、蝕變安山巖中。鉛品位一般0.5%-2%±。
細脈浸染狀方鉛礦礦石:灰-灰綠色,微細粒半自形-他形晶結構,細脈狀、細脈浸染狀、網脈狀構造。金屬礦物含量3%-8%±,其中方鉛礦礦物含量2%-5%±,粒徑一般0.01mm-0.8mm。方鉛礦呈細脈狀、細脈浸染狀、網脈狀分布于蝕變玄武巖、蝕變安山巖中。鉛品位一般0.2%-2%±。
塊狀方鉛礦礦石:灰-鉛灰色,微細粒半自形-他形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由方鉛礦構成,粒徑一般0.01mm-0.8mm,含量70% -90%,表面常被乳白色白鉛礦所替代。脈石礦物主要為綠泥石、綠簾石、方解石、重晶石、長石等。
(1)礦床處于西天山阿吾拉勒-伊什基里克晚古生代裂谷帶之伊什基里克石炭—二疊紀裂谷帶西段,該裂谷在前震旦系的變質中基性火山巖基底上發育起來,有著豐富的成礦物質來源,華力西晚期構造—巖漿活動頻繁,帶內熱液作用廣泛而強烈,伴隨顯著的Fe、Cu、Au、Ag、Mo、Pb、Zn等多金屬礦化,礦產十分豐富。
(2)據地質填圖資料分析判斷,加中銀鉛礦床南西不遠處存在小規模的古火山機構,礦體周圍發育規模不等的集塊巖,說明礦化可能與此古火山機構有關。
(3)通過鉆探工程驗證,發現礦床附近有不同程度的層間破碎帶,為含礦熱液的運移、富集成礦提供空間。
[1]陳柏林,崔玲玲,白彥飛,王世新,陳正樂,李學智,祁萬修,劉榮.阿爾金斷裂走滑位移的確定--來自阿爾金山東段構造成礦帶的新證據 [J].巖石學報.2010(11)
[2]奧琮,孫豐月,李碧樂,王冠,李良,李世金,趙俊偉.東昆侖祁漫塔格地區小尖山輝長巖地球化學特征、U-Pb年代學及其構造意義 [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5(06)
[3]周新源,羅金海,買光榮著.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及其周邊地區構造特征與油氣地質[M].石油工業出版社,2005
[4]Symons D T A,Lewchuk M,and Leach D L.Age and duration of the Mississippi Valleytype mineralizing fluid flow events in theViburnum Trend,southeast Missouri,from Paleomagnetism USA.J.Geol.Soc.Spec.Publ.1998
[5]馮博,薛春紀,趙曉波,丁振信,張祺,俎波,楊維忠,林澤華,陳威.西天山卡特巴阿蘇大型金銅礦賦礦二長花崗巖巖石學、元素組成和時代 [J].地學前緣.2014(05)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