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明奇
(黑龍江省地質調查研究總院齊齊哈爾分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36)
黑龍江省伊春市伊東林場金多金屬礦礦體特征及成礦預測
■呂明奇
(黑龍江省地質調查研究總院齊齊哈爾分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36)
伊東林場金多金屬礦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成礦帶位置位于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多金屬成礦帶的伊春多金屬成礦亞帶中段,呈南北向帶狀展布。工作區可以劃分數條礦化蝕變帶,為粘土礦化、黃鐵礦化蝕變帶;粘土礦化、黃鐵礦化、硅化蝕變帶;強硅化(石英)蝕變帶。在強硅化(石英)蝕變帶中圈定Au礦體1條,Au最大值12.8 g/t,Ag最大值374.54 g/t。推測深部成礦潛力較大。
黑龍江伊春 金多金屬礦 礦體特征 成礦預測
工作區位于黑龍江省東北部,行政區劃屬伊春市管轄。區內屬侵蝕低山地形,區內植被發育,基巖露頭較少。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興安嶺-內蒙地槽褶皺區,伊春-延壽褶皺系,該地區地質發展歷史漫長,地質構造復雜,巖漿作用十分發育,地層主要發育古生界、中生界。礦區成礦帶位置位于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多金屬成礦帶的伊春Fe、Pb、Zn、Mo、W、Sn、Cu、Ag成礦亞帶的中段,呈南北向帶狀展布。成礦亞帶內有小西林鉛鋅礦床、大西林鐵礦床等礦床分布。區內礦產類型豐富,但規模偏小,無典型礦床分布,主要礦產種類有貴金屬、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及非金屬等,
1.1地層
區域出露的地層單位主要有下白堊統板子房組(K1b)、寧遠村組(K1n)、全新統河漫灘堆積物(Qh)
下白堊統板子房組(K1b):該組地層分布于測區中部、西北角一帶,大致呈北西向展布,面積較大。板子房組巖性主要為一套灰綠色、灰紫色安山巖、輝石安山巖及其火山碎屑巖、沉火山碎屑巖等夾少量英安質火山碎屑巖組合。該組地層以安全山-伊東經營所為中心向四周厚度逐漸變小,火山盆地邊緣底部零星分布有凝灰質砂礫巖,含硅化木化石,下部火山碎屑巖厚度相對較大,向上以熔巖為主。鋯石U-Pb單礦物測年樣品,經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分析后所得結果為106.9±1.3Ma。
下白堊統寧遠村組(K1n):分布于測區伊東經營所東西兩側,面積相對較小。寧遠村組巖性主要為一套灰白色流紋巖、英安巖及其火山碎屑巖等,以流紋質熔結凝灰巖為主。覆蓋在板子房組火山巖之上。
全新統河漫灘堆積物(Qh):測區第四系較發育,主要出露于測區的大小河谷。海拔高度在240-270m左右,地勢平坦,向河谷兩側微傾斜,堆積物主要為砂、礫石、亞粘土等。主要堆積環境為現代河床、河漫灘、洪沖積扇等。
1.2斷裂特征
測區印支-燕山期為大規模巖漿侵入和火山活動活躍期。期間主要為控巖控盆等深大斷裂繼承性活動。區內主要斷裂形跡有NE向、NEE向和NW向三組斷裂。其中NNE向和NE向斷裂為控制巖體侵位和火山盆地的主要斷裂,且均具有多期活動特征。NE向為雙生-伊東經營所-伊敏林場-269.9高地斷裂,斷裂穿過區域西部,局部切割較深。將NEE向、NW向斷裂錯斷,長度>15Km。
根據探槽及鉆孔工程取樣分析結果,工作區初步可以劃分出礦化蝕變帶多條,為粘土礦化、黃鐵礦化蝕變帶;粘土礦化、黃鐵礦化、硅化蝕變帶;強硅化(石英)蝕變帶。在強硅化(石英)蝕變帶中圈定Au礦體1條,全區圈定Au礦化體23條。
本次工作發現Au礦體一條,編號為Ⅰ號礦體,勘探線出露厚度4.3米,為石英脈和強硅化以及石英脈和硅化圍巖穿插、包裹,產狀較陡,傾角近直立,礦體與巖心中軸角小于15°,樣品數44個,鉆孔中礦體實際長度49.61m米,Au單個樣品達到1 g/t以上的有23個,算數平均值1.94g/t,Ag平均值75.65 g/t。推測礦體產狀355° ∠89°。
鉆孔ZK6702為見礦鉆孔,鉆孔深度353.25m,鉆孔傾角85°,鉆孔方位208°。巖性以英安巖、硅化英安巖及石英脈為主,鉆孔內破碎帶發育。在152.42-202.03m之間,Au值最高達12.8 g/t;Ag最大值374.54 g/t,鉆孔中礦體實際長度達到49.61m,中軸夾角5-15°,產狀近直立。ZK6702中,111.40-112.75m,兩個樣品H51、H52,Au含量分別為 1.15g/t、1.81g/t,Ag含量分別為 92.68g/t、93.47g/t,均達到邊界品位;277.08-284.39m,H168-H174連續7個樣品,Au含量最高為1.07g/t、Ag含量最高為68.79g/t。
鉆孔中礦化普遍并且較強,熱液活動可劃分為三期。
第一期為黃鐵礦化和黑色灰黑色硅化,分布范圍較廣,局部較強,黃鐵礦化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成星點狀分布,晶型半自形,普遍發育,晚期主要以團塊狀和細脈狀分布,主要分布在深部,有向下變強趨勢;黑色灰黑色硅化,呈細脈狀產出,部分充填裂隙,局部細脈密集,主要發育在深部,有向下逐漸變強趨勢,該期硅化經過樣品化驗結果分析,主要形成礦化體,被第三期強硅化、石英脈穿切破壞。
第二期為灰白色硅化,在巖石中表現主要為彌漫性硅化,可以見到硅質在巖石中呈細粒狀分布,使顏色變淺,該期硅化規模較大,主要在深部。
第三期主要為強硅化(石英),該期硅化為該區主要成礦期,金銀礦主要發育在該期硅化帶中,伴隨該期硅化還有碳酸鹽化、螢石化、碳酸鹽化、明礬石化,發育在較深部位,礦化較弱,與硅化共生。
本次工作劃分三期熱液活動也代表了礦區的主要成礦熱液活動,其中第三期強硅化與礦化蝕變中劃分出強硅化(石英)蝕變帶基本吻合,為測區主要成礦期與成礦帶標志。
由于工作條件及工作量限制未進行更深一步的勘探工作,根據現有資料推測深部礦化規模會逐漸增大,是很好的找礦靶區。
[1]韓彥東,羅建,呂明奇,等.黑龍江省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報告(1:5萬伊春市幅,伊東林場幅,五道庫幅)[R].哈爾濱:黑龍江省地質調查研究總院齊齊哈爾分院,2012.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7-82-1